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访谈  /  正文

米俊仁:呼唤深层次的设计合作

admin 2004-09-13 来源:景观中国网
  现在请外国建筑师来华做设计,已经成为一种档次的标志,成为一种品位的象征。一些重大项目的设计竞赛,明确提出要有外国事务所参加,甚至中方设计单位不能独立参赛,要与外国事务
  现在请外国建筑师来华做设计,已经成为一种档次的标志,成为一种品位的象征。一些重大项目的设计竞赛,明确提出要有外国事务所参加,甚至中方设计单位不能独立参赛,要与外国事务所组成设计联合体才可以。那么,中外合作设计现在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中国建筑师真的是只能给外国建筑师打下手吗?外国建筑师真的是可以像国内某些媒体描述的那样,抛开中国建筑师在中国独立做设计吗?带着这些问题,笔者采访了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第二设计所执行主任建筑师米俊仁。   米俊仁从1995年起开始和外国建筑师合作设计,先后与加拿大、德国、日本的设计公司合作过,他说,总的感觉是目前的中外合作设计没有达成深层次合作。   浅层次合作的原因有几个,最主要的是经济上的,设计费偏低。大多数在国内活得滋润的外国事务所,都有一个国内出去的非常能干非常了解中国人心态的“代表”。在项目谈判的过程中,要求由外国人提,但“代表”在转述的过程中会加上自己认为需要表达的意思。这样的项目往往会变成“自助餐”:甲方给钱多,配两个外国菜,甲方给钱少,弄两个中国菜浇点儿沙拉酱愣充外国菜。这种情况的出现,谁也不能怪,就是市场环境造成的。有一些在国内跑单帮的外国人像作秀一样,项目来了以后,一二三四五,五个城市,一天一个城市,每个项目露一个脸,甲方一看,噢,外国人来了,正宗的。这是为什么,成本!因为有些项目,真正的外国建筑师是不可能收这么低的设计费的。   举个例子,我们做过的一个合作设计项目。最初的中标方是德国一家公司,方案主创是一个德国青年建筑师。中标后,德国方面非常高兴,对这个项目十分重视,特地拿到德国本部去做。按说做出来应该是德国原汁原味的东西吧。但是,整个设计过程经历了无数波折,前前后后做了几十轮修改。最后连那个主创的德国建筑师都撑不住了,说公司要炒他鱿鱼,急着要离开中国。为什么?因为德方用欧洲的市场经验来应对中国内地的甲方。甲方不专业、不规范的运作模式几近断送了他们本应得到的规范化的服务。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中国的建筑产业结构根本不能支撑一个正宗的外国建筑师实现他的设计构思。国内做得比较地道的外国建筑师设计的建筑,技术及材料绝大部分是进口的。比如京广中心和SOM做的工商银行总行,相当高比例的技术及材料均为进口。中国建筑师要做一个比较像样的建筑也一样,首都机场2号航站楼,连椅子和值机柜台的台面都是进口的。欧洲有一家优秀的设计公司,在欧洲排名第四,他们曾经尝试在中国设计完全欧洲技术化的建筑,结果惨败而归。没有产业结构的支撑,无论是中国建筑师还是外国建筑师,要想在国内立起一个有国际水准的建筑,几乎是不可能的。   外国建筑师做设计,首先要研究这个城市的图底关系,研究城市的肌理,图底关系出来后,把要设计的新建筑放进去,看看是否能和图底关系融合。外国建筑师来中国做设计,有谁去研究城市的图底关系?有个别国外建筑师来北京做设计,动辄就是“四合院”,甭管多“巨”的大家伙都敢说蕴涵北京四合院的神韵。在发达国家,许多很小的、功能很一般的建筑都能让你体味出比较深远的意味,可是外国建筑师在中国做的建筑却鲜见这一点。我不知道SOM是否也准备用做上海金茂的心态和技术理念,去重构纽约的“新世贸”?   谈到在合作设计中向外国事务所学什么,米俊仁认为主要学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经营模式,一方面是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感觉学第一个难度更大,因为中国建筑师的价值取向和心态与外国建筑师不同。我们去荷兰考察,问一个年轻的荷兰建筑师为什么不加班,他说我不会用健康来换金钱。这种工作方式换到中国肯定不现实。   我们最近和德国欧博迈亚公司合作了一个武汉天河机场项目,感觉合作上向深层次迈进了一步。欧博迈亚派了一个德国建筑师和我们一起办公,大家就在一个办公室。德国建筑师把中国建筑师安插在各个设计岗位上,带着你往前走。你从中可以感觉到德国事务所的工作脉络是什么样的。 [img]http://www.landscape.cn/upload/news/2004913141622684.jpg[/img]   米俊仁,1965年7月生,1991年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硕士毕业。1991年至今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从事建筑设计工作,现任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二所执行主任建筑师。   近期主要作品:北京旺座中心、北京光华国际、深圳皇岗口岸、人民大会堂北京厅。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相关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