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访谈  /  正文

DOMUS对话俞孔坚:将自然作为生态基础设施

admin 2013-05-06 来源:景观中国网
“土人设计的创始人俞孔坚向人们展示了如何在城市环境中将自然作为一种免费服务的提供者进行使用(即让自然做功)。生态成为了经济的代名词。”埃塞尔•巴罗娜•波尔(Ethel Baraona Pohl)撰写的哈尔滨城市建筑报告中这样写道。

 



俞孔坚/Kongjian YU 
    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首席设计师
 
 

   “土人设计的创始人俞孔坚向人们展示了如何在城市环境中将自然作为一种免费服务的提供者进行使用(即让自然做功)。生态成为了经济的代名词。”埃塞尔•巴罗娜•波尔(Ethel Baraona Pohl)撰写的哈尔滨城市建筑报告中这样写道。

  景观都市主义是一门跨学科的专业领域,通过它可进行地表规划并设计各种人工地带。在这一(学术研究)背景下,1999年俞孔坚在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创立了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简称土人设计)。同时,他开始从事教学工作,试图向大家阐释有关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另一种理念和解决途径。那么,当他的学生及同行设计师们问他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时,他又是如何行动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就土人设计最新的项目——哈尔滨群力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对俞孔坚进行了采访。

  Ethel Baraona:我们先讨论一下您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吧。您对自然的这种关心源自于哪里?

  俞孔坚:
在中国,“土”意味着泥土、土地,而“人”意味着人民、人类。因此,“土人”就代表着“从土地中来的人”。这个名字后所包含的奇妙隐喻就是“人和土地”的关系。我出生并成长于乡村,乡邻们在那里生活了数十年,这种生活经历赋予了我对自然的一种真实体验。我同我的妻子以及一位朋友共同创立了土人设计事务所。我们最初的项目之一始于2000年,最终在2002年完工。之后,这个项目变得非常出名。这种从未在中国实践的项目受到人们的认可和喜爱。


 


群力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中的高架人行步道。这个雨洪管理项目位于中国东北哈尔滨市的东郊,是一处面积达34.2公顷的国家湿地保护区。它四面都环绕着道路和城市发展地区。在未来20年中,公园周边将建造面积达3200万平方米的各类建筑。

 

  Ethel Baraona:我猜想这种关心源自于一种真实的需求。

  俞孔坚:
非常正确。人们需要用生态学的方式进行思考。我们不仅仅是在建造一些大型项目。我们希望为每一种特定的场地找到不同的解决方法。

  Ethel Baraona:群力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这个项目的完成是您同一支多学科的设计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对吗?

  俞孔坚:
土人设计拥有一支跨学科的专业队伍:建筑师、景观设计师、生物学家、城市规划师、环境学家和工程师。这些项目是城市项目,需要的并不仅仅是景观设计。

 

湿地的主要核心地带被保留,在作为自然进化过程中的湿地保护区的同时,环绕湿地附近的池塘和山丘地区也变成了缓冲地带,在核心地区周围起到了雨洪过滤作用,同时也是自然和城市之间的屏障。

 

  Ethel Baraona:沿着这些思路进行思考(景观项目是在城市中,而非在城市外围开展进行的项目),就能够更容易理解您作品中所使用的“生态基础设施”这一概念。

  俞孔坚:
我之所以将其称为“生态基础设施”,是因为我相信自然不仅有净化水、空气及控制其流量的能力,自然也有能力满足人们的生活并给人们带来欢乐。通常我们想得到这些服务并不容易,对吗?我相信自然模式是一种安全模式。

  Ethel Baraona:这是一种很伟大也有些激进的想法。

  俞孔坚:
人们常依赖于人造的基础设施,如排水管道、高速公路、灯柱……等等。这些设施能够提供服务,但是却非常昂贵,很多时候甚至是不必要的。例如,为了排水,我们认为需要使用巨大的排水管道;为了防止洪水泛滥,我们认为需要建设更多的、庞大的水泥设施。我们的城市依赖于这些不可持续的基础设施。这是一种糟糕的城市化方式。我的理念是自然能够提供更好的服务,而且是免费的。这就解释了我们为什么能够将“自然”定义为一种基础设施。

群力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图。土人设计使用了一种简单的“移平-填充”的技术,设计出了一条池塘和山丘相连接的“项链”,作为缓冲地带,环绕中心湿地区一周。

 

  Ethel Baraona:您能具体解释一下,群力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是如何提供这些服务的吗?

  俞孔坚:
湿地在整个项目中的作用就像海绵一样,充分吸收水分。这是一个雨洪管理的项目。通过优化设计我们不再依赖于排水系统去排泄雨洪。

  Ethel Baraona:水对于中国人而言有一种精神上、情感上的意义。您在项目中是如何运用这种文化影响的呢?

  俞孔坚:
在中国,人们需要具备同水打交道的能力,因为伴随雨季的来临,就会出现一些洪水问题。这是由于其先天固有的存在性,同时也是一个哲学问题。工业化通过化学和机械工程的方式让我们喝到干净的水,这就破坏了“水”的整体意义。“水”的科学化理解是将其简化为H2O。但水并不仅仅是H2O,它是一种活的系统,同土地、生命、植被和食物是息息相关的。水是有颜色和气味的。我们需要回归到水的生态学意义中来。

在池塘和山丘的环线中构建起步道整体网络,使游客能够近距离观察湿地。土人设计在公园中栽植了原生的沼泽草和白桦树。平台和观景塔与周边环境相互辉映,形成借景。

 

  Ethel Baraona:为什么现今全球对“水”的问题日益关注?

  俞孔坚:
我认为这是人们用后现代主义思路进行思考的结果。我们经历了工业时代,现在我们已经明白仅仅采用科学和机械的方法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能与水等自然现象相抗衡。自然有它自己的力量,人类也是其中的一部分。或许我们在经历了历史之后选择了回归。而且,现在我们领悟到其实有更好的对待自然的方式。

  Ethel Baraona:对于群力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项目,我非常惊讶仅用了18个月就将其建设完工了。您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俞孔坚:
这个项目从设计到建成花费了大概两年的时间。我们受邀设计一座公园,于是我们想到了“公园”这个词在今天可以赋予的不同含义。我们将“公园”理解为一个生态系统,在现有自然条件下开展工作,比从零开始要更快、也更容易。这也是为什么这座公园能够具有多功能的用途。除了作为休憩空间之外,它不仅能够吸纳净化水源,同时还能够为生物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利用雨洪因素将公园转换成为了湿地。这种生态系统所提供的自然服务使城市变得更具有适应性(弹性),在保持了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也保留了生产性。

 

土人设计事务所,群力国家城市湿地公园,2011年

 

  Ethel Baraona:生态是经济系统的一部分吗?

  俞孔坚:
这是十分关键的一点。经济就意味着生态。大自然本身是没有浪费的。如果生物得不到生存所需的最小能量,那么它们就会死亡。因此自然本身也是经济的。我们应当将城市作为一个有机体考虑,公园应提供所有这些服务。同时,这个项目又是非常经济的。我们使用了一种非常简单的、环状的“移平-填充”系统,使生态消费降到最低。我们修建了空中步道,利用木材、竹子和石头在公园内部构建了一种“丛林”:所有这些都采用的是本地材料。同时,这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社交节点。

 

土人设计事务所,群力国家城市湿地公园,2011年

 

 

  群力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设计单位:土人设计事务所
  首席设计师:俞孔坚
  设计团队:龙翔、韩晓晔、宋本明、李宏丽、张文娟、孟繁鑫、孟祥芸、李果、张莉、官苗苗、徐波、何冲、陈枫、凌宏等
  委托方:哈尔滨市市政府
  面积:34.2公顷
  设计时间:2009年6月至2009年11月
  完工时间:2011年
 

 

这个跨学科的项目是一座城市雨洪公园及国家自然保护区。它过滤了城市雨水,保护城市免受洪水的侵袭。新城区——群力新区作为城市渗透性绿色空间,目前仅有16.4%的土地进行了开发。

 

原文地址:http://www.domusweb.it/en/architecture/nature-as-infrastructure/
翻译:苏博  校对:李艳君 杨颖
自然城市——Nathanielz对“DOMUS对话俞孔坚”访谈的评论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相关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