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访谈  /  正文

与大师同台设计 为阿布扎比带去中国创意

admin 2007-02-15 来源:景观中国网
建筑师朱锫用五年的时间成功实现了与世界建筑大师同台对话的梦想不同斜面交错使“飘浮空间”给人一种前所未有的空间体验   阿联酋首都将建全球最瞩目艺术区朱锫受邀成为唯


建筑师朱锫用五年的时间成功实现了与世界建筑大师同台对话的梦想

不同斜面交错使“飘浮空间”给人一种前所未有的空间体验

  阿联酋首都将建全球最瞩目艺术区朱锫受邀成为唯一参与设计的中国建筑师———

  一提到阿联酋,许多人会想到,那个由小渔村和打捞珍珠的小码头迅速跻身世界商业中心和奢侈品王国的迪拜。但如今,随着一个重要规划的推进,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的魅力正与日俱增,并以完全不同于迪拜的策略,吸引全球的目光———在那里漂亮的海岸线上,将出现一大片文化艺术区,包括多家博物馆以及若干艺术展览建筑,并由世界重量级的艺术机构如古根海姆、卢浮宫等进驻并参与规划布局和建设,更有世界著名建筑师以及设计机构参与不同地块的建筑设计。预计到2011年,这里将有望成为世界文化、建筑、艺术的强磁场。

  而同时,在众多参与该艺术区设计工作的建筑师名单中,朱锫和吴桐的名字非常引人注目,因为他们是唯一受邀的中国建筑师,并且,他们的未来感的“飘浮空间”方案,打动了阿布扎比人,获得专家组一致好评并顺利通过。目前,所有设计方案已确定,设计展己于1月31日在阿布扎比开幕。

  ●“飘浮空间”方案得到认可

  去年,著名的美国古根海姆博物馆(Guggenheim)受邀作为阿布扎比艺术区的整体策划和协调方,邀请世界顶尖建筑家披挂上阵,其中包括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安藤忠雄(Tadao Ando)、让·努维尔(JeanNouvel)等等。除此,古根海姆博物馆还组织专家委员会,在全球范围内物色6到8位建筑师,负责艺术区“系列艺术双年展展览建筑”的设计。去年10月份,朱锫,吴桐的名字位列推荐名单之中,并很快通过考核,同时也是除安藤忠雄外仅有的入选此次艺术区项目的亚洲建筑师。

  “飘浮空间”的方案提交后不久,2006年12月,朱锫收到了来自美国古根海姆基金会理事长托马斯·克伦斯(ThomasKrens)的邮件。在邮件里,托马斯·克伦斯用“富有激情的”“激动人心的”来形容朱锫的设计,并且期待“它能够对世界建筑领域产生影响”。

  建筑评论家方振宁说:“这些评价给朱锫和他的事务所极大的自信,这种自信的内涵是,中国建筑师不仅仅可以解决一些中国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今天已经站在世界的层面上平等对话。”他还撰文指出:“被历史快速推上舞台的中国建筑师,有着许多梦想……然而能够接到海外项目,是更奢侈的梦想。只有很少的人,才能遇到这种机遇。说是机遇,好像不太现实,因为所有这些机遇不是由于守株待兔的结果。这里有建筑师自己的职业嗅觉,和他们在专业设计水准上拥有的自信,还有不可忽视的是,在海外留学和工作期间开阔的视野,和在发展中对自己的定位。”当初放弃在清华大学教书,求学美国伯克利大学,2001年学成后毅然回国的朱锫正是这样,并且用五年的时间成功地实现了与世界建筑大师同台对话的梦想。

  ●“悬浮船下好乘凉”蕴含当地文化的“飞船”式建筑在阿布扎比海岸边蓄势待发

  “面向未来、立足当代”,这是朱锫一贯的设计追求,在他为北京奥运设计并中标的数字北京建筑中,他也是秉承着这样的理念。然而,相对陌生的阿布扎比具有相当的地域感和特殊性,那里的浓重的宗教色彩、强烈的阳光、炙热的沙漠、深邃的海洋,一个建筑需要面对的现实因素已经具备相当的复杂性。然而朱锫,吴桐和他们的设计团队,在解读出适应当地气候和生活习惯的街道特质之后,聪明地创造出一个未来感的建筑形态,并达成了一个艺术展示建筑所应具备的自身的艺术性。

  关键词:制造阴影

  朱锫,吴桐和他们的助手们对海湾地区的城市形态进行分析后发现,“制造阴影”是阿布扎比这样的沙漠沿海城市最重要的特征,夏天,阴影成为当地人生活中最宝贵的内容,在阴影下躲避炙热的阳光,在阴影中进行各种城市活动,只要有阴影,人们就可以很从容。因此,阿布扎比的房子总是挤在一起,露天广场很小,街道密集狭窄,一切行为都在建筑形成的阴影下完成。这些挤在一起的房子的屋顶形成了城市的“第二陆地”,并成为冬天里晒太阳的好去处。 

  因此,他们得出结论并找到了设计的出发点:“建筑的原动力就是解决公共空间的问题,所以对于沙漠海湾城市,阴影就是城市空间的诉求点,是建筑与环境结合形成的原发类型。”朱锫还发现,当地的房子屋顶上都有烟囱,可以通风换气,将海洋上来的风引入室内形成自然

  气流,朱锫叫它“烟囱效应”。这些对当地城市气候环境的理解都运用到了他的“飘浮空间”设计里。

  关键词:飘浮无柱

  顾名思义,“飘浮空间”没有传统建筑的梁柱支撑,用朱锫的话说,“像一个悬浮的屋盖”。朱锫介绍,整个阿布扎比艺术区在一片三角形的半岛上,整个小岛被大海包围,岛的一部分是由碎礁石填起来的。“飘浮空间”位于岛上人工河道的一侧,从一个侧面看,整个建筑好似浮在岛上的飞碟,巨大的屋顶在地面形成阴影,几乎所有的地面公共空间都在这个阴影之下。人们可以沿着河道,径直穿过一层的公共空间,借助连续的坡道到达主要展览空间和屋顶平台的“第二陆地”,远处茫茫的大海和周围的建筑尽收眼底。

  针对当地的气候条件,雕塑般的建筑没有常规意义的窗户,屋檐是倾斜的,避免阳光过多晒进展示空间。同时,由于墙体表皮的特殊处理,光线可以透过墙壁折面的缝隙柔和地投进去,这种特殊处理有序地组织气流,可以让房子“自由地呼吸”。

  一张图特意渲染出夜晚“飘浮空间”的神秘效果,室内投射出变幻的富有动感的光线,并从顶部发散出去。正如方振宁描述的那样,它仿佛一艘“从地上升起、探出海边的宇宙飞船”。除了可以举办艺术双年展外,“飘浮空间”内部宽敞的空间还可以做汽车展、时装表演,屋顶可以做艺术表演,完美地达到了任务书上要求的“多功能性”。

  ●采访手记

  朱锫:与自然的默契深深融入未来感建筑表象中

  朱锫建筑设计事务所位于东四北大街107号B座四层走廊的尽头,没有明显的标志,一如这幢灰色的大楼般低调,在门把手上巧妙地排列着三个数字“413”。

  朱锫显得比照片上更加精神、干练,黑蓝色的毛衣上错综复杂的几个扣结显示了建筑师的与众不同。朱锫很忙,刚刚从西班牙参加完展览回国,下午还要接待美国古根海姆博物馆来的专家,讨论他提交的阿布扎比艺术区的一座艺术展示建筑,他给它取名为“飘浮空间”。

  这个“飘浮空间”充分协调了人与当地自然气候的关系,制造出让人颇感体贴的巨大阴影和纯净疏朗的展示空间,并呈现出雕塑般的未来感。那些与“自然”的默契深深蕴含在科技的外表下。

  当我提出,“为什么在你谈论自己那些看上去颇为硬朗的建筑中,从来没有出现‘自然’这个词汇”时,朱锫十分会意地解释:尽管他对阳刚的、高科技的、未来感的形式有所偏爱,但他依然不会否认自然所带给他的重要影响。“我觉得真正能左右文化的只有两股力量:一个是自然,另一个就是科技。自然的力量是无穷的,哲学的很多想法就是来源于自然的。所有的那些产品设计、建筑设计都不是源头,源头是自然。”

  在伯克利上学时,在一次设计课上,他的指导老师查里斯·柯里亚曾经对他说“不要与自然对抗”,这句话对朱锫的影响很大。“我的设计是在那片老城区的一条河的尽头做了一个小小的室外音乐厅,为此,切出一条笔直的路指向音乐厅。而导师认为,只有这片水才是上帝赐予的。应该最大限度地利用河道,沿着水面和绿地,让建筑自然地生长。” 

  “有人曾问我,建筑扮演什么角色?我认为,建筑是改变城市的手段,应该有能量、有革命性的东西。但是建筑更应该是人与自然对话的场所,建筑无法与自然的力量抗衡。所以宁肯我们的城市进程慢点,盖的房子少一点,也要做好每一个现有的建筑项目。”

  ●对话

  ●当代建筑与哲学

  记者:你说“飘浮空间”是未来的建筑,那么你所理解的当代建筑或未来建筑是什么样的?

  朱锫:建筑的当代性是表现在对现实的批判,而建筑的未来性是信息的观念,张力和速度是特征。这个建筑很像运动的雕塑,充满了速度感。连续的,不同角度折面构成了充满张力的主要展览空间和屋顶平台。作为双年展艺术馆,本身表达了很强的表演性和艺术感。我希望建造“未来的、科技的”房子。“科技”并不是纯技术,而是反映了技术文明。科技和文化息息相关,工业革命导致了现代主义建筑的出现,那么,信息时代对我们的建筑和城市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可以说,“飘浮空间”就是在试图表达我们对城市未来的解读和幻想,这也是我一直的兴趣所在。

  在阿布扎比这座对未来充满期待的城市,建筑必须要超越现代人的经验,但是朝什么方向去超越,不同建筑师有不同的解决思路。对我而言,我希望自己的作品即使做不到“未来”,也要做到“当代”,这是我的立场。

  现在很多美术馆都很难满足当代艺术展览的要求。这也是为什么纽约有MOMA,但还得有PS1。当代艺术不是简单的视觉艺术问题,而是反映在视觉背后的思想和哲学。我特别期待,人们进入“飘浮空间”以后,能有特殊的空间体验,超越现有的经验,看到的都是宽阔的、无柱的、流动的空间。

  好的当代艺术作品的价值都不仅反映在表面的形式上,而是作品背后的思想,所以我喜欢蔡国强的作品,在他的作品的形式的背后,总有一种哲学的力量,打动人心。当代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哲学,当代建筑的背后也应该有一种哲理和观念,让别人在读你的作品时,会感觉到作品背后的思想。

  记者:“飘浮空间”的结构不合常规,是怎么实现的?

  朱锫:很多人第一眼看到这个设计时都会提出异议,但是我希望这个建筑的内部空间是流动的,没有任何属于正常坐标系的东西,仿佛一个鸡蛋壳的状态,墙体自身就是结构的一部分。鸡蛋壳就没有柱子支撑,但它同样很好地立在那儿。我们的结构顾问RoryMcGowan,一位世界著名的结构专家,目前正在参与CCTV大楼的项目,他通过草图分析论证,向我们展示了这一结构体系的合理性和挑战性。

  ●不希望自己的作品上有任何大师的影子

  记者:从你的“飘浮空间”和其他作品上看,总有一种感觉,你的设计都很“硬朗”,是特意追求的风格吗?

  朱锫:风格不是我最终追求的目标,但是我的建筑语言肯定要区别其他的建筑师。上个世纪最著名的建筑师柯布西耶的房子,是我最喜欢的,很“男性”、很“硬朗”,很“糙”,我不喜欢曲线。最重要的是,柯布的房子表达了他对建筑与城市的思考。虽然当代设计师在形式上创造能力很强,但是缺乏建筑背后的思想,很难达到像柯布那样的高度。我特别相信柯布的一句话,大意是,当你着手做设计的时候,一定要问自己是否反映了当代的科技文明的水准,所以他的房子始终有一定的革命性。 

  当接到古根海姆的邀请时,我们坚持自己的设计风格,即使我被古根海姆“一脚踹出来”,说我们不合格,我也不希望我们的房子像任何其他人的。

  艺术的创造难就难在原发性,我的房子很难说有谁的影子。这个世界文化传播的速度非常快,建筑师特别容易受到某种流行文化和语言的影响。如果说想把房子做得像库哈斯,或扎哈设计的风格那样,也许不难。但是做到“原发”很难。要想成为一个实力派的建筑师,在世界上立足的,必须做到“原发”这一点。

  没有一个人能否认:后人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没有人从未受到过别人的影响,我只是努力地在挣脱。雷姆·库哈斯做过我的老师,我的城市观念受过他的影响。建筑是一件非常有创造性的活动,所以我希望我做的房子不是简单提供给人使用的,而能从文化的层面影响人,要给建筑重新定义。

  ●从细节找灵感

  记者:你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哪里?

  朱锫:我和吴桐一起完成的“飘浮空间”的设计。史建是建筑评论家,对建筑有很多见解,我们经常从不同的出发点思考一个问题。在做宁波书城的设计时,我这个小会议室就挤满了不同领域的设计师、出版商和建筑学者,和不同领域的人合作,总会产生特别好的设计想法。

  ●观点

  中国建筑师应该从单纯的设计者向思考者转变

  2005年到2007年,中国建筑师陆续受到了国际关注。从张永和出任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到朱锫受邀取得与世界大师同台设计世界著名展览馆的机会,中国青年一代建筑师正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朱锫说,“过去中国建筑师扮演的主要是媒介的角色,介绍西方文化到中国,传播中国文化到西方,这就是我们频频参加国际展览的原因。但是今天中国建筑师应该变得更主体一些,不仅仅传播文化,而是创造文化。”怀着一份中国情结,放弃美国著名建筑事务所的工作回国创业的朱锫坦言,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深度城市思考者,针对中国的城市问题,做有实力的前卫的建筑师。”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

相关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