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访谈  /  正文

石俊峰:第八届高校作品展获奖学生访谈

admin 2012-10-30 来源:景观中国网
2011年,也就是第七届的时候开始关注。在校期间还关注的设计大赛有比如说“威卢克斯”和“中联杯”、“艾景奖”、“环艺学年奖”等;


 

 

  关于石俊峰 

  院校:清华大学 
  专业:美术学院环艺系          
  作品:1895低姿态——南通工业区改造  G099     
  指导:苏丹
  奖项:荣誉奖
 

 

  1、你从何时开始关注“全国高校景观设计毕业作品展”?在校期间,你还关注的其他设计大赛都有哪些?参加这些展览或竞赛给你的学习和设计带来哪些促进作用?

  石俊峰:2011年,也就是第七届的时候开始关注。在校期间还关注的设计大赛有比如说“威卢克斯”和“中联杯”、“艾景奖”、“环艺学年奖”等;有些竞赛从主题中就能学习到很多,比如今年的艾景奖,主题中有一条就是关注PM2.5,那在参加竞赛的过程中我们就需要针对PM2.5进行调查和研究并提出应对方案,本身就是知识的扩展,另外还有一种就是反省与检验,比方说咱们这个竞赛,是以毕业作品为主进行多项评比,毕竟毕业设计是本科四年的最重要的总结,通过参与这样的竞赛就可以知道自己哪些地方做到了,哪些地方做的还不够,评委会从竞赛的要求角度重新审视我的作品,我认为这样的机会很难得,这本身也是很有质量的对话学习过程。

  2、请你概述一下你(你们)的作品从选题到设计生成的整个过程的体会和感受,你(你们)有遇到哪些问题,你(你们)是怎么解决的?

  石俊峰:南通旧工业区与改造这个题目是和在校的师兄师姐花费了三年时间的结果,之前他们做的方案已经很棒,也获得过很高的评价。我当时选题的时候事实上苏丹老师一共给出了四个题目,我觉得这个题目是最难的,一是牵涉城市公共空间问题,牵涉旧工业区保护再利用问题,牵涉文化与社会性问题等等,牵涉的内容太多太大,另一方面是之前的师哥师姐已经做的比较充分,我的可发挥空间受到限制。然而我本身也比较喜欢挑战,问题越多,越要聪明的解决,同时我也关注这些主题有很长时间了,本科四年下来我始终有一个关于设计的理想,我觉得这个题目中,正因为话题多而大,才能给我实验设计理想的可能性,最终与苏老师商量之后,决定再次做南通这个题。过程中遇到的最困难的问题就是一方面如何定义公平性和尊重个体性,另一方面就是用怎样的空间去实现公平性,为此我几乎见人就问什么是公平最终在苏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确定了公平的定义:公平不是人人平等,而是给每个人相等的选择权和竞争机会。我觉得这句话的确定让我的设计把握到了最主要的方向,另外关于均质化和游牧思想的研究确立了我的主要思想和实现策略。总之,这个设计从开始调研到最终结束,起到核心作用的就是对话,与很多人对话,当地的出租车司机,饭店的老板等等都聊过,然后根据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自己的判断综合并消化各方观点,找到一致性,在科学的整理和科学的思考基础之上,勇敢的质疑,大胆的尝试。

  3、你认为设计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
 
  石俊峰:我认为最关键的是理解与思考,理解各方的态度,思考可行的办法。比方说,南通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城,他的工业历史光荣而伟大,但是这些工业遗产的的确确不受当地人喜欢,这就是很大的一个矛盾,我们现行的工业遗产改造策略你去调研,所有的论文都是推崇与赞扬,但这个东西百姓到底是怎么看的,他们是否接受我们的现行策略,如果我们不去理解他们的态度和需求,那做出来的东西难免不充分,难免片面,难有进步。那思考是接下来的一步,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知识都是正确的,或者说并不是所有理论都适合解决所有问题,我一直举得一个例子就是伟大的牛顿定律也不是适用于解决所有力学问题的,每个理论和方法都有时代性和自身的局限性,我们不能拿来一本书一个观点就把它当做做设计的金科玉律,这很危险,我们的成长环境和之前的伟大设计师成长环境就不一样,今天的世界和那个时候的世界完全不一样,城市每天都在产生新的问题,我们应该有清醒的头脑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思考,有主见有责任感的尝试新的方法,思考更适合的理论和实现方法。

  4、你的设计解决了什么问题?

  石俊峰:我的设计尝试尊重当代社会逐渐被强化的“个体意识”,尝试借助对工业精神的继承去实现全新的空间体系,通过均质化的方式拒绝把空间划分等级,让每一处都有充分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增加使用者选择性并扩大服务范围,借助功能分布形成空间运作的动力来源,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弱化原有工业空间的条纹属性,通过发掘空间自身的特色弱化设计师主观意志产生的流动属性,最终实现“亲切的,公平的,公共空间”也就是“低姿态”空间属性。实现工业空间空间属性的转换,用全新的姿态重新介入城市。

  5、对于社会问题、城市问题,你有关注哪些?

  石俊峰:我最关注的还是“个体意识”,现代人比较讲究个性,这种心态事实上是对自我存在价值的强烈的追求。自从网络诞生以来,个体意识的步伐逐渐加速,未来的社会一定是更加民主的,更加平等的,城市的形态和状态不再仅仅由几个人几个团队来决定,每个人的生活将真正称为城市的一部分,我觉得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回顾历史,我觉得个体意识的强化也符合循环上升的发展逻辑。这种背景下,设计师必须做好(甚至更加敏锐的)准备,将会有新的对空间的要求即将强烈的被表达。

  6、你对景观设计这个职业的期望是什么?
 
  石俊峰:至少在中国,我希望一是能有更多的景观设计师放弃对形式的模仿和抄袭,二是整个职业体制可以更加完善并以更加包容的姿态为新生力量提供机会。
 
  7、回顾你的大学本科教育,你对你所在学校的教育以及老师有什么期望和建议?
 
  石俊峰:总的来说我觉得我们学校(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艺系)的老师还是很不错的,经验和能力肯定没有问题,我更看重的是长辈对晚辈的包容力,这决定了一个领域的鲜活程度,其实这样说来,老师们的压力还是很大的,一方面讲授知识和经验,一方面包容并引导新的(很多时候还是极不成熟的)思考,很难,但是我觉得我所接触的老师做得很好,这也是我继续留在这里读研究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比如说我和我的在其他学校的朋友一起成立了一个学生交流与实践团队,叫做TOPS设计联盟,我们经常想要搞一些有意思的活动,出自己的“地下刊物”,有时候可能这些活动本身没有目的,或者对我们的发展和老师的教学帮助不大,但是学校的老师还是尽可能的给与我们很多帮助和支持,简单的来说就是可以陪我们一起“折腾”,我觉得这很难得,这是一方面,其他的例子不多说了。若说是建议,我觉得继续下去就很好,借此机会,比起期望和建议,我觉得感谢他们更加重要。

  8、“全国高校景观设计毕业作品展”最吸引你参加的地方是什么?你认为“全国高校景观设计毕业作品展要办得更有活力、更受欢迎,最应该增加(或减少)什么内容?或者还应该如何改进?

  石俊峰: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专业性和权威性。我觉得都挺好的,唯一我觉得可以加强的是增加展板的数量,两张板可以放的内容太有限了。我解释完“低姿态”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就已经没有地方了。祝你们越办越好,我会继续关注的。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相关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