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平衡之:文化生态平衡
admin
2005-07-04
来源:景观中国网
21世纪,城市与建筑的发展方向在哪里?张祖刚提出:“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是本世纪中外城市与建筑的发展方向,是判断城市与建筑是否先进的标准。”此生态包括:自然生态,社会生态
21世纪,城市与建筑的发展方向在哪里?张祖刚提出:“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是本世纪中外城市与建筑的发展方向,是判断城市与建筑是否先进的标准。”此生态包括: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经济生态和文化生态。
文化生态平衡是生态平衡的精神内容。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不能错误地认为,世界城市与建筑也要一体化。在城市建设和改造的过程中,一些城市以追求“现代化、国际化”名义,对具有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过多的拆除,造成南北城市千城一面尴尬局面。
张祖刚提出:“要大力保留有价值的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与建筑。”
张祖刚原声回放:城市与建筑是历史的缩影,保留历史文化街区与建筑,是现代化健康城市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历史文化经济价值是任何新建筑所无法替代的。昆明是个历史文化名城,但其历史文化街区未能完整保留,十分可惜;对比来看,云南的丽江城,其历史文化街区做了比较全面的保留,现已列入到世界文化遗产,其受益是多方面的。今年一月,国务院对北京市修编规划的批复中提出“加强旧城整体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文物保护单位和优秀近代建筑的保护”,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正按此精神立法落实。在这里,我再次强调,北京旧城中心区包括人民大会堂西面街区、珠市口南面沿街地区和鼓楼东面街区应列为重点历史文化保护区,以使北京著名的旧城中轴线地段得以比较完整的保护。
最近,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搞的烟台滨海区规划设计,将传统街区和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全部保留,保留了广仁路、十字街及其街面上的张裕酒文化等的重要历史建筑,并做了改善和提高,效果很好,改变了过去拆光旧区一律新建的错误做法。这是他们对历史文化名城旧城街区文化价值认识的体现,是一个值得推荐的学习榜样。本世纪初竣工的上海市中心区的新天地改造街区工程,亦是一个保留历史文化街区的实例,它保留了具有上海特点的石库门建筑和里弄街区布局。上海的这一做法,现已影响着各地,杭州、南京、长沙、武汉等地都在提出要保留各自城市的“新天地”。对保留有价值的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理念,我们应该称赞、宣传,但对其使用功能、内部文化的保留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善,不能过分商业化、西方化。
现在有些城市已经拆毁一些原有街区建筑,如何补救呢?我认为,若确有保留价值,可重新恢复。像德国巴登州斯图加特市西面的弗赖堡,按原样重建原有的国会大厦、百货大楼等,恢复这一区段原有城市肌理,保持了原有的特色。又如斯图加特市西北面的卡尔斯鲁厄,上个世纪60年代为了拓宽道路,拆了旧有建筑,70年代又恢复了原有城市肌理,重现了自己的传统特色。
由于在城市建设中指导思想的偏颇,一些地方拆除历史文化街区过多,而新建筑又几无地方特色。因此,重视保留有价值的城市历史文化街区,重视保留、利用和突出各自城市自然与地貌特征,是当前城市建设中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张祖刚提出:“发展文化的多样性,要有自己的特点。”
张祖刚原声回放:现在在不少城市与建筑中存在着文化多样性的特点,除了自身在空间布局、材料构造、雕饰绘画、色彩花木等文化特点的发展与变化外,还有与外来文化的交流融合。对外交往较多的城市,其文化多样性更为突出些。如西安、北京、广州、泉州等城市,受着印度佛教建筑文化的影响,存在着西亚伊斯兰、欧洲基督教教堂建筑。在历史上的西安、敦煌等地,产生有中原同西域融合的建筑和音乐舞蹈文化,敦煌112窟反映现实生活的佛国场面“伎乐图”,就说明了这一融合文化的特点。河北承德外八庙建筑群,是汉藏建筑文化融合的一个实例。在近代半殖民地时期,上海、青岛、天津、武汉等城市,建造了许多德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式样的建筑群,使这些城市具有建筑文化多样性的自己的特点。这些建筑是城市发展历史的一项内容,既有历史文化价值,有可为今天使用。所以,我们应注意保留城市建筑文化多样性的这个特征。
在保留城市与建筑历史文化的同时,我们还要重视保留各个城市的自然地貌。如青岛、厦门、珠海的滨海地貌,重庆的临江的山城地貌等,这是与自然结合突出城市特点的另一个方面。
建筑的可易性、可变性,亦可增加各地建筑的多样性和特点。我国历史上就有“舍宅为寺”的改变建筑性质的做法。如安徽九华山一些寺庙就是由住宅转变的,北京的雍和宫原是清雍正的住宅。伊斯兰清真寺传入中国,有些地方如西安化觉巷清真大寺,其中央大厅、方位、院落等符合清真寺规矩,但建筑构造、样式已改变为传统的中国建筑了,具有中国自己的特点。建筑的可变性还表现在建筑室内空间上,如200多年前建造的巴黎凡尔赛宫剧场,观众厅可以升降,升到同舞台等高时,可作宴会厅、舞厅、庆典活动使用;凡尔赛小特瑞安农园的一个厅窗亦可以升降,夏季透明,自然通风采光,并可观赏室外花园景色,冬季升上实木窗墙,挡风保暖。最近,法国著名建筑师鲍赞巴克设计并正在建造中的巴西里约热内卢音乐城,采用古老鞋盒式音乐厅设计,布置有10个不同西向的包厢,视听好,同时可以改变成歌剧院布局,舞厅扩大,包厢减少,可提高该建筑的使用率。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地滨海城市港区的仓库建筑群等,后改为休闲商业文化娱乐活动区,形成新的特点。从这些实例可以看出,建筑的可易性、可变性还有利于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任何一个看似简单的结果,都有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城市特征、建筑风格的形成更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样,建筑文化的发展创新也是一个历史过程,囿于某种模式,照搬照抄只能停滞,哗众取宠只顾吸人眼球不是创新,只有与时俱进、传承发展才可创新。
张祖刚提出:“创造‘新而中’新建筑,发展地域文化。”
张祖刚原声回放:新建筑文化首先要体现出“新”,有生态、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有新的技术。同时要体现出“中”,从城市与建筑所在场地的现有形体环境、自然地貌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出发,深入了解传统建筑文化在空间布局、构造、形式、材料、技艺色彩、装饰、雕塑、花木等方面的特点和当前的思想、信仰、习俗要求,以这些内容为手段,通过反复推敲的过程,创作出于城市整体和谐的满足使用者各种功能需要的既适用、经济又美观的“新而中”的建筑。这就是健康城市与建筑所要达到的标准,既要满足居民物质方面的健康要求,又要满足精神方面的需要,精神方面包括保护文化遗产和继承发展文化遗产并尊重居民。只有尊重自然环境,尊重传统建筑文化并创造发展新文化,才能算是关心市民的城市。所以说,这是我们新建筑创作的目标,达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事先要做很多的调查研究分析工作,同时还有一个认真创作的过程。
我们当前存在的问题是,不认识建筑创作是一个过程,通过整个过程才能最后产生出建筑空间的形式与风格,而不是几天或几周就要拿出设计方案。2003年初竣工的海口火车站,其设计是从生态、节能、环保的理念出发,采用院落格局、顺风向空间序列、自然花木穿插组合、地方材料色彩、可拆装门窗等,既符合生态要求又有地域文化特点,是一个“新而中”的好作品。
当物质经济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就会对生活开始进行重新的审视,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审美取向以及生活情趣都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当初视城市的高楼林立为现代化的标志,现在成为城市热岛效应的祸源;被标为新材料的玻璃幕墙的无度使用,成为城市光污染的主要祸魁;人们追求高层住宅的激情,已经蜕变成对生态小区、低密度小区的偏爱。一言以蔽之,人们对非物质文明的需求显得更加迫切。
张祖刚提出:“发展健康、自然、愉悦的建筑形体环境。”
张祖刚原声回放:当物质经济发展到丰富之时,人们的观念要转到对精神有更多的追求,需要自然、健康,渴望健康、自然、愉悦。生活工作在城市与建筑里的人们,需要在城市与建筑形体环境中满足这种期待,从生命本体论的建筑文化艺术观分析,城市与建筑形体环境从物质、精神方面影响着生命,城市与建筑中的土、木、风、水、光、气、材直接影响人与其他动植物生命的长短,其空间环境情景境界影响人与其他生命的情绪精神。恩格斯曾提出摩尔建筑表现了忧郁,希腊建筑表现了明朗和愉悦;黑格尔提出建筑有象征性,这些看法都是说明建筑可以给人以思想感受,让人愉快或郁闷。愉快使人分泌β内啡肽荷尔蒙,增强免疫力和创造力,郁闷就产生去甲肾上腺素,失去免疫力,易生病变。所以,我们的形体环境创作要做到使人愉悦,真正达到为人与其他动植物生命服务的目的,这就是生态艺术观的内容。
今后,在建筑形体环境创作中,仍然要考虑造型、韵律、对比、统一、尺度、色彩、质感、均衡等,这一艺术修养不可无,但它们是艺术手段。过去创造的形体环境所表达的境界氛围,给人的感受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沉重压抑,让人感到恐怖、阴森、压抑、郁闷、惊险、神秘、梦幻、肃穆;另一方面是轻松愉快,使人感到洁净、淡雅、朴素、大方、轻盈、飞动、自然、亲切。随着时光的推移,社会的发展,后一方面轻松愉快的形体环境要不断地增多。我们要采用旧有的和新生的各种艺术手段,创造这种境界感受,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悟到自然的生命力,使人积极向上,心理生理愉悦舒畅。
我再强调一下建筑与城市建设的整体性。要整体综合地体现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生态平衡,以求达到走上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健康之路。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规划建设与建筑设计营造的基本理念,十分重要。尽管我国目前经济水平较发达国家落后半个世纪以上,但只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具体落实这一基本理念,就能够提前缩小差距,按时或提早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尽管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错误思想与做法,只要树立起这一基本理念,就能够纠正错误,辨别先进与落后,辨别对与错,辨别一些媒体和一些地方领导与开发商的误导和炒作,走上健康发展之路。所以说,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理念对中国的建筑与城市建设起着引导作用,它可以唤起城市与建筑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特别是发挥规划师、建筑师、园林师、工程师以及各级主管建设的领导者的引导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本世纪末跻身发达国家行列做出新贡献。
文化生态平衡是生态平衡的精神内容。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不能错误地认为,世界城市与建筑也要一体化。在城市建设和改造的过程中,一些城市以追求“现代化、国际化”名义,对具有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过多的拆除,造成南北城市千城一面尴尬局面。
张祖刚提出:“要大力保留有价值的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与建筑。”
张祖刚原声回放:城市与建筑是历史的缩影,保留历史文化街区与建筑,是现代化健康城市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历史文化经济价值是任何新建筑所无法替代的。昆明是个历史文化名城,但其历史文化街区未能完整保留,十分可惜;对比来看,云南的丽江城,其历史文化街区做了比较全面的保留,现已列入到世界文化遗产,其受益是多方面的。今年一月,国务院对北京市修编规划的批复中提出“加强旧城整体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文物保护单位和优秀近代建筑的保护”,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正按此精神立法落实。在这里,我再次强调,北京旧城中心区包括人民大会堂西面街区、珠市口南面沿街地区和鼓楼东面街区应列为重点历史文化保护区,以使北京著名的旧城中轴线地段得以比较完整的保护。
最近,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搞的烟台滨海区规划设计,将传统街区和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全部保留,保留了广仁路、十字街及其街面上的张裕酒文化等的重要历史建筑,并做了改善和提高,效果很好,改变了过去拆光旧区一律新建的错误做法。这是他们对历史文化名城旧城街区文化价值认识的体现,是一个值得推荐的学习榜样。本世纪初竣工的上海市中心区的新天地改造街区工程,亦是一个保留历史文化街区的实例,它保留了具有上海特点的石库门建筑和里弄街区布局。上海的这一做法,现已影响着各地,杭州、南京、长沙、武汉等地都在提出要保留各自城市的“新天地”。对保留有价值的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理念,我们应该称赞、宣传,但对其使用功能、内部文化的保留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善,不能过分商业化、西方化。
现在有些城市已经拆毁一些原有街区建筑,如何补救呢?我认为,若确有保留价值,可重新恢复。像德国巴登州斯图加特市西面的弗赖堡,按原样重建原有的国会大厦、百货大楼等,恢复这一区段原有城市肌理,保持了原有的特色。又如斯图加特市西北面的卡尔斯鲁厄,上个世纪60年代为了拓宽道路,拆了旧有建筑,70年代又恢复了原有城市肌理,重现了自己的传统特色。
由于在城市建设中指导思想的偏颇,一些地方拆除历史文化街区过多,而新建筑又几无地方特色。因此,重视保留有价值的城市历史文化街区,重视保留、利用和突出各自城市自然与地貌特征,是当前城市建设中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张祖刚提出:“发展文化的多样性,要有自己的特点。”
张祖刚原声回放:现在在不少城市与建筑中存在着文化多样性的特点,除了自身在空间布局、材料构造、雕饰绘画、色彩花木等文化特点的发展与变化外,还有与外来文化的交流融合。对外交往较多的城市,其文化多样性更为突出些。如西安、北京、广州、泉州等城市,受着印度佛教建筑文化的影响,存在着西亚伊斯兰、欧洲基督教教堂建筑。在历史上的西安、敦煌等地,产生有中原同西域融合的建筑和音乐舞蹈文化,敦煌112窟反映现实生活的佛国场面“伎乐图”,就说明了这一融合文化的特点。河北承德外八庙建筑群,是汉藏建筑文化融合的一个实例。在近代半殖民地时期,上海、青岛、天津、武汉等城市,建造了许多德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式样的建筑群,使这些城市具有建筑文化多样性的自己的特点。这些建筑是城市发展历史的一项内容,既有历史文化价值,有可为今天使用。所以,我们应注意保留城市建筑文化多样性的这个特征。
在保留城市与建筑历史文化的同时,我们还要重视保留各个城市的自然地貌。如青岛、厦门、珠海的滨海地貌,重庆的临江的山城地貌等,这是与自然结合突出城市特点的另一个方面。
建筑的可易性、可变性,亦可增加各地建筑的多样性和特点。我国历史上就有“舍宅为寺”的改变建筑性质的做法。如安徽九华山一些寺庙就是由住宅转变的,北京的雍和宫原是清雍正的住宅。伊斯兰清真寺传入中国,有些地方如西安化觉巷清真大寺,其中央大厅、方位、院落等符合清真寺规矩,但建筑构造、样式已改变为传统的中国建筑了,具有中国自己的特点。建筑的可变性还表现在建筑室内空间上,如200多年前建造的巴黎凡尔赛宫剧场,观众厅可以升降,升到同舞台等高时,可作宴会厅、舞厅、庆典活动使用;凡尔赛小特瑞安农园的一个厅窗亦可以升降,夏季透明,自然通风采光,并可观赏室外花园景色,冬季升上实木窗墙,挡风保暖。最近,法国著名建筑师鲍赞巴克设计并正在建造中的巴西里约热内卢音乐城,采用古老鞋盒式音乐厅设计,布置有10个不同西向的包厢,视听好,同时可以改变成歌剧院布局,舞厅扩大,包厢减少,可提高该建筑的使用率。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地滨海城市港区的仓库建筑群等,后改为休闲商业文化娱乐活动区,形成新的特点。从这些实例可以看出,建筑的可易性、可变性还有利于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任何一个看似简单的结果,都有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城市特征、建筑风格的形成更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样,建筑文化的发展创新也是一个历史过程,囿于某种模式,照搬照抄只能停滞,哗众取宠只顾吸人眼球不是创新,只有与时俱进、传承发展才可创新。
张祖刚提出:“创造‘新而中’新建筑,发展地域文化。”
张祖刚原声回放:新建筑文化首先要体现出“新”,有生态、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有新的技术。同时要体现出“中”,从城市与建筑所在场地的现有形体环境、自然地貌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出发,深入了解传统建筑文化在空间布局、构造、形式、材料、技艺色彩、装饰、雕塑、花木等方面的特点和当前的思想、信仰、习俗要求,以这些内容为手段,通过反复推敲的过程,创作出于城市整体和谐的满足使用者各种功能需要的既适用、经济又美观的“新而中”的建筑。这就是健康城市与建筑所要达到的标准,既要满足居民物质方面的健康要求,又要满足精神方面的需要,精神方面包括保护文化遗产和继承发展文化遗产并尊重居民。只有尊重自然环境,尊重传统建筑文化并创造发展新文化,才能算是关心市民的城市。所以说,这是我们新建筑创作的目标,达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事先要做很多的调查研究分析工作,同时还有一个认真创作的过程。
我们当前存在的问题是,不认识建筑创作是一个过程,通过整个过程才能最后产生出建筑空间的形式与风格,而不是几天或几周就要拿出设计方案。2003年初竣工的海口火车站,其设计是从生态、节能、环保的理念出发,采用院落格局、顺风向空间序列、自然花木穿插组合、地方材料色彩、可拆装门窗等,既符合生态要求又有地域文化特点,是一个“新而中”的好作品。
当物质经济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就会对生活开始进行重新的审视,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审美取向以及生活情趣都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当初视城市的高楼林立为现代化的标志,现在成为城市热岛效应的祸源;被标为新材料的玻璃幕墙的无度使用,成为城市光污染的主要祸魁;人们追求高层住宅的激情,已经蜕变成对生态小区、低密度小区的偏爱。一言以蔽之,人们对非物质文明的需求显得更加迫切。
张祖刚提出:“发展健康、自然、愉悦的建筑形体环境。”
张祖刚原声回放:当物质经济发展到丰富之时,人们的观念要转到对精神有更多的追求,需要自然、健康,渴望健康、自然、愉悦。生活工作在城市与建筑里的人们,需要在城市与建筑形体环境中满足这种期待,从生命本体论的建筑文化艺术观分析,城市与建筑形体环境从物质、精神方面影响着生命,城市与建筑中的土、木、风、水、光、气、材直接影响人与其他动植物生命的长短,其空间环境情景境界影响人与其他生命的情绪精神。恩格斯曾提出摩尔建筑表现了忧郁,希腊建筑表现了明朗和愉悦;黑格尔提出建筑有象征性,这些看法都是说明建筑可以给人以思想感受,让人愉快或郁闷。愉快使人分泌β内啡肽荷尔蒙,增强免疫力和创造力,郁闷就产生去甲肾上腺素,失去免疫力,易生病变。所以,我们的形体环境创作要做到使人愉悦,真正达到为人与其他动植物生命服务的目的,这就是生态艺术观的内容。
今后,在建筑形体环境创作中,仍然要考虑造型、韵律、对比、统一、尺度、色彩、质感、均衡等,这一艺术修养不可无,但它们是艺术手段。过去创造的形体环境所表达的境界氛围,给人的感受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沉重压抑,让人感到恐怖、阴森、压抑、郁闷、惊险、神秘、梦幻、肃穆;另一方面是轻松愉快,使人感到洁净、淡雅、朴素、大方、轻盈、飞动、自然、亲切。随着时光的推移,社会的发展,后一方面轻松愉快的形体环境要不断地增多。我们要采用旧有的和新生的各种艺术手段,创造这种境界感受,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悟到自然的生命力,使人积极向上,心理生理愉悦舒畅。
我再强调一下建筑与城市建设的整体性。要整体综合地体现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生态平衡,以求达到走上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健康之路。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规划建设与建筑设计营造的基本理念,十分重要。尽管我国目前经济水平较发达国家落后半个世纪以上,但只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具体落实这一基本理念,就能够提前缩小差距,按时或提早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尽管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错误思想与做法,只要树立起这一基本理念,就能够纠正错误,辨别先进与落后,辨别对与错,辨别一些媒体和一些地方领导与开发商的误导和炒作,走上健康发展之路。所以说,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理念对中国的建筑与城市建设起着引导作用,它可以唤起城市与建筑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特别是发挥规划师、建筑师、园林师、工程师以及各级主管建设的领导者的引导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本世纪末跻身发达国家行列做出新贡献。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