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访谈  /  正文

扭转城市“水泥化”趋势

admin 2004-02-06 来源:景观中国网
  “水泥化”的初衷,是希望减少城市粉尘,增加建筑的美感等。然而事与愿违,这类硬化设计却导致了意想不到的环境负效应。  “现代化就是水泥化”的理念在国际上已经过时,取而
  “水泥化”的初衷,是希望减少城市粉尘,增加建筑的美感等。然而事与愿违,这类硬化设计却导致了意想不到的环境负效应。   “现代化就是水泥化”的理念在国际上已经过时,取而代之的新趋势是:尽量建造能让自然重新回归城市的环境模式。   中国保留至今的传统建筑中,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具有生态设计思想、原则和技术的实例,能帮助我们走出水泥化的误区。   在近年来的城市建设和改造热潮中,出现了一种导致城市环境和生态恶化但又尚未引起注意的现象,这就是愈演愈烈的“水泥化”。   “水泥化”是泛指使用混凝土、沥青、花岗岩、大理石、釉面砖、硅酸盐等建筑材料硬化城市的现象。硬化的表面包括地面、墙面、屋顶和河道。这种硬化设计的初衷,本是希望减少城市粉尘,增加建筑的美感,提高水体的清洁度等。然而,事与愿违,这类硬化设计却导致了意想不到的多方面的负效应———   光滑的水泥化墙面和地面对粉尘的吸附力差,使城市容易产生悬浮颗粒物污染;   水泥化建材吸收大量的太阳辐射热,加重了城市热岛效应。有资料显示,在夏季的阳光下,混凝土平台的温度比气温高8摄氏度,比屋顶和沥青路面高17摄氏度;   水泥化表面会反射噪音,进而加重城市的噪音污染,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与工作;   水泥化衬砌河道、河岸和湖体,使水体生态平衡系统受到毁灭性破坏,水体因此而丧失自净功能,其结果是水质下降,水体出现发绿发臭,甚至病菌和蚊蝇大量滋生等,使水体污染加重。   此外,水泥化铺地会毁灭地表生态,尤其是地表微生物的生存环境,这样的地面将无法对散落于地表的有机质进行分解、净化;水泥化铺路使城市地面吸收雨水和雪水的机会被阻,结果是城市的地下水不能得到有效补给;水泥化的硬化铺地还会直接影响城市路边树根的呼吸和发育,使树木生长不健康,甚至倒伏或死亡。   遗憾的是,“现代化就是水泥化,世界化就是高楼化”的错误理念在我国的城市设计中还大有市场。其实,这一观念在国际上已经过时,取而代之的新趋势是:尽量建造能让自然重新回归城市的环境模式。   为建设环境质量高的生态城市,欧洲许多国家的城市把彻底拆除城市中不必要的水泥化地面与河道,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德国著名的生态城市弗莱堡,在十几年前就开始把城市中所有的小街、广场、社区、停车场、人行道、步行街等,都改造成多种形式的透水地面,包括透水砖地、石块地、孔型砖地、碎石地、树枝屑地等等。地面透水改造,给弗莱堡的环境质量带来了多方面的改善:首先,大量的雨水有了渗透入地的通路,地下水位得到了迅速的回升,也有效缓解了雨季时城市的防洪问题;其次,回升的地下水位又使城市的植被能完全脱离人工浇灌而郁郁葱葱,城中的泉眼、水道与河中也能够清水长流。另外,由于透水地面能保护地表生态,使地表土层富含有机质和植被,解决了地面扬尘问题。而且,弗莱堡城中的水泥墙面都由爬藤类植物所覆盖,大大增加了降尘功能,提高了空气质量。   在这样的时代潮流中,我们需要尽快走出水泥化的误区,用生态设计的原则指导城市建设,这就是:尽量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高效利用自然界的资源、能源和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规律,以及自然界自身形成的景观,来建设我们城市的环境。   对于已经水泥化的地面、屋顶、墙面和水体,需要改造的方法是———   尽可能将硬化地面改为透气透水的生态地面,城区范围可包括居民小区、停车场、人行道、步行街、公园、广场和小街巷;   在屋顶上铺一层砾石,或在屋顶上种植植物的方法来增加屋顶的吸尘、降温能力,并能为城市的鸟类提供栖息环境;   在光滑的墙面建一些辅助植被攀延的架子,栽种爬藤类植物来建植被墙;   在城市中的土地上,鼓励市民绿化,帮助本土植被的恢复,自然草地、灌木的恢复,人工辅以栽种本土树种,使自然回归城区;   逐渐拆除水体岸边的水泥表面,恢复水体与岸边的自然生态阶梯,以便恢复水环境生态;   在城市中的历史建筑保留区,要严格按照传统的工艺、材料和手法来修缮建筑的地面、墙面、屋顶和花园,使之充分保留传统建筑与自然和谐的特色、面貌和景观。   我国曾经是一个在建造透水性地面有很高技术的国家。比如,传统的园林、庙宇、宅院、街道,其铺设都是透水的。从江南古镇中的卵石街巷,到北京北海边上的团城,都足以说明:中国古建中对透水地面的设计和铺设已经达到了几乎完美的水平。   中国保留至今的传统建筑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具有生态设计思想、原则和技术的实例,这能很好地帮助我们走出水泥化的误区,找到最适合国情特点的设计和建设方法。我们要有能够看到它们价值的眼光,再把我们做错了的事情纠正过来,使城市建设模式既能极好地保留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又能真正达到国际生态城市的检验标准。 [B]作者简介[/B]   李皓,1957年9月生,北京地球纵观教育研究中心负责人。1994年获德国汉诺威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995年回国到北京医科大学免疫系做博士后,1996年辞职走向社会,成为环境教育志愿工作者。2000年被国家环保总局聘为环境使者,2001年建立北京地球纵观教育研究中心。先后就垃圾分类回收、废旧电池处理、城市生态建设、北京水资源等问题发表多篇有见解的文章,其建议受到国家有关部门和北京市政府的重视。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相关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