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访谈  /  正文

孟兆祯:传承保护园林关键要“吃透”文化

admin 2013-12-18 来源:景观中国网
今年10月举办的纪念“山石韩”创立155周年苏州雅集活动上,苏州“山石韩”叠山技艺第四代传人韩建伟打破“不传外”的家规,收王成等13名弟子传承技艺,弘扬中国园林文化,风景园林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兆祯应邀到场见证,并接受了苏周刊的专访。

 

 

  今年10月举办的纪念“山石韩”创立155周年苏州雅集活动上,苏州“山石韩”叠山技艺第四代传人韩建伟打破“不传外”的家规,收王成等13名弟子传承技艺,弘扬中国园林文化,风景园林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兆祯应邀到场见证,并接受了苏周刊的专访。孟兆祯认为,传承和保护古典园林,关键要“吃透”文化;山水城市将是中国城市发展的终极目标。

  孟兆祯,中国工程院院士,1932年生,湖北省武汉市人,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名誉理事长,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北京市人民政府园林绿化顾问组组长,住房与城乡建设部风景园林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兼职教授。所主编的园林工程教材全国广泛采用,并确立了园林艺术课程和园林设计课程以中国传统园林为特色的新框架和内容。曾先后主持承担30余项国内外不同类型的风景园林设计任务,其中北京花园公寓环境设计获林业部设计一等奖。先后出版发表《假山浅析》、《避暑山庄园林艺术理法赞》、《园林工程》教材、《园衍》等著作30余部(篇)。

  苏州园林表达着对大自然的追求

  苏周刊:孟老,听说您以前也经常来苏州?

  孟兆祯:
是的。苏州是典型的水乡,江南私家宅园的发源地,在城市利用山水资源方面,历史上就树立了榜样,所以我经常带学生来苏州,帮助他们增加感性认识。可以说,苏州是我去得最多的城市之一,来过几十次都有了。

  苏周刊:您第一次来苏州是什么时候?

  孟兆祯:
1959年,到现在已经有50多年了。根据刘敦桢先生的调查,当时苏州有260多处古典园林,这么多年下来,我一共看到了100多处。

  苏周刊:以苏州网师园殿春簃小院为原型的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明轩,是我国出口的第一座古典园林。有资料说,1978年国务院下达文件直调您参与建造?

  孟兆祯:
我没去,只是调了同济大学的陈从周先生,资料错了,这一点我想更正一下。

  苏周刊:您到苏州参加的活动,印象较深的有哪些?

  孟兆祯:
除了带学生外,还有2006年11月苏州园林遗产保护研究所揭牌,2007年12月苏州园林博物馆新馆建成,2008年4月苏州市委市政府主办的第三届院士(专家)苏州论坛,2010年5月在苏召开的第47届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这些我都参加的,在多数活动上我还发了言。

  苏周刊:您这次因“山石”而来苏州,什么是“山石”?

  孟兆祯:
我们所说的“山石”,指的是园林里的置石和假山,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特色景观,世界上其他国家原先都没有的。筑假山用的石头,最有名的是太湖东山、西山一带的石灰岩,这种石头被称为太湖石,简称湖石。当然,现在其他地方的石灰岩也被统称为湖石了。

  苏周刊:其他国家原先没有假山,是不是因为这些国家没有湖石?

  孟兆祯:
不是的。世界上湖石的蕴藏量加拿大最大,中国排在第二。为什么我们会有营造假山的传统?这与我们民族的宇宙观有关,就是追求“天人合一”,苏州人特别强调这一点。

  苏州西部有一些山体,山体附近又有密如蛛网的河流、星罗棋布的湖泊,水上还有岛,很自然地就产生一种仙意。如果出大太阳,或者有点细蒙蒙的雨,就会把人领到另一个境界,让人觉得是人间的仙境。这些景色很美,但只是一种纯朴的自然美,并不能全面满足人的需求。人们就在宅院里叠石凿池,表现对这一自然环境的追求。

  苏周刊:这种追求,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

  孟兆祯:
有据可考的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吴王夫差的时候。他虽然是帝王,但也有代表农民文化的一面,因为他的文化是农民创造的。太湖这么美,他就在离湖不远的地方建了馆娃宫,里面就有假山池塘。

  造园往往通过“问名”秀立意

  苏周刊:造园不仅是叠石,您能介绍一下造园的一般过程吗?

  孟兆祯:
造园艺术从创作过程看,分设计和施工两个阶段。其中设计序列有以下主要环节:明旨、相地、立意、布局、理微和余韵。不过,这六个环节都不能脱离“借景”。

  苏周刊:什么是造园的明旨和相地环节?

  孟兆祯:
明旨就是确定兴造园林的目的。也许是由于历史原因,这一定义在中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专著、明末苏州造园家计成的《园冶》中,只是略微提到。但刘敦桢先生在分析苏州古典园林时,就首先分析造园目的了。如今“园林”虽发展为单体的城市园林或风景名胜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大地景物规划三个层次,但仍然都有各自的兴造目的。

  相地就是对用地进行观察和审度,这跟当年伍子胥相土尝水建造阖闾大城有点类似。

  苏周刊:兴造园林的总目的是什么?

  孟兆祯:
我认为还是不断满足人对优美人居环境的需求; 争取最大限度地发挥园林在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等多方面的综合功能;提供既有利于健康长寿,又可供文化休息和游览的生态环境,并将健康、丰富的文化内涵赋予其中,争取收到“寓教于游”的效果。

  苏周刊:园林设计上的立意是什么意思?

  孟兆祯:
由于中国园林历史上长期受中国文学与绘画的影响,与其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设计者以“意在笔先”的观念构思作品的意境,这就是园林设计的立意。

  苏周刊:立意通过什么载体传递给别人?

  孟兆祯:
主要是通过“问名”来表达。问名就是思度、揣摩景物的名称,对设计者而言是构想名称,对游览者而言是望文生义、见景生情、求名解景。

  西方绘画和园林的基础是建筑学,是以数理和美学为特征的。中国园林则是以文学为基础,尤其强调诗性的思维,因此,问名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取一个令人怦然心动、一问难忘的名称,是值得下一番工夫推敲的。

  苏周刊:这一点能否举苏州园林为例说说?

  孟兆祯:
比如拙政园的名字,是“拙者之为政也”,反映主人贬官归里后的心志;退思园则表达园主“退而思过”的心理。

  占地仅140平方米的自然山水之园“残粒园”也是如此。豆粒本来就小,残而不全就更见其微了。然而,这个园子却有亭有山有水,曲折深邃,起伏高低,错落有致,特别精致,所以园门内额题“锦窠”。“窠”是治印时在石面上勾画的控线,用这个词,点明该园有藏万千气象于方寸之间的精妙。

  苏周刊:园林里景点的问名也是如此吗?

  孟兆祯:
是的。像退思园进门去,正面刻的是“得闲小筑”,反面刻的是“云烟锁钥”。“得闲”是被革职的褒义语。“云烟锁钥”是什么意思?就是一个人犯了错误,就像这烟雨蒙蒙的天气一样,既反映出江南水乡烟云缭绕的地理之宜,也映射出园主人任兰生遭谪贬后的处境与心态,一语双关。曲廊上有九面廊墙,九为至高之数,使人感受到主人愁肠百转的郁闷心态。廊墙上一墙一透窗,一窗一篆字,九字合成一句话,正是“清风明月不须一钱买”。这里的潜台词是:将我免职又能怎样?还能剥夺我享受大自然的权利吗?“辛台”表达“没有功劳还有苦劳”的自我安慰思想。由楼廊陡降为低矮的“菰雨生凉”轩,象征从官位上跌落下来,景也跟着跌落了。园内有一小石舫,从九曲廊尽端斜出水面,取名“闹红一舸”,意在欣赏水中红鱼,却不经意间流露出盼望有朝一日再走红运的内心独白。

  苏周刊:问名是否必须是一个词语或词组?

  孟兆祯:
不一定,可以是词语、词组,还可以是句子,而且词性、句型不拘一格,正所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如留园的“活泼泼地”是一个词组,拙政园“与谁同坐轩”是一句问话。

  此外,题额、匾额、楹联和摩崖石刻等多种方式,也可以表达不同意境,于是衍生出号称“园林三绝”的综合文化艺术:撰文的文法一绝,书写的书法一绝,镌刻的刀法一绝。这种综合手段创造的微观景物,往往让人玩味无穷。

  苏周刊:园林在布局上有什么讲究?

  孟兆祯:
清朝画家笪重光说,文章是案头上的山水,山水是地面上的文章。足见中国文学与中国园林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设计园林和作文一样讲究章法,要有起、承、转、合,逐一展开、分层展示各类景致。

  苏周刊:理微和余韵又是什么意思?

  孟兆祯:
理微就是细部处理,提供优美的微观景物供人细品。余韵则是风景名胜区或城市园林基本建成后继续发展的余音,像西湖能成为园林建筑的标杆,并非一日一人之功,而是经过了千百年的雕琢布局,从而流芳百代、意蕴悠长。

  苏周刊:您上面说的六个主要设计环节,是否按先后顺序排列?

  孟兆祯:
这只是创作序列的一般模式,实践中并不是死板而一成不变的,顺序完全可以交叉甚至互换。

  拙政园最耐人寻味的“六条路”

  苏周刊:您前面已经提到,苏州古典园林数量众多。它们有什么共性?

  孟兆祯:
前人已经有很好的总结,就是能在有限的空间里,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园林建筑,并运用大量的匾额、楹联、书画、雕刻、碑石、家具陈设和各色摆件等来反映古代哲理观念、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从而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使人“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得林泉之趣”,达到“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艺术境地。

  苏周刊:也许正是这种共性,让许多人觉得,苏州古典园林的模样都差不多,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孟兆祯:
不能这么说。苏州古典园林在呈现共性的同时,也往往有着自己的独特个性,需要人们悉心品味,才能发现它们的独到之处。

  苏周刊:在您看来,拙政园的独到之处在哪里?

  孟兆祯:
拙政园被誉为中国私家园林的经典,建园艺术以水见长,自然典雅,庭院错落,花木为胜,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在我看来,这里最耐人寻味的是入园的六条路线。

  宅园有个基本要求,叫“日涉成趣”,就是每天来,每天都有兴致,不能看腻了。拙政园自腰门入园,由黄石假山、廊、墙结合地形和树木花草,形成六条空间性格不同的出入路线,为“日涉成趣”创造了条件:一条自额题“左通”处廊道引入,由于园有变迁,此道已封闭,不知何时恢复;二是自额题“右达”的廊道进入,左壁右空;三是从东边枇杷园西面之云墙与黄石假山东面形成的蹬道款款而下;四为从黄石假山西面与廊子组成的缓坡道,引到石山北水池斜架的石桥上; 五是穿黄石假山的山洞,从水池南岸入园,这是石栈道的做法,山洞线路带来了由明入暗和从暗窥明的光线变化;第六条则可攀山道上山顶,再从山顶下来入园。

  苏周刊:留园和拙政园同被列为我国四大园林,这座园林有什么特点?

  孟兆祯:
我认为留园的特色在于建筑庭院和建筑小品的处理,在置石和建筑结合山石方面创造了独一无二的特色。这里由大门入园只有独一条线路,门厅、轿厅之间开天井而形成光线的明暗变化。往北进的夹巷极尽长短、宽狭、折转变化,墙隅还筑有花台,导人渐入佳境地进入欲扬先抑的前厅。南墙有作为山石花台的壁山,构成进出的对景。穿过前厅的西边廊进入园中,即处于三岔路口,直北虽可通曲溪楼,但前面光线晦暗,西面却一片大明,小天井层层相连而莫知所穷。有人很自然地向左转面对“古木交柯”,在此借树成景。

  苏周刊:您此次因山石而来苏州,那您觉得苏州的古典园林中,假山堆叠艺术最高的是哪一座?

  孟兆祯:
应该是清代戈裕良在乾隆年间兴造的“环秀山庄”,园中假山是全国湖石假山中的极品。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堆假山只堆一个面比较容易,你可以当舞台布景那么做。环秀就不行,是360度都要看。

  环秀山庄并没有奇峰异石,能做得那么精美,主要靠总体布局。它以石山为主、水为辅,山水相映体现在以水钳山、幽谷贯涧、引山溪穿洞和以水临台、架桥、绕亭、临舫、涵亭。因此山水、建筑、园路、蹬道、植物俨然一体,和谐交接,协调发展。基地约为30米见方的地盘,却展示高峰峻岭、深壑幽谷、绝壁飞梁、洞壑石室等多种自然山水组合的奇观,掇石成山、集零为整,让人不得不叹服“臆绝灵奇”的最高园林艺术境界和卓越的工程技术。

  苏周刊:环秀山庄假山体量大,山洞内的采光问题如何解决?

  孟兆祯:
用湖石自然的洞做洞壁,这样就可以了。最巧妙的是峭壁悬崖下的山石桥,桥下有个水洞,水面的光反射到洞里面。从洞里面看,是一层层山石,像螺旋状一样,这个是很绝的。

  我看了西山岛上的大石山,从这座山的山顶看下去,山谷是螺旋的,环秀山庄也是这个样子,这就是由真为假、做假成真。

  馆娃宫是世界踢踏舞的“起源地”

  苏周刊:您上面提到,造园追求的是“天人合一”,那造园时是否主要靠借鉴自然?

  孟兆祯:
不光是借鉴自然环境,还要进行创造。比如春秋战国时期苏州的馆娃宫,里面筑了条响屧廊。廊子底下是坛子,上面有双层的木盒子,就是共鸣箱,屧就是木拖鞋。舞女穿着木拖鞋,戴着金的银的,在廊道里跳舞,就会发出踢踢踏踏的声音,经过木盒子放大,效果更好。这是世界上可考的最早的踢踏舞。

  苏周刊:以苏州古典园林为代表的我国园林,有着辉煌的过去。新的历史时期,园林的数量增长迅速,您怎么看待这种发展?

  孟兆祯:
计成的《园冶》里就提到:“时宜得致,古式何裁”,意思是要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一种发展观。现在造园的时候,多数能注意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像假山的尺度,现在比古代大得多。这一方面是因为,现代人的身材总体上比古人大;另一方面,古代的园林都是私家园林,游览的人不会太多,现在的是公园,必须放大体量才行。

  再如今年的北京园博会,选址中心区域有10公顷的建筑垃圾填埋场,号称“永定河大沙坑”,落差高达30米。园博园利用这个大沙坑建造了下沉式花木景区锦绣谷,还造了20多米宽的瀑布,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做法,是“外师造化,内得心源”,体现了文人的心智,也是对园林的发展。

  苏周刊:题材上有没有创新的?

  孟兆祯:
有。比如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核心区域——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用“洞深深几许”的山洞作为假山的主要组合单元,与“奥运”的“奥”字契合;泉水叫潨泉,由很多泉眼汇成一股水流,集中成为瀑布,飞流而下,表达同一个梦想……设计上,还提出了在石头上刻“异国同天”或“异域同天”字样,同样表达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精神。

  苏周刊:设计和施工中有没有使用新的手段?

  孟兆祯:
有啊。比如北京奥运公园里的假山,用了1万吨的石头。这么多石头怎样才堆得好,必须先弄个模型试试。于是施工人员用电烙铁烫制了聚苯乙烯酯模型,不满意的地方再调整,最后照满意的模型去堆,妥善解决了问题。

  将城市和建筑建在绿色中

  苏周刊:发展中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孟兆祯:
当然有。比如前些年很多地方流行兴建“主题公园”,其中有一部分由于过于强调人拟的“主题”,而忽视了人与自然“合一”这个总的、永恒的主题,不知不觉走上了与造园宗旨背道而驰的道路。使用的大量建筑和铺装场地显得堆砌和张扬。相形之下,绿地却少得可怜,连公园绿地在用地平衡中的基本指标都达不到。这就走出了园林的范畴,而蜕变为游乐场、博物馆或其他的文化、娱乐设施了。

  再如一些新区开发景观时,地方特色不够,看上去千篇一律,这种城市和其他城市没什么区别。有的地方水资源丰富,但对水域的利用却并不够,等等。

  苏周刊:您觉得城市应该怎样发展?

  孟兆祯:
山水城市应该是中国城市发展的终极目标,园林是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景观设计上应该坚持体现自然山水、文人写意,将城市和建筑建设在绿色中。

  苏周刊:对苏州而言,古典园林的传承保护可能比发展更受世人瞩目。您觉得应该如何保护这些园林?

  孟兆祯:
苏州已有九座古典园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们是全人类共同的瑰宝。我觉得,苏州还是很重视保护的,也很强调苏州元素。但有些地方还欠考虑,要把保护工作完全落实到位,关键的是要“吃透”苏州古典园林的文化。

  苏周刊:能否举例说说?

  孟兆祯:
比如留园有个“古木交柯”景点。既然叫“古木”,那原先应该是有老树的,如今老树已死,补植了一株,但看上去岁数不大,结果就难副其实了。

  再如环秀山庄的假山,由西南循对角线方向起,第一个景物是紫藤桥,建铁花架供紫藤攀援,这就是《园冶》所谓的“引蔓通津”的做法。紫藤是春花,代表四时之始,就像园子之始一样。很有文化。假山上还种有紫薇、青槭、白皮松,正好和紫藤一起,一棵树代表一个季节,涵盖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变化。可惜目前这四棵树基本都不存在了,却种了很大的马尾松。应研究复原种植,来发挥原作的综合美。

  另外,紫薇桥石墩上原有插铁花架柱子的孔,现在也已经不复存在。我已将原景照片交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盼恢复原真面貌。

  总之,古典园林的传承、保护工作要很细致。对需要修缮、恢复的部分,必须详细了解它们过去是怎样的,为什么要这样,吃透其中的文化后再动手,这样才能避免事与愿违。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相关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