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访谈  /  正文

黄光宇与他的“山地城市学”

admin 2004-09-05 来源:景观中国网
我的桌上放着厚厚几大本《山地城市生态化规划建设理论与实践》成果汇编,里边记录着黄光宇及其科研团队40多年的理论与实践心血。   黄光宇,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资深教
我的桌上放着厚厚几大本《山地城市生态化规划建设理论与实践》成果汇编,里边记录着黄光宇及其科研团队40多年的理论与实践心血。   黄光宇,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资深教授,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中国科学院、建设部山地城镇与区域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我国山地城市学的奠基人和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的开拓者。   2004年8月17日,周干峙、齐康、李文华等院士,以及同济大学资深教授陶松龄等建筑、城市规划、生态、地理学领域著名专家学者组成的鉴定委员会在成都对黄光宇的理论与实践成果进行了鉴定。他们认为,黄光宇和他带领的团队所取得的成就对丰富和发展我国城市规划科学理论,推动城市规划的技术进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山地城市生态化规划建设理论与方法体系和学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居国际领先水平。   嫁接“山地学”与“城市学”   我国多山,尤以西南部为最,中部和东部也有许许多多的丘陵。这些大大小小的山脉丘陵就构成了大小不等的山地形态。山与城相拥,城与山交融,山是大自然的馈赠,城是人类创造力的结晶。山地城市学,就是在自然与人文的碰撞中诞生的一门为追求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兴学科。   黄光宇对山地城市学的涉足,留下了岁月的印迹。他曾自述道:我出生在雁荡山脚的一个小镇上。孩提时,正值国难当头———1944年日本侵略者在温州乐清湾登陆,父母带着一家五口逃难到芙蓉山区。是年秋,一个阴雨蒙蒙的日子里,日本鬼子由乐清攻占芙蓉镇,父母又带着我们随镇上的父老乡亲逃到山上去。鬼子在山下放枪,母亲———一位消瘦的小脚女人,背着只有两岁的小妹,右手牵着5岁的大妹,我和父亲则提着逃难的行李。全家人艰难地翻过泥泞的山岭,母亲一不小心和背着的小妹一起滑下山去,幸好被半山的一棵大树挡住,险些丧命。当时我已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老师为了不耽误我们的学习,把山上的破庙当课堂,给我们上课,教我们唱抗日救亡歌曲。一天傍晚,我们看到远处火光冲天,日本鬼子罪恶的“三光政策”,把美丽的山区小镇变成了一片焦土。   黄光宇说,这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一次爬山。   稍大一些,他的求学之路仍然没有离开山。高中时期,学校在杭州西子湖畔五云山中的云栖寺内上课,那错落有致,曲折变化的山地寺庙园林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再大一些,他读大学又来到了世界上最大的山城———重庆。学校坐落在嘉陵江畔的山地上,远望是山,出门亦是山。毕业后,更是留在这座山城工作生活了40多年。就这样,他的一生和山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很庆幸自己从事的专业是城市规划与设计,而生在多山的国度,身在山地中的城市,自然就萌发了将“城市学”与“山地学”嫁接起来,建立“山地城市学”的构想。黄光宇说,每当他登山远眺,领略那“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和千姿百态的山光水色与城景交融的气象,便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深感大自然对华夏民族的恩赐和厚爱。这时,保护好祖国的山山水水,建设好中华大地的城镇和村庄———一种庄严的责任感,就会从他的心底油然升起。   认识“山地城市学”   顾名思义,“山地城市学”,就是以山地城市为研究对象。那么我国的山地城市有多少呢?根据建设部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资料,截至2003年底,我国共有设市城市660个,建制镇19811个。按照黄光宇课题组对山地城市的划分标准,其中300多个设市城市和10000多个建制镇是位于山地区域。也就是说,我国有一半以上的城镇属于山地城市的范畴。   这是一个理应引起人们重视的数字和概念。我们知道,我国的少数民族绝大多数都居住在山区,而主要的矿产、水能、森林等资源绝大部分也分布在山区。因此,山地的战略地位就十分重要,山地城市也就不仅仅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是发展山区经济,建设繁荣文明新山区的核心和重要基地。   “山地城市学”这门新兴学科或交叉学科最终要实现的目标:通过对山地城市与所在区域的全面调查和综合分析研究,了解与掌握山地城市发展变化的内在机制和外部条件,以及山地城市开发与建设的基本特点与规律,达到科学建设与合理发展的目的。要完成如此庞大、复杂的任务,绝非一门学科所能承载,它必须由包括城市哲学、城市史学、城市美学、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学、城市建筑学、山地城市规划、山地城市设计、山地工业建筑与工厂总平面、山地建筑设计、山地园林绿化工程设计等数十门学科在内的基础学科、技术基础学科和专业技术学科群来共同完成。因此,“山地城市学”实际上包含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诸多相关学科,是一个由这两大科学门类的众多学科构成的学科体系。   享受“山地城市学”   黄光宇的“山地城市学”把人看成自然界中的一分子,把人类对自然界的各种活动看作是“生态”的组成部分,它讲的“生态”,是人与自然的共存关系,是人与自然界的互动形成的平衡与和谐。也就是说,“山地城市学”认为,人与自然界共同构成了地球上人类的生存环境,以往,我们讲城市发展,讲一座城市的开发与建设,总习惯于讲其生态环境如何好,最具开发价值,最适于建什么什么项目。在这种城市生态观的支配下,生态最好的地块往往最先被开发利用,一个又一个项目在这些地方拔地而起。“山地城市学”则反其道而行之,它讲究的是逆向开发建设。越具生态价值、越具久远意义的地块,越要保护、控制起来,越不能随意开发。开发与建设,首先应从对用地的综合评价着手,在开发建设的过程中,建立起人与自然的新的和谐与平衡。   在这种生态理念与城市生态观的指导下,黄光宇经过40多年的潜心研究与实践,因地制宜建立起了我国的山地城市生态化规划建设理论与方法体系,形成了单中心环状城市发展空间结构模式、单中心带状城市发展空间结构模式、多中心带状城市发展空间结构模式、多中心组团式城市发展空间模式,其典型形式又可分为指掌式(或树枝状)和星座式两类。尤其是“绿心环形生态型城市结构模式”与“大山城有机分散、分片集中、分区平衡、多中心、组团式布局结构模式”等,已被纳入《城市规划原理》统编教材,作为山地城市生态化规划的实践范例介绍与推广。   最后让我们来“享受”一个“山地城市生态化规划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应用实例———四川省乐山市。   乐山以大佛石刻名扬天下,而乐山的城市风貌如今同样引人入胜。按照黄光宇课题组提出的“绿心环形”布局结构模式和“山水中的城市,城市中的山林”大环境圈的规划思想,经过十几年的建设,乐山市已形成了面积达8.7平方公里的“城市绿心”。“绿心”内植树达6000余亩,实现了“绿心———城市环———江河环———山林环”的城市布局。中心城区绿地率由1988年的9.2%上升到2003年的35.2%,全市绿化面积由1988年的67公倾上升到2003年的1126.5公倾,公园面积达到198.9公倾,人均公园绿地由0.3平方米上升到9.15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40.3%。同时,该市利用“绿心”北部的竹公溪实施“引青济岷”引水工程,对调节小气候,消除热岛效应,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区域生态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乐山“绿心环形生态城市”在理论和方法应用上的突破,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乐山市先后参加了在巴西举行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所同时举办的“未来生态城市”全球最高级论坛和规划竞赛设计,被认为是对大会的“一个重要的贡献”;获得过联合国技术信息促进系统中国国家分部“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成为中国第一个加入联合国亚太地区城镇管理咨询的城市。2003年,乐山市被授予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2004年,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迄今为止,黄光宇“山地城市学”的研究成果已在200余个规划设计项目中得到推广应用,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相关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