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访谈  /  正文

田宝江:城市规划师——站在未来看现在

admin 2013-08-21 来源:景观中国网
对未来城市,每个人都有过很多奇妙的遐想。当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田宝江来做这个设想时,他将人们所有对未来生活方式的期冀概括成了四点——更安全、更高效、更便捷、更舒适。

 

作者照片

田宝江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田宝江,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博士、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同时兼任江苏省泰州市、浙江省忂州市、台州市、龙游、常山、甘肃华亭等地的城市规划建设顾问。多年从事城市设计、城市景观规划的研究与实践,主持编制完成大、中型规划设计项目百余项,出版专著4部,《控制性详细规划》教材一部(合著),参编《全国注册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应试指南》,在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近年来,专注于总体城市设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先后主持编制完成了浙江龙游、河南鹤壁、山东日照、四川射洪等县、市的总体城市设计,取得了较好成效。 

  互联网改变生活方式、影响城市空间

  对未来城市,每个人都有过很多奇妙的遐想。当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田宝江来做这个设想时,他将人们所有对未来生活方式的期冀概括成了四点——更安全、更高效、更便捷、更舒适。

  当今社会,高效和便捷无疑是人们生活质量的直接体现,花费在上班或者购物路上的时间是不是可以缩短,在炎热夏季有没有可能让空调在到家前就自动开启,甚至是一杯水、一本书,当你想用它时会不会自己“跑过来”等等。而我们所谓的安全,除了通常意义下的出行安全、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外,还有一个越来越不可忽视安全问题,即网络安全。

  互联网的发展彻底影响了人们的衣食住行、交友购物娱乐等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到城市的空间形态。“最明显的一点是,电子商务让人们对外出购物的诉求越来越少,也不愿意花费过多的时间在往返的路上,自然城市对实体零售商铺的需求也逐渐降低了。”田教授谈到,“但反之,那些具有体验性质的消费项目,如餐饮店、电影院,以及旅游度假地等却是电子商务无法替代的,体验式消费将会引导未来商业地产的风向。” 

  在城市更新中去之糟粕留其精华

  中国的城镇化建设令全世界都为之惊叹,不仅让相当一部分人口和地区快速实现小康,更创造了可遇而不可求的市场商机。然而这种爆棚式的发展模式是否可持续?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正试图以一种批判的眼光去重新审度这背后的各种潜在“危害”。

  在田宝江教授看来,快速城镇化建设中最让人痛心的莫过于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以上海为例,具有百年历史的“慎馀里”是新式里弄石库门建筑的典型代表,浓缩了沪上人们的生活记忆,也是历史留给今天的遗产,应该可以用更加妥善的方式将其传承和保护下来,但最终还是在城市建设的大潮中被拆除,这实在让人惋惜;于此同时,对老城区的保护应该是在保护基础上的有机更新,如对于历史遗留下来的危棚简屋则应该拆除,这类住房密度高、质量差、配套不全、环境恶劣,严重影响了上海的城市面貌并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显然,去之糟粕留之精华,在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中,我们既不能忘却它的文化,也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

  城市病症与城市化建设

  人口膨胀、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病症在城镇化发展中逐一凸显。由于城市布局结构的不合理,造成最直接的问题就是每天早晚时段人口的钟摆式移动,不仅对交通系统、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甚至也让部分中心城区昼夜判若两地——白天热闹非凡,晚上门庭冷落。

  这种城市功能布局方式主要起源于《雅典宪章》的功能分区理论,将城市不同功能区加以明确区分,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也越加认识到这种硬性分隔带来的弊端,认识到一定程度的功能混合、交融联系的必要性。

  为了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和生活条件,自上世纪末开始,中国出现了大批由农村涌向城镇的民工潮,导致人口分布一度失衡。“什么是城镇化?”田宝江教授强调,“所谓城镇化,不能简单地说农民进城生活了就是城市化了,如果他们不能享受市民待遇,不能享受城市的福利和公共服务,这种城镇化就失去了意义。城镇化应该包含三个层面的含义,首先是物质层面的城镇化,然后是制度层面的城镇化,最终是人的价值的自我实现。我们相信人口问题终将会随着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而得到改善。

  用未来的眼光规划今天的城市

  据统计,中国的建筑寿命平均只有不到30年。在中国的许多城市里,建筑、街道、桥梁,在远远还没有达到使用年限之前就被推倒重建的现象,总是屡见不鲜,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

  而催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建筑本身的质量不过关,而劣质工程的背后往往和偷工减料、贪污腐败相关联;二是与一些地方政府建设政绩工程有关,为了打造形象而将不应拆除的建筑拆掉;三是由于一些不可抗的因素不得不拆除。例如素有“亚洲第一弯”之称的上海延安路高架外滩下匝道,在很多上海人心中都留有深刻的印象,那种自上而下仿佛要俯冲入黄浦江的感觉,一度令其成为上海滩上最酷的风景线之一。然而因为外滩隧道建设的关系,仅仅服役11年的“亚洲第一弯”在08年就不得不被拆除了。

  如今“短命建筑”的问题已渐渐被重视起来,例如上海世博园区的规划就着眼于站在未来看现在,在世博园的规划理念里,首先把世博园地块作为城市功能区来看待,考虑未来它在城市中将要承担的职能,如作为上海未来的文化商务中心,因此其规划布局就按照这样的功能定位来考虑,兼顾世博会的要求,换言之,世博用地其实只是“借给”世博会使用了半年。世博会一举办完毕,紧接着城市道路便通了进去,完善了片区的整体路网结构。而后,具有文化、商业、休闲、居住、办公等功能的建筑也陆陆续续按计划,或是调整或者新建,最终整座世博园地块将逐步转化为城市新的功能区,成为上海城市新的亮点。

  “一名城市规划师,当以一种未来的眼光看待今天的城市!”田教授在采访最后再次重申道。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相关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