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访谈  /  正文

孙睿:美术馆对于城市的作用就像“针灸”

admin 2012-09-19 来源:景观中国网
当代艺术的蓬勃发展让美术馆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毋庸置疑它将成为未来重要的大型公共文化建筑。美术馆的设计是对建筑师的挑战,如何建成符合时代的中国当代美术馆,呈现给大众面前的建筑是大家满意的答卷?畅言网近期关于美术馆的设计问题采访三磊设计建筑师孙睿,他对美术馆在城市中的作用有非常独特的观点,他认为“美术馆对于城市的作用就像‘针灸’,因为它能够抓住要点,产生效应。建筑师作为治疗者除了关怀人们行为活动——’衣食住行’,介入的范围也更加直接、深入,深层次的介入到社会文化的作用和公民的精神世界。当然,也意味着相对宽松

  当代艺术的蓬勃发展让美术馆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毋庸置疑它将成为未来重要的大型公共文化建筑。美术馆的设计是对建筑师的挑战,如何建成符合时代的中国当代美术馆,呈现给大众面前的建筑是大家满意的答卷?畅言网近期关于美术馆的设计问题采访三磊设计建筑师孙睿,他对美术馆在城市中的作用有非常独特的观点,他认为“美术馆对于城市的作用就像‘针灸’,因为它能够抓住要点,产生效应。建筑师作为治疗者除了关怀人们行为活动——’衣食住行’,介入的范围也更加直接、深入,深层次的介入到社会文化的作用和公民的精神世界。当然,也意味着相对宽松的设计条件,还有建筑师的设计才能终于有的放矢的小小的优越感。”

  媒体:美术馆建筑是重要的文化形象表征与依托之,是一件静止下来的雕塑品,承载着我们所有对于城市和历史的记忆与理解。您是如何看待美术馆设计的?建筑师在设计中应该注重哪些方面?

  孙睿:往往一个复杂的事情落在一个专业人的手中解决的时候,矛盾的核心都偏偏不在技术方面。就像美术馆设计问题的落脚点一旦到了建筑师头上,我想抛开类似于接下来的几个问题也有提及的,“城市环境呼应”、“舒适性”、“流动性”、“风格”等这些技术性问题不谈。先说说建筑师是如何认清自己的位置的。

  我认为美术馆对于城市的作用就像“针灸”,因为它能够抓住要点,产生效应。建筑师作为治疗者除了关怀人们行为活动——“衣食住行”,介入的范围也更加直接、深入,深层次的介入到社会文化的作用和公民的精神世界。当然,也意味着相对宽松的设计条件,还有建筑师的设计才能终于有的放矢的小小的优越感。

  既然是介入关系,就要产生“度”的问题。用我的话说就是“建筑师的定力,控制自己的优越感而产生的强烈的设计欲望。做多少做给建筑空间,留多少留给艺术家、市民以及更多建筑未来建成后的受众。"

  我认为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界定,因为我们时常能看见几个极端现象的。许多建筑师将设计做的很过火。以致人们去参观的起因于建筑而不是展览本身,建筑中的美术展反而变成美术馆中的建筑展;当然也有一些表现更为激烈的艺术家不认可建筑师对他们需求的满足而自己实践建筑,有时候这样反而失去了美术馆建筑该有的性格,是否有点像针灸中用对了针和力道却“灸”错了位置。

  所说的现象的产生其实不能说是否有绝对,只能说都有原因。毕竟见好就收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见好不收也难说不是最后的赢家,那就是我所谓的“建筑师的定力”在左右。

  媒体:每一个美术馆的建筑设计都有其独特风格,但您认为对“风格”的追求应该居于什么样的框架之内,使之与艺术品、周围环境相得益彰?

  孙睿:“为城市增光添色”、“成为整座城市的标志”可以依赖与形态的处理,但与环境的呼应则不然。甚至我认为是两种思考方式。成为城市标志,我们可以用一种“点对整”思考方法,说白了不过是让建筑跳出来,有时环境需要强烈而显著的干预手段,有时它需要建筑消失不见。与环境的呼应更类似于“整对整”的思考方法。环境有多“整”那么建筑就要有多少个面来迎接他。

  城市有肌理,美术馆当然要充分考虑自己的形态与城市的关系;建筑流线组织是否也要和城市空间中人的行为发生关系;当然还有风格的问题,尽管这个词对建筑师很敏感。因此我认为采访提纲中有几个问题是否可以并置成一个问题,原因是每个问题的处理都并非独立,都是综合考虑的结果。结果的最佳评价标准恰恰是与环境的关系。理解与环境的关系有时需要微观到人,有时需要把握大的组织框架。

  因此处理舒适性和流动性问题的原则不过是在满足展览功能的基本需求的基础上更多的关注城市空间中人的行为。风格的框架我更加认为是松动的,甚至其本身也可以成为填充物,填充到环境的结构中去。香奈儿夫人也曾说过,“时尚会成为过去,但风格屹立不摇。风格是建筑一种历久不衰的特质。在整个都市都充斥的时尚热潮的环境中,作为建筑师当然应该看的远一点。

  媒体:建筑师应如何最大程度发挥美术馆建筑的效率?

  孙睿:是否可以理解为展馆使用率、空间利用率,这两股外向与内向的综合作用才能使建筑的效率得到提升。

  提高展馆使用率针对建筑师而言我认为需要做到两点,第一是沟通,需要建筑师与业主配合共同促成。首先美术馆展示的定位和内容要符合当地受众的品味和需求;其次,展示的规模和宽容度也要符合区域人口的比例和当地艺术的特色。第二是设计,让我们的设计积极的服务于民,改善整体环境,逐渐使周边的文化及地产价值升温。

  空间利用率考验的是建筑师的基本功与创造力。所谓基本功,牵扯到的问题方方面面,例如流线的有效组织使展览空间最大化、辅助空间最节约。展厅空间分隔的灵活性,借助和地形的关系做文章等等很多。当然除了以上所提到的传统设计,能够改善空间利用率的机会还有很多,它甚至在现代建筑中已经成为了概念贯穿于整个方案,从伊东的仙台媒体中心到近来山本理显的天津图书馆,尽管不是展览类建筑,但都体现了在某方面的精雕细琢最终变成单体建筑的概念。

  媒体:您怎样看待美术馆建筑设计与艺术品陈列以及参观者互动之间的关系? 

      


  孙睿:
我想用上图三角关系来解释这个问题。建筑设计是契机,站在三角关系的顶点,存在的方式较稳定。它为艺术品陈列提供支撑。艺术品陈列与参观者之间类似互动关系,在切磋和交换中找到共享。建筑设计与参观者之间表现得更加隐喻和抽象,是行走在空间中的体验和联想。

  从“支撑”到“互动”再到“体验”是层次和深度不断递进的过程,其实也是复杂程度的递进。复杂程度的递进昭示着产生更多变化的可能。无论艺术品有多么五花八门也是一样寻求一个被支撑的场所,无论艺术品在科技发展后有多少种传达给观众的手段也逃不出输入与反馈这种双向的互动。建筑空间与观众之间的关系有时可能简单的不能再简单,有时却复杂再复杂。

  媒体:您觉得国内外的美术馆在建筑设计上有何区别,公众对待艺术的态度有何不同?

  孙睿:回答这个问题,其实我更愿意站在公众的立场上。要问公众对待艺术的态度,就一定要有说艺术对待公众态度。在中国,艺术对待公众是谦逊的吗?是多元的吗?是自由的吗?这样公众对待艺术或许就有了答案。至少在生活中我们听到有谁评论一个人说是搞艺术的,听起来不知道让人有多迷惑,又产生多少复杂的联想。

  倘若联系到美术馆就变成了因果问题。国内外美术馆在设计上区别产生的原因最主要还是公众对艺术的态度。

  经济方面的欠发达,公众普遍欣赏艺术作品的能力还较弱。政府对待美术馆类建筑的鼓励程度、兴建意识不高。种种原因使得艺术品还没有成为公众生活中的必需品去对待。这样就带来一些设计上的困难,例如,人为的因素导致的项目周期短,成果完成度不高。也许有一些有识之士的业主,但当设计和钱扯上关系时吃亏的就往是设计。除此以外,我认为原理是一样的,没有区别。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相关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