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名师高徒再续佳话——朱育帆的故事

admin 2003-09-09 来源:景观中国网
[img]/upload/news/200399191955473.jpg[/img]  中国风景园林界曾经有一段美谈,那就是孟兆祯先生指导的学生连续获得国际性大奖。今年,他的得意门生
[img]http://www.landscape.cn/upload/news/200399191955473.jpg[/img]   中国风景园林界曾经有一段美谈,那就是孟兆祯先生指导的学生连续获得国际性大奖。今年,他的得意门生指导学生一举夺得第40届国际大学生风景园林设计竞赛的一、二等奖,为中国风景园林界再续佳话。   好消息传来时,业界振奋了,中国花卉报、绿色时报、北京晚报、北京日报等多家媒体对此做了详细报道,新华网、人民网、网易、搜狐等网站也纷纷擂鼓助兴。   在好消息的背后,有一个人值得我们去特别关注,那就是大赛一、二等奖的指导教师???朱育帆。这个曾经在北京林业大学创造“传奇”的学生,如今在清华大学的教师岗位上再次创造“奇迹”。   北林学子朱育帆   初识朱育帆是在北林的研究生楼,那时,他已经是北林校园的传奇人物了。偶尔在楼道里碰到他,披散着长发,戴着耳机,总是匆匆忙忙的样子。当时就很奇怪这个“艺术家”是谁,慢慢地才知道原来他就是园林专业大名鼎鼎的朱育帆,孟兆祯先生的高徒。   他的故事随着他的不断获奖在校园里此起彼伏地传播着。一方面是校方在公告栏中张贴的关于他获奖的消息,先是1995 年10月获得第 32届国际大学生风景园林设计竞赛一等奖,然后是1996 年12月获得第8届国际景园师联合会东盟大学生园林设计竞赛一等奖。另一方面,是在学生中流传的关于他如何“有天赋”,如何“专注学业”的传奇。   最精彩的时刻要数他博士论文答辩了。那时候,室内外聚集了好多好多人,有本系的、也有外系的,大家都想一睹这个传奇人物的高水平答辩。果然不负众望,他的博士论文《艮岳景象研究》被评为优秀博士论文,而“艮岳想象模型”被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收藏。他的优秀成绩引起了清华大学的注意,博士毕业后他就去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工作,这对于北林学生来讲是再好不过的选择了。作为北林的骄傲,他把多年来在北林积累的深厚功底出色地应用到清华的工作中。   年轻导师新风采   在清华大学执教的朱育帆,因在博士后期间受到吴良镛教授的引导,其知识结构得以更加完善,尤其是在建筑空间方面的知识充分拓展了,这对于他的教学和设计实践是极为有益的。   2003 年,他第一次指导学生参赛,真所谓“出手不凡”。   首先是选题不凡,一等奖是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大背景下的古镇迁移,二等奖是世界闻名的历史遗迹“圆明园”。这两个题就其历史、现实和未来都有极大的发挥空间,但如何把握边缘的主题,却很难。   三峡的主题中,朱育帆引导学生以“人文关怀”的独特视角,提出了“淹没渐变”的设计理念,表达了“推延消失”的留恋情感,提供了一种缓和的方法来应对人类行为造成的突然性变化,从而在170个作品中独占鳌头。   圆明园的主题中,他们把设计的重点放在帮助人们找回对圆明园的完整的记忆,一方面是重现“盛期的辉煌”,体现其艺术价值,另一方面是强调“焚毁后的凄美”,体现其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最终建立起完整的遗址形象,把她从人类“记忆的边缘”拉回来。   在设计中,导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点拨,关键时刻可起到“一两拨千斤”的作用。第40届IFLA大赛,让我们领略了新一代导师的风采。   名师高徒言传承   言及成绩,朱育帆必提及他的恩师孟兆祯。在北林九年多的求学生涯中,他跟孟先生做课题就有六年多,言传身教,无论是在学术思想还是为人处事,受孟先生的影响都极深。他的成长,与孟先生的精心指导和着力培养分不开,师生间的水乳交融的情怀延续到了他的教学生涯。   在他和学生之间,年龄相差无几,尽管大家处得如朋友一般融洽,但学生的言谈中无不溢出对这位年轻导师的崇敬和折服。这种学识和人格魅力,体现在他谈及获奖时的平淡:“这没什么,不过的确是件很高兴的事。景观设计领域的奖项很少,I FLA 是该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至少是一种实力的证明,是对我们工作的鼓励。”   成绩的获得不是偶然的,是“名师高徒”的最好写照。这在中国风景园林界堪称奇迹,在世界景观界也很罕见。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