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现代地产商:怎样开发传统文化

admin 2003-08-27 来源:景观中国网
  北京给长城立法是一个信号,它标志着国人对于中国文化的保护与尊重步入了一个新阶段。在这个新闻事件的冲击下,最近一度刮起欧陆风潮的北京地产界也有所反应。人们开始讨论
  北京给长城立法是一个信号,它标志着国人对于中国文化的保护与尊重步入了一个新阶段。在这个新闻事件的冲击下,最近一度刮起欧陆风潮的北京地产界也有所反应。人们开始讨论一个话题,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崇与尊重不应该受到忽略,地产界呼吁建筑的中国特色。而作为普通建筑的直接设计者和制作者的地产开发商,他们对于长城、长城背后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与自己的商业性开发之间的关系是如何看待的呢?对于商业利益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他们又有着怎样的态度?   商业推动艺术    “长城脚下的公社”,因为直接以长城命名,成为我们要关注的一个项目。这个坐落于长城边上一个山谷之中休闲型建筑,获得的艺术荣誉和商业利益一个都不曾缺少。在艺术上,它曾经在威尼斯国际建筑展上获得“建筑艺术推动奖”。在商业上,它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的知名企业和品牌到此地作秀,宝马、奥迪的公关活动经常租用此地,时装秀也选择在这个富有艺术风格的山谷中,它也借此机会中饱私囊。   这个由12栋私人住宅式建筑所组成的建筑群,有着标新立异的外观设计和中西融合的文化底蕴。最能体现制作者文化精神的是,虽然在外观上任何一栋建筑都抹去了中国模式的印记,但是在选材和形态上却让人不由自主地看到了他对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尊重和创新。   正如“公社”的总策划人张欣女士所主张的观点,“用商业来推动艺术”。她的聪明之处在于,把商业和艺术这样一对矛盾体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并且相辅相成,这才是开发商对于传统文化在态度上的转变和创新。   建筑的中国特色需要一个过程   北京银信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老总张民耕对于建筑文化颇有研究,他说,“我阅读了日本近百年的建筑史,从中获得了很大的启发。”他认为,和日本一样,中国在建筑艺术的发展上,也必定经历一个过程。日本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中国也许不会那么久,但是肯定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日本在早期的建筑中,也流露出了鲜明的追赶西方现代派建筑风格的特点,但是往后发展,它的日本特色渐渐突显出来。我们看到现在的日本建筑,会同时体会到它的现代性和日本性——它是现代的,但它更是日本的。   目前中国地产界整个风气是比较崇尚现代风格,追赶现代化的潮流,这是值得肯定的,因为现代化的建筑注重功能,重视实用,有它天然的优势和吸引力。“现代式的建筑虽然不太好看,但是性能价格比较高,功能决定风格,走向现代化是一个不可避免的方向”。   但是现代化并不是摈弃传统文化和民族特点。“从追求现代化的建筑,到形成建筑自己的民族特色,直至彰显出文化的底蕴,需要一个探索、磨合、适应、融合的过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要避免极端的为了体现自己的文化价值就把一些中国文化的符号简单的贴到建筑上去。      市场是商人的第一吸引力   在这个市场经济的时代,市场和客户需求对于开发商来说是最有吸引力的。如果说,目前在地产界渐盛的欧风美雨是商人在引导消费,还不如说开发商在迎合市场的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突然把眼光投向海外,在没有深入的体验之前,对国外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住宅设计、园林景观产生兴趣、好感,这是很自然的现象。   “实事求是地讲,先富起来的很多中国人骨子里都是崇洋媚外的,他们使用的电器是国外的,驾驶的汽车是国外的,在住宅上也会不自觉地向往西方的居住方式。为了迎合这部分有消费实力的客户,有些开发商就会在国外建筑设计中寻找卖点,结果很自然地出现盲目按照欧美标准规划、设计居住小区的现象。”  这说明,开发商还处于被市场牵着鼻子走的阶段,还缺乏引导、创新的能力。   建筑的功能与文化   银信地产总经理张民耕先生认为,建筑的功能性永远是第一位的。目前在市场上,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地产商人对于住宅实用性的重视,比如结合当地特点,进行适当的改造和创新。最直接的一个例子是,在北京一户住宅必须要有朝南的房间,外地的开发商很快就抓住了这个地域特色,在户型设计上满足当地人的要求。   在满足功能的基础上,还要有一些文化上的点缀,使建筑具有灵性。建筑的功能性与艺术性,如何能够相得益彰,彼此融合呢?   有人认为,在文化与地产之间,为追求概念表达而背离产品基本属性,甚至牺牲产品使用功能,不能说是成功的发展与创新,地产产品功能不符合现代人居住形态和需求,外表与形式的轰动也只能是暂时的,倒有“画虎不成反类犬”之嫌。   “相由心生”,建筑文化应由内而外,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例如国际建筑大师贝聿铭的作品北京“香山饭店”,将现代化宾馆功能与中国最具特色的传统建筑风格及环境的巧妙结合,得到国人、世人的一致认同。现代建筑与地产中功能的满足与创新,以及产品外形的形、神、韵兼备才可谓成功。   而对日益成熟的购房者,需要有责任感的开放商回归建筑产品本身去解开“文化密码”,研究产品、了解需求。把房子做慢一点,对人关心多一点,对产品投入多一些,多兼容一点社会批评,这样才有可能把房子真正做得更好一些,把沉淀有历史文化厚度的住宅建筑留在人间。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