首页  /  发现  /  访谈  /  正文

都市实践孟岩:谈入围阿迦汗建筑奖

admin 2011-01-13 来源:景观中国网
LAC:今年都市实践的“万汇楼”在三年一度的阿迦汗建筑奖评选中获得了提名。请问您是如何看待中国建筑师参加国际奖项评选?孟岩:阿迦汗建筑奖本身在建筑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奖项,既然被提名了,我们当然还是非常重视的。其实我认为,绝对不会有一种建筑师为了得奖而设计建筑,这跟中国电影参加外国电影节评奖还不一样。电影还可能需要去迎合很多东西,而建筑不一样,建筑是给人用的。其实我们不太在乎获奖或提名这样事,因为奖项只是做好建筑的一个副产品。

 

  孟岩

  都市实践事务所合伙人,URBANUS都市实践创建人之一,美国纽约州注册建筑师,清华大学建筑学学士、硕士以及美国迈阿密大学建筑学硕士。在创立URBANUS之前,孟岩曾在美国纽约KPF事务所和MELTZER/MANDL事务所担任设计负责人,1999年与刘晓都、王辉共同创立URBANUS都市实践。孟岩曾在世界各地发表演讲,应邀在同济大学、香港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建筑系等任客座评委。2008年应邀在香港大学建筑系教授建筑设计。   

  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事务所  

  URBANUS都市实践是由刘晓都、孟岩和王辉主持的建筑创作团体,创建于1999年,目前有深圳公司和北京公司。  

  URBANUS源于拉丁文的“城市”,它表述了事务所的设计主旨在于从广阔的城市视角和特定的城市体验中解读建筑的内涵。URBANUS都市实践努力继承现代主义先驱的理想,认为建筑是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的主动力。因此,建筑师应超越其传统的角色,站在社会进步的前列,力图为新世纪建筑和城市所面临的新问题提供新的解决办法。  

  URBANUS都市实践自成立以来参与了超过200个重要的建筑项目和规划设计,已建成包括文化、教育、办公、商业、居住、室内、景观与环境、城市设计及研究、改造与更新以及公共艺术装置等作品数十项,并应邀参加了海内外多项展览及交流活动,得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URBANUS都市实践受到包括《纽约时报》(2008,10,13)在内媒体的广泛关注,多项作品发表在国内外各类权威设计杂志如《时代建筑》、《世界建筑》、《建筑学报》、domus(意大利)、ABITARE(意大利)、MARK(荷兰)、ARCHITECTURE RECORD《建筑实录》(美国)、A+D、BLUEPRINT(英国)、a+u、a+ t(西班牙)及Rizzoli、Taschen、Phaidon出版的建筑专辑里。  

  URBANUS都市实践2005年入选美国《Architectural Record》年度全球10个最具影响力的先锋设计事务所,并多次获得重要的设计奖项。  
 


由都市实践设计的“万汇楼”入围2010阿迦汗建筑奖


 


  LAC:今年都市实践的“万汇楼”在三年一度的阿迦汗建筑奖评选中获得了提名。请问您是如何看待中国建筑师参加国际奖项评选?
 



  LAC:当初土楼建的时候,您们有参与选址的一些建议吗?

  孟岩:土楼最早的选址是在深圳。它更多的是一种理念,土楼是一个原始的模型,在最开始我们做这件事的时候,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地点。这跟我们平时设计建筑不一样,不是先有地,再想盖什么样的房子。我们当初将土楼当成为一个研究项目,它像一件产品一样,针对不同的地点,可能会有不同的介入方式;另一方面,它可能根据不同的位置、不同的地点,做出有不同的调整,具有很强的灵活性。然后我们将研究结果给万科集团看了以后,他们非常地震惊,同时也引起了他们很大的兴趣。

  其实在广东、福建历史上有很多类似的建筑,土楼只是一类,实际上所谓的围屋就是土楼的“根”。围屋有圆形、方形、半圆形和城堡形等多种形式,很多人聚居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居住模式。这种集体的居住和生活的方式是一种空间的展示,一种空间的表达。然而我们建成的土楼和真正的土楼其实上又是非常不一样的:第一,我们将这种原本防御型的方式变得更为开放,更适应现代人的居住生活;第二,考虑到通风、采光、私密性等各方面,建筑的表面我们采用的是混凝土的、改良的“花格窗”,而不是完全的实墙。

  我认为土楼的改良必须要针对当地的气候、环境、文化条件而定,而并非是在中国当代社会可以推而广之的建筑。而可以推而广之的应该是这种居住方式、居住类型。这是一种集体的生存方式,互相借力,互相交流,我觉得在中国当代城市发展中最缺乏的、被我们丢掉的可能就是中国几十年以前的诸如筒子楼、大杂院这样的大家集体生活的模式。这种生活模式的积极性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人与人之间很多的社会层面上的瓜葛和联系、人与人之间互相提供的机会。

  需要再强调的一次的是,低收入住宅的类型不应该是豪宅的缩小版,也不应该是中产阶级住宅的缩小版。我们把土楼建设放大、再放大,实际上正是想通过这件事表达对这种集体、互助式的生活方式的追求。中国目前建造的几乎都是封闭式的小区——这不光是一种形式上的封闭,也是心理上的封闭;不光是城市空间上的割裂,也是人与人的割裂。对于那些低收入群体来说,彼此的沟通交流显得尤为重要。他们需要分享就业机会和生活消息,因为他们的信息来源是不同的。所以我觉得,所谓有推广价值的实际上是这种类型本身——有社会层面上的设计,并通过建筑给居民带来交流和共享的可能。

  LAC:您希望通过土楼这样一个建筑实践、推广这样一个居住模式来唤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感,能够使更多的人去关心这些问题?

  孟岩:对,土楼一开始就是一项实验,我们也是希望这个实验能得到社会的关注,面对媒体的时候也不该回避。因为如果一个建筑只是满足了所有的诉求,而建筑本身并不吸引人的话,可能土楼也达不到今天的社会效应。我们想证明什么的是:低收入的住宅“低价不低质”。从设计上来讲,我们反而认为低收入住宅就应该是建筑设计质量更高的建筑,应该是注重空间质量的建筑,应该是让他人羡慕、让租户自豪的建筑。这也是我们都市实践的一个立足点。

  LAC:有人说,万汇楼的建造所引发的社会意义是社会对低收入人群住宅的一种关注,它的社会意义远远大于实际被解决的居住意义,您认可这种说法吗?您又如何看待建筑师的社会追求?

  孟岩:绝对是这样,这也是我们最初希望达到的高度。至于如何看待建筑师社会追求,我觉得这应该是每个建筑师与生俱来的东西,而不应该被特殊强调。就像我们家孩子今天没偷幼儿园东西,我就应该表扬他一样,建筑师的社会追求就该是他血液里流动的东西。无法想象一个建筑师没有社会追求,那他还应该去追求什么?!

  我们并不否定做商业建筑,因为商业建筑也是社会的一部分。可难道商业建筑里面就没有社会追求了么?如果建筑师仅停留在满足甲方的一己条件,而不去思考满足更多人群的需求的话,那他就不该是一个建筑师。建筑师跟律师、医生的不同在于他所面对的不是社会个体,而是社会群体。当各方需求不同的时候,建筑师就需要协调这些诉求间的关系,在其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建筑师应该有这样的社会责任和社会理想,这绝不是在唱高调。因为建筑师设计的东西不是给一个人看的,而是给无数人看的,而且会去影响到无数的人。所以这样的“社会追求”一点都不值得表扬,这是建筑师该有的素质。

  LAC:如果您是这样定义建筑师的社会追求,那么为什么现在建筑师群体对低收入人群的生存和生活状态的关注还是这么少?

  孟岩:肯定还是有一些人在做这件事。但是,关注程度还确实不够,整个建筑行业从上到下对低收入群体关注程度都不够。。像北京前一阶段谈到有些所谓的“旧城改造”,最后结果就是把那些中低收入者都给改造到那个四环、五环以外去了,然后把那些外面的高收入人群改造进来了。当时我也抨击了这种做法。事实上开发商并没有错,追求利益是他们的职业诉求;而建筑师也好,规划师也好应该在这其中起到协调作用,而不应该只顺应开发商的意愿。这就是我们为什么研究深圳的城中村能不能保留一部分的由来。因为对于低收入者来说,城市中心区便利的交通、周全的服务设施会为他们初到一个城市提供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可如果将他们都推至城区外围生活的话,那么整座城市的生活成本就会随之提高,其中包括就业机会、交通等诸多问题,这是件很可怕的事情。

  LAC:非常感谢您分享您的见解,我们也希望中国能够涌现越来越多的高设计感的住宅项目。

  孟岩:对,这也是我想说的,可能也是媒体应该去多关注的。媒体不应该总报道那些炫的豪宅、SPA,我相信有很多建筑师在做很多实实在在的、对城市真正有意义的事,而不仅仅是停留在一些时髦的、漂亮的、时尚的东西。就像刚刚谈到的,建筑等很多设计行业对低收入群体关注不够,那其实也可以问问,现在我们的媒体又关注了多少?所以这个责任是大家的,整个社会都应该站出来,关注这些,关爱这些。

 


  人物链接:


  孟岩:阿迦汗建筑奖本身在建筑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奖项,既然被提名了,我们当然还是非常重视的。其实我认为,绝对不会有一种建筑师为了得奖而设计建筑,这跟中国电影参加外国电影节评奖还不一样。电影还可能需要去迎合很多东西,而建筑不一样,建筑是给人用的。其实我们不太在乎获奖或提名这样事,因为奖项只是做好建筑的一个副产品。

  LAC:现在除了万汇楼这样的土楼之外,您还有没有设计兴建其他的类似的项目?

  
孟岩:现在暂时还没有其他的实体项目在造,但是据我们所知,实际上万科现在还是在很严肃地研究这种新的——我们姑且叫“土楼”,但实际上也不见得就是土楼——一种低收入住宅的类型。

  土楼应该说只是一个开始,它应该是对这种类型建筑的一种关注。2008年的时候,在纽约的库珀•休伊特国立设计博物馆(Cooper Hewitt National Design Museum)曾做过一个关于土楼的展览,那个展览产生了非常好的国际的影响。它作为一个个展,通过对土楼1:1的复制,原原本本展示了土楼这个作品,包括我们整体的城市理念、图片及图表。这个展览在国际上非常受欢迎,还曾有位美国开发商通过E-mail表达了他对土楼项目的浓厚兴趣和合作意愿,因为他觉得这种对低收入人群的关注非常有意思。这种关注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普通类型的住宅来解决居住问题,而是通过一个很有创造性的、好的建筑来解决这个问题,并希望将之实践到诸如纽约、洛杉矶等美国大城市中去,尽管因为经济危机等原因没有合作没有实现,但是这说明了对于低收入人群的关注其实是一个很广泛的、国际化的问题。

  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城市成本的提高,整个社会生态的平衡关系时都会面临的问题。现在国内住宅市场上有这样一种非常槽糕的做法,即将所谓流行的、成熟的户型模式Enlarge(放大),就是豪宅;将其缩印到50%,就成了低收入住宅。而低收入住宅绝不该是豪宅的缩小版。其实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要研究一种满足多种需求的住宅类型,不光是空间上的需求,更多的是在社会层面上、跟城市的关系上的需求。这是一个群体上的诉求,低收入群体希望有一种新的住宅内部的感受,而这也是我们所感兴趣的。

  LAC:您觉得土楼为针对这种新的住宅类型提供了一种很好的解决方案?

  孟岩:这个新的类型可能包括土楼,但是土楼也绝非放之四海而皆准。它是一个特殊的命题,它的针对性很强,解决的只是一部分问题。实际上土楼本身只是一个实验,它并不一定就是一个成熟的解决方案。只是说,这个实验迈出了第一步,我们发现了它的优势,同时也发现了它的问题,并从而改善它的问题。

  举个例子,当初我们预想土楼中间部分可能因为视野不够开阔等原因,出租率会不如外围那么高。而事实证明,中间部分是最抢手的。这就说明土楼的内环境反而会让人觉得能够看到院子里很亲切的尺度,加之噪音又小,于是便会产生一种很强烈的被包裹的氛围。而这也启发了我们,是不是需要针对中间的户型去做进一步的研究。 
    
  LAC:现在租居土楼的人更多的是大学毕业或者工作不久的小白领,或者甚至还有为了体验生活而住进去的外国人。您觉得这是一种“租户错位”么?

  孟岩:其实也不能叫“错位”,因为土楼是一个实验,它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总的来说,它基本上达到了我们一开始的一些设想。从租户层面来讲,什么人都有,现在看起来我觉得是一个好现象,因为这比原来更丰富了。当初我们控制了房子的规模大小,所以杜绝了中产阶级的人来住;而且它是出租性质的,所以便具有了一种临时的属性,使租户处于一种暂居的状态。所以低收入住宅的住户应该是有很多层次: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三保”、工作不久的小白领,接下来就是农民工、外地务工人员……而土楼并不能解决所有人员的问题,它的针对租户层面可能是月收入1 000~2 000元左右的人。   这种对中国可支付性住房(廉租房)的探索原型来自于福建省农村地区一种传统的多户聚居、像堡垒一样的建筑形式——土楼。这座现代土楼包含一个外部环形体块和一个内部方形体块,两部分通过桥和庭院连接在一起。环形和方形体块里都包含小的公寓单元,体块之间的空间用于交通或社区使用,其中低层有商店和其他社区服务设施。所有的房屋租金较低,并且不向有车人士出租,以增加社区的同质性,这其中有许多是农民工。这种配套齐全的圆形和周围典型的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整体结构外包混凝土,木质阳台镶嵌其中,为每户提供了一个辅助性的生活空间。公寓的位置也提供了良好的光照和通风。基于对传统土楼和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社会动态的深入调研,土楼集合住宅可以看作是对低收入住宅和转变历史遗产以适应当代居住环境的一次独特试验。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相关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