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访谈  /  正文

专家解读、设计上海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

admin 2004-06-04 来源:景观中国网
  “上海的公共艺术如同城市文化的‘名片’,应该彰显上海这座城市在全球发展背景中,自身的文化特质、文化情趣、文化追求以及文脉轨迹,在‘精、气、神’上辐射城市强烈的时代
  “上海的公共艺术如同城市文化的‘名片’,应该彰显上海这座城市在全球发展背景中,自身的文化特质、文化情趣、文化追求以及文脉轨迹,在‘精、气、神’上辐射城市强烈的时代精神,体现追求卓越的意识和海纳百川的气度。”由华东师大和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主办的“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学术论坛”昨天举行,艺术理论家、批评家、社会学家、园林艺术家等各方人士汇聚一堂,从不同视角来解读、设计这张独特的“名片”。   [B]拔地而起不代表“标志性建筑”[/B]   拔地而起、鹤立鸡群就代表“标志性建筑”吗?专家指出,这是一个误区,一些所谓的“标志性建筑”,甚至会破坏周围环境和城市规划。   有专家列举了杭州西湖畔的雕塑“美人凤”的例子。有关部门以“我心目中的西湖”为题,向全国征文,发现投稿中许多人把西湖比作美人、美鸟。于是,艺术家们集美人与美鸟为一体,设计了一座15米高的“美人凤”雕塑安置在西湖边。雕塑建成后,引来众多争议,许多专家认为其缺少对公共空间的考虑。后来,这座雕塑还是被搬走了。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认为公共艺术不是附庸风雅,而应该体现对社会的人文关怀,应该来自市民的真实生活和公众情感。   [B]让公共艺术成为“活的资源”[/B]   “今天的上海与许多都市一样,新、老城区相互交错,不同历史断代的建筑构成城市的轮廓线,此起彼伏。”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教授这样形容。   在新、老城区中,公共艺术如何体现?许教授认为,一座老寓、一段残墙、一眼古井、一弄小巷,都记载着岁月的记忆,在它们身上存留着这座城市的“历史表情”,寄托着城市人共同的乡愁。我们应该注意保存,使之成为一种“活的资源”,还原到现实生活中去。   而在新城区中,常常需要建造新的公共艺术作品作为“点睛之笔”。无论是建筑,还是城雕或其他作品,都应该与周围的环境相宜,“植入”人们的生活中去。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朱国荣举例,原先置于陕西南路地铁出入口的城雕“打电话的少女”被窃,使许多上海市民产生失落感。专家认为,在上海的里弄文化、市民文化、商业文化和多元的外来文化中,有着值得艺术家去努力挖掘和提升的艺术题材和文化精神,从而形成公共艺术作品。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相关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