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平衡之:社会生态平衡
admin
2005-05-30
来源:景观中国网
21世纪,城市与建筑的发展方向在哪里?张祖刚提出:“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是本世纪中外城市与建筑的发展方向, 是判断城市与建筑是否先进的标准。”此生态包括:自然生态,社会生
21世纪,城市与建筑的发展方向在哪里?张祖刚提出:“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是本世纪中外城市与建筑的发展方向, 是判断城市与建筑是否先进的标准。”此生态包括: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经济生态和文化生态。
社会生态平衡是生态平衡的目的。其核心理念,就是面向公共大众,为全人类大多数人着想和服务,使人类社会健康地向前发展。在城市建设中应特别注意,要减少少数富有者侵害多数平民的利益,逐步减弱社会的贫富差别,以达到全面的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的生态平衡,使社会安定、进步、和谐发展。
张祖刚提出:“发展功能混合社区,解决产业发展、社会就业问题。”
张祖刚原声回放:社会的发展,必将是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不断增加,许多原先从事第二产业的人要转到第三产业上来,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正常现象。这种变化也给城市带来了改变,就是要发展功能混合社区。这种社区不仅是居住功能,还要有住宅和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要根据具体情况安排第三产业和无污染的一些中小型加工工业。这种功能混合的社区,可以方便职工,减少了人们上下班的交通耗费;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促进地区的产业经济发展,解决下岗职工和毕业生等就业问题。目前国内开始注意这个问题,一些开发商从单一的居住社区,转向开发建设功能混合社区,以求得更大的发展。
现代交通文明发展给人类带来一系列方便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的困扰。交通堵塞、尾气污染,已成为中外“城市病”的一大顽症。人们在“欲舍不能”的境况下,何去何从呢?
张祖刚提出:“以发展公共交通为主,解决大众行的问题。”
张祖刚原声回放:城市交通不畅,已成为世界各地城市发展中的社会问题,真正解决好的城市,都是从城市广大居民的利益出发,以发展公共交通为主,控制城市中心区的小汽车交通。公共交通除公共汽车外,还要保留或发展有轨、无轨电车,大城市、特大城市可发展地铁交通,减少空气污染。在一些发达国家,如德国的著名建筑师托马斯·赫尔佐格,他告诉我们,他有两辆汽车,只是为了到城郊或其他城市使用,平时到市区中心上班骑自行车。他说这对城市有利,减少交通拥挤,净化城市空气,并可节能,还锻炼了自己的身体。前不久,台湾一位老歌手来北京演唱,人们问他“北京的交通拥挤怎么办?”他用歌声回答,“把汽车放在家里,骑自行车出行。”这个办法正是托马斯·赫尔佐格先生的现身实践。因而我认为,发展公共交通是城市交通发展的方向,符合城市广大居民的利益,是解决城市大众“行”的好途径。世界一些先进城市如美国的西雅图等,公共交通搞得非常好,而且能够做到对市民和外来人一律免费乘坐,这应该是我们发展和追求的目标。
与广大中低收入家庭形成黑白反差的过高房价,使人们望房兴叹。面对一个还未敲定开盘时日的经济适用房楼盘,却引来潮水般排队的人群,说明,大力发展经济适用房,采用适宜技术,搞好住宅设计和居住社区的规划建设,解决广大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显得异常紧迫。因为,它事关民生、事关社会稳定。
张祖刚提出:“大量修建质好价廉的住房,解决大众住的问题。”
张祖刚原声回放:修建质好价廉的住房是可以做到的。房价过高,这中间有地皮等价格过高的问题,也有住房内部设施标准过高的因素,同广大民众的收入不成比例,说明大众“住”的问题尚未理顺。如何搞好质量高、价格廉的大众住房,是我们长期要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绝不可轻视。去年,厦门市获联合国颁发的“人居奖”,特别表彰该市解决弱势人群居住问题的成果,很值得其他城市学习。
现在,世界上试建贫富有差别的居住混合区,不强调单独修建富人区,有模糊界限、互补、心理平衡和调节自然空间环境之意。但从根本上看,还是要建设大众需要的、质好价廉的住房。要达到这一目的,方法是多样的,让群众参与建造、利用旧房材料是值得重视的。前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主席哈克尼,在英国伦敦搞了大众标准的居住区改造工程,充分利用原有材料,改善空间环境,组织原住户参加施工改建;建设费用不多,地皮费没有,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颇受称赞。前几年我国台湾遭受地震破坏的地区,其重建家园亦采取了充分利用旧材料、群众参加修建的做法,为当地受灾居民提供了质好价廉的住房。今后,我们在城市改建中不妨也试试这种做法。
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就是城市的透明度;最大限度地向公众开放一切可以开放的场所,最大限度地为公众提供公共活动的空间,是市长们的一项不可忽视的职责。
张祖刚提出:“发展为大众服务的公共活动空间。”
张祖刚原声回放:社会的进步,会逐步实现城市除军事用地、私人住宅外,一律都向公众开放。城市的发展,必然要增多建设为大众服务的公共活动空间,并增多向大众开放的建筑空间,以提高大众的生活质量,这是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过渡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了实现人民民主性的一面,各城市的党政机关建筑,也应该是向市民开放的公共活动空间,国外一些城市已经做到了这一点。在向知识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和建筑的公共活动空间不仅在公园、娱乐、博物馆、商业、餐饮等公共场所中;在公有、私有或团体所有的办公或活动之处,亦有布置向大众开放的食堂、礼堂、图书阅览、餐饮和花园等公共活动空间的职责,让它们可供城市居民、观光者、过路人使用,这是社会进步的一个特征,我们要重视这一方面的建筑文化的发展。
在市场化程度愈来愈宽泛的今天,政府的职能也越来越显得宏观而宽容;但要解决日异强烈的“黑白反差”现象,政府的作用依然大有所为,更是政府的使命使然。
张祖刚提出:“政策倾斜,缩小城市居民的生活贫富差别。”
张祖刚原声回放:解决大众的“行”、“住”等问题,都需要有政策的倾斜;市场经济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方面,但必须要与政策控制相结合。建设部提出今年要控制大型公共建筑和高档住宅的建设量,要重视发展适合大众需求的住宅,这一政策措施得到了广大城市及其居民的赞同,并已见成效,目前许多城市已明令严格控制高档商品房开发。对于改造各个城市的危房区,像北京的天桥地区,在政策上一定要倾斜照顾,要采用特殊的办法;若让图利的开发商来搞,当地居民肯定负担不起,城市规划建设环境也会受损。
现在各地政府一定要抓好大众“住”的问题,要有适合本地区情况、符合广大居民利益的房改政策措施,避免侵害大众平民利益的事情发生。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问题,关系到社会是否稳定的大事。还有污水处理问题,现在我国城市有60%的地方没有污水处理,造成环境和江河湖的污染,这同样需要自上而下地拿出有利于广大居民的倾斜政策,尽快有步骤地加以解决。又如为大众服务的商业文化休闲区,像北京的鼓楼、什刹海地区,历史上一直是城市广大居民活动的地方,为大众服务的;对此性质特点,一定要以政策来控制,不能大量修建高档酒吧,为少数人占有,就失去了原来的大众性。本报记者 王宝林
张祖刚,195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1965年调至中国建筑学会工作至今。从1984年起先后任建筑学会副秘书长、秘书长兼《建筑学报》主编,现任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在此期间,除组织参加国内外建筑科学前沿课题学术活动发挥其导向与交流作用外,还对国内外历史文化名城、建筑文化、生态园林如何融合、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编著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世界园林发展概论》等图书6部。2003年获法兰西共和国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
社会生态平衡是生态平衡的目的。其核心理念,就是面向公共大众,为全人类大多数人着想和服务,使人类社会健康地向前发展。在城市建设中应特别注意,要减少少数富有者侵害多数平民的利益,逐步减弱社会的贫富差别,以达到全面的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的生态平衡,使社会安定、进步、和谐发展。
张祖刚提出:“发展功能混合社区,解决产业发展、社会就业问题。”
张祖刚原声回放:社会的发展,必将是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不断增加,许多原先从事第二产业的人要转到第三产业上来,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正常现象。这种变化也给城市带来了改变,就是要发展功能混合社区。这种社区不仅是居住功能,还要有住宅和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要根据具体情况安排第三产业和无污染的一些中小型加工工业。这种功能混合的社区,可以方便职工,减少了人们上下班的交通耗费;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促进地区的产业经济发展,解决下岗职工和毕业生等就业问题。目前国内开始注意这个问题,一些开发商从单一的居住社区,转向开发建设功能混合社区,以求得更大的发展。
现代交通文明发展给人类带来一系列方便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的困扰。交通堵塞、尾气污染,已成为中外“城市病”的一大顽症。人们在“欲舍不能”的境况下,何去何从呢?
张祖刚提出:“以发展公共交通为主,解决大众行的问题。”
张祖刚原声回放:城市交通不畅,已成为世界各地城市发展中的社会问题,真正解决好的城市,都是从城市广大居民的利益出发,以发展公共交通为主,控制城市中心区的小汽车交通。公共交通除公共汽车外,还要保留或发展有轨、无轨电车,大城市、特大城市可发展地铁交通,减少空气污染。在一些发达国家,如德国的著名建筑师托马斯·赫尔佐格,他告诉我们,他有两辆汽车,只是为了到城郊或其他城市使用,平时到市区中心上班骑自行车。他说这对城市有利,减少交通拥挤,净化城市空气,并可节能,还锻炼了自己的身体。前不久,台湾一位老歌手来北京演唱,人们问他“北京的交通拥挤怎么办?”他用歌声回答,“把汽车放在家里,骑自行车出行。”这个办法正是托马斯·赫尔佐格先生的现身实践。因而我认为,发展公共交通是城市交通发展的方向,符合城市广大居民的利益,是解决城市大众“行”的好途径。世界一些先进城市如美国的西雅图等,公共交通搞得非常好,而且能够做到对市民和外来人一律免费乘坐,这应该是我们发展和追求的目标。
与广大中低收入家庭形成黑白反差的过高房价,使人们望房兴叹。面对一个还未敲定开盘时日的经济适用房楼盘,却引来潮水般排队的人群,说明,大力发展经济适用房,采用适宜技术,搞好住宅设计和居住社区的规划建设,解决广大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显得异常紧迫。因为,它事关民生、事关社会稳定。
张祖刚提出:“大量修建质好价廉的住房,解决大众住的问题。”
张祖刚原声回放:修建质好价廉的住房是可以做到的。房价过高,这中间有地皮等价格过高的问题,也有住房内部设施标准过高的因素,同广大民众的收入不成比例,说明大众“住”的问题尚未理顺。如何搞好质量高、价格廉的大众住房,是我们长期要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绝不可轻视。去年,厦门市获联合国颁发的“人居奖”,特别表彰该市解决弱势人群居住问题的成果,很值得其他城市学习。
现在,世界上试建贫富有差别的居住混合区,不强调单独修建富人区,有模糊界限、互补、心理平衡和调节自然空间环境之意。但从根本上看,还是要建设大众需要的、质好价廉的住房。要达到这一目的,方法是多样的,让群众参与建造、利用旧房材料是值得重视的。前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主席哈克尼,在英国伦敦搞了大众标准的居住区改造工程,充分利用原有材料,改善空间环境,组织原住户参加施工改建;建设费用不多,地皮费没有,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颇受称赞。前几年我国台湾遭受地震破坏的地区,其重建家园亦采取了充分利用旧材料、群众参加修建的做法,为当地受灾居民提供了质好价廉的住房。今后,我们在城市改建中不妨也试试这种做法。
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就是城市的透明度;最大限度地向公众开放一切可以开放的场所,最大限度地为公众提供公共活动的空间,是市长们的一项不可忽视的职责。
张祖刚提出:“发展为大众服务的公共活动空间。”
张祖刚原声回放:社会的进步,会逐步实现城市除军事用地、私人住宅外,一律都向公众开放。城市的发展,必然要增多建设为大众服务的公共活动空间,并增多向大众开放的建筑空间,以提高大众的生活质量,这是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过渡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了实现人民民主性的一面,各城市的党政机关建筑,也应该是向市民开放的公共活动空间,国外一些城市已经做到了这一点。在向知识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和建筑的公共活动空间不仅在公园、娱乐、博物馆、商业、餐饮等公共场所中;在公有、私有或团体所有的办公或活动之处,亦有布置向大众开放的食堂、礼堂、图书阅览、餐饮和花园等公共活动空间的职责,让它们可供城市居民、观光者、过路人使用,这是社会进步的一个特征,我们要重视这一方面的建筑文化的发展。
在市场化程度愈来愈宽泛的今天,政府的职能也越来越显得宏观而宽容;但要解决日异强烈的“黑白反差”现象,政府的作用依然大有所为,更是政府的使命使然。
张祖刚提出:“政策倾斜,缩小城市居民的生活贫富差别。”
张祖刚原声回放:解决大众的“行”、“住”等问题,都需要有政策的倾斜;市场经济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方面,但必须要与政策控制相结合。建设部提出今年要控制大型公共建筑和高档住宅的建设量,要重视发展适合大众需求的住宅,这一政策措施得到了广大城市及其居民的赞同,并已见成效,目前许多城市已明令严格控制高档商品房开发。对于改造各个城市的危房区,像北京的天桥地区,在政策上一定要倾斜照顾,要采用特殊的办法;若让图利的开发商来搞,当地居民肯定负担不起,城市规划建设环境也会受损。
现在各地政府一定要抓好大众“住”的问题,要有适合本地区情况、符合广大居民利益的房改政策措施,避免侵害大众平民利益的事情发生。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问题,关系到社会是否稳定的大事。还有污水处理问题,现在我国城市有60%的地方没有污水处理,造成环境和江河湖的污染,这同样需要自上而下地拿出有利于广大居民的倾斜政策,尽快有步骤地加以解决。又如为大众服务的商业文化休闲区,像北京的鼓楼、什刹海地区,历史上一直是城市广大居民活动的地方,为大众服务的;对此性质特点,一定要以政策来控制,不能大量修建高档酒吧,为少数人占有,就失去了原来的大众性。本报记者 王宝林
张祖刚,195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1965年调至中国建筑学会工作至今。从1984年起先后任建筑学会副秘书长、秘书长兼《建筑学报》主编,现任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在此期间,除组织参加国内外建筑科学前沿课题学术活动发挥其导向与交流作用外,还对国内外历史文化名城、建筑文化、生态园林如何融合、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编著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世界园林发展概论》等图书6部。2003年获法兰西共和国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