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林墨飞:教学与实践和研究之间的关系(一)

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委会 2021-09-08 来源:景观中国网
原创
CLA邀请了来自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的林墨飞老师,来探讨行业发展的未来趋势,为行业发展建言献策。

林墨飞

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教授

校园规划与管理办公室副主任

硕士生导师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访问学者


CLA:很荣幸您能接受我们的专访。能否请您简短地向CLA的读者们介绍一下自己?

林墨飞:大家好,我是林墨飞,1977年出生,现任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教授,校园规划与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硕士生导师,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景观设计及其理论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CLA:我们知道研究和实践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您对于研究与实践这二者的关系是如何把控的?

林墨飞:景观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科研工作也同样重要。我个人认为,研究与实践对景观专业的高校教师来说如鸟之双翼,二者是相生相长的关系。

目前,我的主要精力放在科研、教学及管理方面,同时会利用业余时间做一些设计项目。实践能够拓宽科研工作的思路和领域,有时也会在实践中获得新的科研灵感。一些在项目中得以实施的好理念、好做法,也会及时反馈在设计教学中。

另外,由于我自求学到工作以来始终在大连理工大学,所以对校园的一草一木充满了感情,也希望通过自己在这里学到的专业技能,反哺母校,为建设“美丽大工、魅力大工”尽一份力,这是我永远不变的初心使命。十余年间,主持或参与设计了二十多项大工校园的新建及改造项目(图1、图2),同时也衍生出我在“绿色校园”方向的很多科研成果,包括论著、课题等。这些成果多源于对实践项目的整理、归纳和总结,进而也又会通过高质量的理论研究推动设计实践再上一个台阶。所以,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研究和实践并不矛盾,重点是要厘清关系,并结合研究兴趣,展开有针对性的工作,使二者互相催化、相互促进。


图1  2009年 大连理工大学主楼广场

图2 2019年 大连理工大学新北门景观带


CLA:您认为当代景观教育有什么亟需改变的地方?

林墨飞:景观教育相较于其他学科具有亦文亦理的特性,为受众提供的是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在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我认为当代景观教育在三个方面有待提高:

第一、景观教育的受众群体应该更加广泛。其实,景观距离每个人都很近,我们只要一出门就能遇见它,既有人文景观,也有自然景观。景观学就是利用土地、水体、动植物等自然要素为人们创造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条件,以及美好的生活环境的一门学科。

随着时代的发展,景观设计与其他设计门类一样,早已渗透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已经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价值取向等。因此,景观教育的受众群体需要发生转变,不应再局限于本专业领域,要通过公众参与、多元传播、有效应用等方式,使教育的受众群体呈现多层面、多样化的趋势。

这一点可以先从高校内部做起。因为校园作为师生共同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场所,同时还担负着“环境育人”的重要功能,景观教育可以将专业知识通过“校园景观”这个载体传递给其他专业的广大师生及家长,让景观离受众再近一点,进而使景观教育得到更广泛推广(图3、图4)。

在我的教学与设计实践中,经常会让学生以主人的身份发现校园景观问题,并分析问题、提供解决途径,让他们自下而上地参与校园景观改造,这样做出来的景观才会产生归属感、参与感及互动氛围。


图3  2019年 大连理工大学校园艺术休闲平台

图4 2019年 大连理工大学南校门景观绿化


第二、通过专业教育树立园林文化自信。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园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其中也蕴含着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但是对当今青年一代而言,由于受到西方景观思潮的冲击和影响,加之文化自信度不足,因此对优秀的传统园林文化缺乏继承和创新热情,常常盲目追随西方流行过的主义或风格,而做出形式上的抄袭或模仿。

然而他们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中坚力量,肩负继承和创新园林文化的重任,这种状况无疑影响了景观教育质量,对未来提高我国景观事业的发展水平也极为不利。

因此,教育教学作为培养和树立学生园林文化自信的主要渠道,要将园林文化自信融入整个过程,培养他们持有清醒的认识和理性的态度,进而深入挖掘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并将其应用于设计实践,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而服务(图5)。


图5 2020年 大连理工大学银杏文化周


第三、通过景观教育培养社会责任感。在北京大学有一门课程叫《景观社会学》,开课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人、土地和社会进行观察、理解与探索。我认为上这门课很有必要,它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跳出自己学科领域,审视景观专业的社会意义,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继而成为既有专业能力又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景观人才。

特别是去年发生疫情以来,我对这一点的认识更加深刻。要解决疫情引发的人居健康问题和城市健康问题,亟须从多维度为改善公共健康提出多元化治理措施,而景观专业的社会属性则得以体现。从宏观尺度的国土生态安全格局,到中观尺度的城市生态系统,再到微观尺度的口袋公园,在建设居民健康服务体系和打造城市治理共同体的很多方面,都能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专业技能为社会健康稳定的发展作出贡献,才是景观从业者的使命担当,而不是能勾勒出多么优美的图形或者多营造出几个空间层次。因此,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应该贯穿于景观教育的全过程。


CLA:您怎么看当今以及未来设计与其它领域的跨学科融合?如果未来更多的跨界合作产生,您觉得景观设计在这种更加注重交流的复杂环境中会是什么角色?

林墨飞:学科融合是未来景观行业的大势所趋,景观的专业特点决定了“融合”的必要性,通过对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可以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的景观体系。

正如当前很多优秀的景观设计融合了多学科的成果,往往涉及艺术学、心理学、物理学、地理学、信息技术等多学科领域。学科交叉点往往是新景观理念的生长点,也有助于创造区别传统的创新点。尤其在信息化时代下,数字技术会使景观设计更加多元化,技术手段的发展使景观表达方式趋向虚拟呈现,景观与科学的关系会变得更加密切(图6)。


图6 2004年 艺术家约姆·普朗萨设计的芝加哥皇冠喷泉


我认为对景观领域而言,目前应该做好“参与者”与“推动者”的角色,需要打破学科壁垒,更广泛地借鉴和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从而给自身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并通过实践效果的积累和检验,对这种“跨学科融合”予以有效的回应和互动。


CLA:针对“碳中和”和“碳达峰”任务目标的提出,我们景观行业可以有什么大的贡献?

林墨飞: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我国建设领域的重要一员,景观全行业、全流程都应该始终坚持绿色发展观,强化低碳先导意识,尽快制定出实现“双碳”目标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为传统建设行业再现活力提供新的发展路径和策略,以更好地践行这项国家战略。

我个人的一点建议是,可以将景观建设项目当做产品一样实行“碳标识”制度,首先在策划、设计阶段对预期排放的二氧化碳及其他温室气体的总量以图签的形式予以表述;施工阶段依据排放标准严格执行;在项目建成后,通过碳足迹测量标准评估该项目的实际排放量是否达标,并对项目导致气候变化的环境性能进行声明。

景观领域实现“碳中和”和“碳达峰”,对于全行业转型发展是挑战也是机遇。其中,高校作为传播“低碳理念”、实践“低碳行动”的主阵地,更是要首当其冲地参与到这场到行动中,通过营造低碳景观、开展科普活动、公共参与等多种方式,引导广大师生践行低碳的学习和生活新方式,营造绿色低碳的校园时尚,推动绿色校园建设。

以我校为例,近年来结合北方地区的区域特征,提出“绿化渗透,节水节能,功能植入”等多项绿色校园建设策略,逐步开展了采用透水铺装、打造雨水花园、以宿根花卉代替草坪绿化等一系列措施。去年还在校园里规划了两条慢行系统,分别是1.5小时和3小时,倡导在绿色慢行中体会校园文化,受到师生欢迎。还有一些课程,老师会把课堂搬到户外,让同学在感受自然气息的同时学习知识,体验校园之美。总之,我们正努力将大工校园建设成低碳、健康、舒适的教育教学环境。


如果您有什么话想要对林墨飞老师说,欢迎在下方的留言区告诉我们。


统筹:周明波

采访:周明波、明 卉

编辑:明 卉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勿以景观中国编辑版本转载。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投稿邮箱:info@landscape.cn

项目咨询:18510568018(微信同号)



打赏
  • 给Ta打个赏

0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