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访谈  /  正文

卓健:世博会不仅是物质空间环境建设的展示,而且是公共管理的一次对接

admin 2011-10-28 来源:景观中国网
卓健:法国路桥高等学院城市规划博士,现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法国动态城市基金会驻中国代表。

  卓健:法国路桥高等学院城市规划博士,现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法国动态城市基金会驻中国代表。


  LAC:您一定会去看2010年上海世博会吗?为什么?

  卓健: 会的。很遗憾我没能赶上上海世博会的前期规划设计工作。2000~2007年我出国进修,而这段时间正是许多同济大学同事投入世博会规划设计的时间。世博园区的总体规划和整个城市最佳实践区从策划到实施,都有同济团队的积极参与。除了这方面的因素以外,我想最吸引我的历史进程当中,并有效地吸收利用本届世博会汇集的新观念、新经验和新技术。当然,评价一次国际盛会是否成功,也要看能否使其受益人数最大化。除了上海,周边城市甚至全中国的城市都应该成为受益者。我们目前就在进行一项如何把城市最佳实践区的优秀经验应用到我国一座北方城市的后续发展的研究课题。

  LAC:您如何看待大型城市事件(如世博、奥运)对整个城市乃至国家的影响?

  卓健:我前面谈到,大型城市事件对一座城市乃至国家会产生一些可预期的直接影响,如对旅游消费产业的短期拉动。然而,更重要的是那些难以预期的持续影响。与奥运不同,世博会不仅历时长,而且它是一种全方位的文化交流,在半年时间里,世博园区就是实实在在的“地球村”。我们通常以为世博是展示最新科技的猎奇会,其实这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城市最佳实践区的策划提出了“四个尊重”的原则—尊重自然、尊重市民、尊重历史、尊重科技,科技创新只占其中四分之一的分量。我希望通过这半年的全球聚会,能让我们看到平时为追求经济发展目标而忽略掉的一些东西,切身感受到历史、社会、文化可以给一个国家和国民带来的自豪感和幸福感,重新认识我们前阶段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另外,从总体上讲,我们对外国的了解,要比外国朋友认识中国的程度高一些,所以这次世博也是国际友人了解中国的重要契机,对改善中国进一步发展的国际环境非常重要。

  LAC:您认为上海最适合容纳什么样的城市活动?

  卓健:上海究竟是不是一座世界城市(world city)?不少学者对此持否定的态度。尽管上海已经是中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大都市之一,但在社会文化方面的国际交流还需要深化和常态化。从客观条件的角度讲,上海这座城市并不合适举办像世博会这样历时长的特大型国际活动,因为城区人口密集,空间局促,道路曲折狭窄,交通拥挤……但硬件上的不足可以靠软件来弥补,这次上海不仅要办世博,而且还要在城市核心区办,这对整座城市的日常管理无疑是一次重大考验。上海其实并不是一座典型的中国传统城市,相比于中原的千年古都,上海只不过是一座年轻的新兴城市。但外国朋友却很可能把上海当作典型的中国城市来阅读。上海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荟萃了五湖四海的文化习俗,兼具对外交通联系的便利,是非常好的文化窗口和交流枢纽。我觉得上海应该发展多种层次和规模、不同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通过常态化推动本市居民的参与和互动,也要加强和中国其他城市的合作。

  LAC:据您所知,最成功的世博会是哪个?成功之处是哪些方面?

  卓健:不同的评价标准会有不同的答案,而同一标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会有所不同。从我的专业角度,我比较关心的是世博会对主办地城市发展所产生的持续影响。早期的世博会,往往直接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为城市留下标志性的街区,其中的典型案例就是巴黎。巴黎在19世纪共举办了4次世博会(1867年、1878年、1889年、1900年),几届世博会不仅留下了埃菲尔铁塔、夏约宫这样的城市地标建筑,而且直接推动了塞纳河沿岸地区的开发建设,形成今天重要的城市街区。而同样的尝试在蒙特利尔和芝加哥就没有取得同样的成功。近年来,利用世博会机遇推动城市更新比较成功的案例是葡萄牙的里斯本。1998年的里斯本世博会在筹办过程中就是作为大里斯本地区发展计划的一部分进行规划的,因此在世博会后得以比就是本次世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对任何一个关注人类建成居住环境的建筑师和规划师来讲,本次世博会传达出来的信息将是非常重要的启示。作为本次世博会的亮点项目,城市最佳实践区集中展示了全球城市在技术创新、历史保护、尊重自然、以人为本等方面值得借鉴的80个案例,对我们扩展视野,转变观念,提升认识将大有帮助。另外,世博对主办城市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尽管我没能有机会参与世博会的前期规划建设工作,但非常希望能为世博会后的城市研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去年我指导的毕业设计就尝试对世博园区的后续开发利用进行一些初步的分析和设想,我相信,“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将不仅是停留在人们脑海中的美好愿景,而且将成为快速发展时期的中国城市一个显著的特征。

  LAC:您最关注上海世博会的哪个方面?

  卓健:上海世博会有几个不同于往届世博会的特点。首先,它是在现代化的特大城市核心区举办的,因此无论是会前的规划建设、会间的组织管理还是会后的再开发,都会对整个大都市地区产生牵一发动全身的影响,直接考验决策者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承诺的执行能力。我回国不到两年时间,但与世博会建设者的接触过程中,我欣喜地发现其中的许多关键岗位—不仅是技术岗位还包括一些领导决策岗位—都由70后的年轻人担当,他们中不少都有海外留学背景。整个世博会的筹办过程信息透明、效率惊人,政府、高校、社会企业和团体、市民之间有良好的互动,重大决策透露出新型的公共治理的风格。世博会不仅是物质空间环境建设的展示,而且是公共管理的一次对接,从前期阶段的准备工作中我们看到了富有当代中国特色的施政风格,我也将持续关注世博会对改变我国城市管理方式的后续影响。
 


1998年里斯本世博会场景

  LAC:上海世博会和上海市民们有着怎样的关系?

  卓健:在不同阶段,世博会和上海市民的关系是不同的。在会前的建设阶段,尽管在同济团队的建议下,世博园区的居民拆迁量大幅度的减少,仍有部分市民作出牺牲,迁离他们原来的居所。但世博会推动了上海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直接让广大市民受益。总的来讲,市民对世博会的了解不如奥运会,对世博会的这份神秘感在开幕后将怎样转变,会是解读世博会与上海市民关系的有趣线索。作为一项影响广泛的国际节事,世博会的持续时间很长,上海不仅将迎来为数众多国际游客,还将迎来更大量的国内参观者。如何消化世博会对日常生活带来的持续影响?初次接触世博会的上海市民如何扮演好主人的角色?这些问题都说明世博会对上海市民来说,绝不仅仅是一次“不出国门游遍世界”的新奇体验,或局限于一次开阔眼界的机会。

  LAC:您认为举办上海世博会最大的受益方是谁?

  卓健:这个问题从现阶段看还不好回答。一般认为,最大的受益方当属世博会的主办城市。在前期的准备阶段中,上海市政府投入了大量的物力和人力,主办城市多受点益也是无可厚非的事。但一届世博会可能带来的正面效益,远远不只是6个月展会期间对当地旅游和消费带来的拉动作用,而可能是对整座城市、一个地区乃至全国的发展建设的全面的积极影响。但是,历史上世博会的经验也说明,成功的世博会并不一定都会对城市发展产生积极的后续影响。上海是否能够抓住本次机遇,成为世博会最大的赢家,还要看市政府在世博会后是否能够成功地把它整合到整个城市发展历史进程当中,并有效地吸收利用本届世博会汇集的新观念、新经验和新技术。当然,评价一次国际盛会是否成功,也要看能否使其受益人数最大化。除了上海,周边城市甚至全中国的城市都应该成为受益者。我们目前就在进行一项如何把城市最佳实践区的优秀经验应用到我国一座北方城市的后续发展的研究课题。

  L A C:您如何看待大型城市事件(如世博、奥运)对整个城市乃至国家的影响?

  卓健:我前面谈到,大型城市事件对一座城市乃至国家会产生一些可预期的直接影响,如对旅游消费产业的短期拉动。然而,更重要的是那些难以预期的持续影响。与奥运不同,世博会不仅历时长,而且它是一种全方位的文化交流,在半年时间里,世博园区就是实实在在的“地球村”。我们通常以为世博是展示最新科技的猎奇会,其实这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城市最佳实践区的策划提出了“四个尊重”的原则—尊重自然、尊重市民、尊重历史、尊重科技,科技创新只占其中四分之一的分量。我希望通过这半年的全球聚会,能让我们看到平时为追求经济发展目标而忽略掉的一些东西,切身感受到历史、社会、文化可以给一个国家和国民带来的自豪感和幸福感,重新认识我们前阶段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另外,从总体上讲,我们对外国的了解,要比外国朋友认识中国的程度高一些,所以这次世博也是国际友人了解中国的重要契机,对改善中国进一步发展的国际环境非常重要。

  LAC:您认为上海最适合容纳什么样的城市活动?

  卓健:上海究竟是不是一座世界城市(world city)?不少学者对此持否定的态度。尽管上海已经是中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大都市之一,但在社会文化方面的国际交流还需要深化和常态化。从客观条件的角度讲,上海这座城市并不合适举办像世博会这样历时长的特大型国际活动,因为城区人口密集,空间局促,道路曲折狭窄,交通拥挤……但硬件上的不足可以靠软件来弥补,这次上海不仅要办世博,而且还要在城市核心区办,这对整座城市的日常管理无疑是一次重大考验。上海其实并不是一座典型的中国传统城市,相比于中原的千年古都,上海只不过是一座年轻的新兴城市。但外国朋友却很可能把上海当作典型的中国城市来阅读。上海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荟萃了五湖四海的文化习俗,兼具对外交通联系的便利,是非常好的文化窗口和交流枢纽。我觉得上海应该发展多种层次和规模、不同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通过常态化推动本市居民的参与和互动,也要加强和中国其他城市的合作。

 


1998年里斯本世博会后的地区发展规划图,世博园区被整合进街区发展规划中 © 欧宁


 

  LAC:据您所知,最成功的世博会是哪个?成功之处是哪些方面?

  卓健:不同的评价标准会有不同的答案,而同一标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会有所不同。从我的专业角度,我比较关心的是世博会对主办地城市发展所产生的持续影响。早期的世博会,往往直接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为城市留下标志性的街区,其中的典型案例就是巴黎。巴黎在19世纪共举办了4次世博会(1867年、1878年、1889年、1900年),几届世博会不仅留下了埃菲尔铁塔、夏约宫这样的城市地标建筑,而且直接推动了塞纳河沿岸地区的开发建设,形成今天重要的城市街区。而同样的尝试在蒙特利尔和芝加哥就没有取得同样的成功。近年来,利用世博会机遇推动城市更新比较成功的案例是葡萄牙的里斯本。1998年的里斯本世博会在筹办过程中就是作为大里斯本地区发展计划的一部分进行规划的,因此在世博会后得以比较顺利地转化为城市街区,融入地区发展的总体进程。

  L AC:如果未来的某届世博会,由您成为总规划师,没有一切限制,您会如何策划?

  卓健:这样的可能性实在太小,我就说说有哪些事在我的策划里是不会做的。首先,我不会建那些临时性的国家馆,与其花巨资建一个寿命只有6个月的房子,我们可以汇集起来建一个永久性的全球馆;如果说让几千万参观者飞来飞去是为了加强交流,我准备用世博会的资金来支持一个计划—从全球各个国家按比例随机抽取出一些居民,让他们以相互交换的形式,出国居住一段时间。我想,大概没有比这种直接的融入方式更有助于交流的计划了。 
 
  原文摘自《景观设计学》2010,(10)1:50-51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相关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