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一位“智能交通”博士眼里的北京交通

admin 2003-09-18 来源:景观中国网
2003年9月18日 10:21:35   “北京道路交通管理改进之处还很多。”作为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智能交通系统”的主要技术负责人,说话很“专业”的宫晓燕博士建议:北京市交通
2003年9月18日 10:21:35   “北京道路交通管理改进之处还很多。”作为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智能交通系统”的主要技术负责人,说话很“专业”的宫晓燕博士建议:北京市交通管理应该从车、路和管理三个层次进行综合考虑,进一步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尤其是轨道交通,适当控制车辆发展,并在一些具体细节上提高管理和建设水平。   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研发成功的“城市交通智能综合控制与管理系统”,是系统解决交通问题的城市交通综合解决方案。在接触大量的交通管理问题后,宫晓燕认为我国的道路交通管理比发达国家至少要落后10年,管理水平尚待提高。而北京更是陷入了“拥有最宽阔的马路,也拥有最宽阔的‘停车场’”的交通困境,交通拥堵现象日趋严重,引起市民不满。   问题究竟何在?宫晓燕一一道来:第一是交通需求太大,道路建设跟不上;其次是通行人员的素质有所欠缺;第三是交通管理部门管理措施跟不上。   三环、四环、五环、六环……尽管北京市交通道路建设近年来取得很大进展,但是突飞猛进的汽车保有量让道路仍显得“捉襟见肘”。宫晓燕说,北京道路面积占城市总用地面积的16%,而国外一般都在20%以上。“路多,车更多,还是一个堵。”她举例说明:“这就好比一个房子本来只能住5个人,现在住了10个人,那怎么行?”   每天从上地信息产业基地赶往中关村上班的宫晓燕,对北京交通之堵深有体会之余,“有时候比较惭愧,但交通堵塞不是光靠‘智能控制’能解决的,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和交管部门的长期接触,使宫晓燕对交通管理部门多了一份理解。“中国交通状况非常复杂,管理起来确实很难。道路交通不是交管部门一家的事,而是很多部门共同来管的事情。”   北京市交通堵塞也和城市布局、城市规划密切相关。宫晓燕说,作为历史原因,北京历史上形成的中心辐射式城市结构导致通行效率非常低。   北京交通“血栓”如何溶解?这位博士开出了“药方”:一是城市规划要进一步科学,二是进一步完善智能交通系统,三是加强对市民的“素质教育”,提高安全交通意识。“这些事情要落实到位,需要做很细致的工作。”   “道路建设上有些快捷好省的办法,”宫晓燕还提出了一些小建议:北京市主路多、支路少,导致“快速路不快”,针对这种现象可以多修一些小的单行线和支路,“司机可选择的路径就多了”;公交线路应该增设电子站牌,进行信息提示。   “车辆也不能再无限制增长,因为市区不能再无限制扩大,道路也不能再无限制建设。”宫晓燕最后提出善意忠告,“即使采用最先进的高技术手段,但如果大家都不遵守交通规则,一切也都是白搭。”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