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保护和展示世界遗产 守护“王冠上的明珠”

admin 2004-06-11 来源:景观中国网
[center][img]/upload/news/200461114623630.jpg[/img]由左及右分别为三江并流、明十三陵、苏州古典园林三处世界遗产[/center]  全球现有754项世
[center][img]/upload/news/200461114623630.jpg[/img]由左及右分别为三江并流、明十三陵、苏州古典园林三处世界遗产[/center]   全球现有754项世界遗产,每年都有若干项目因保护不当被亮“黄牌”,列进濒危项目,成为联合国一年一度的世界遗产大会最常规也是最重要的议题之一。即将召开的第二十八届世界遗产大会,就将对35项世界濒危遗产进行审议。所幸,我国迄今尚未接到“黄牌”,但也须警钟长鸣,切不可掉以轻心。据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信息,我国29处世界遗产地均已制定系统的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案,等候在世界遗产准入门槛外的多个项目拿出保护与利用的可行性报告,是面临的最大课题。   [B]要保护,也要展示[/B]   胜地美景一向被认为是人类共同的财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2年颁布的《世界遗产公约》要求各国对世界遗产进行妥善的保护和展示。清华大学景观学系副主任杨锐用“王冠上的明珠”强调遗产之于一个国家形象的重要性。“没有长城的中国,就不成为中国。”他说,“美国的第一个遗产地就是由国家公园发展而来,遗产有展示功能,不能禁止在遗产地发展旅游。基于保护的前提,资源保护者和旅游业联合,在遗产地适度开展旅游活动,符合《世界遗产公约》精神,并受到某种程度的鼓励。”事实是,长期以来,亚非地区的人类活动与自然已融成一体,西方发达国家圈地保护遗产地彻底杜绝人类生产与商业活动的做法,在亚非等地区目前不具备可行性。   由此,第二十七届世界遗产大会曾明确提出,让遗产地边缘外百姓得到好处,反过来可以加倍保护遗产地。该观点得到部分专家认同。他们认为,保护和展示是一条大船上的两个乘客,应提倡科学的发展观和保护观,具体到旅游业,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国外有学者据此延伸出“管家意识”,强调不要只盯着短期收获,应更多地考虑资源使用潜在的长期利益,通过建立旅游和自然资源的共生关系,推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护是利用的前提。当然,他们的理由是资源有大众产品的性质,需要共同保护整体资源,确保所有使用者的共同利益;而如果忽视利益分享,就没有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性,保护与发展就必然有冲突,保护的目标也就不可能实现。   [B]要展示,更要研究[/B]   毋庸置疑,世界遗产有旅游功能,但不仅仅只有旅游。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谢凝高前不久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世界遗产至少包括科学研究、教育、旅游、启智和创作山水文化体验活动五项功能。谢教授提出,在落实世界遗产保护措施时,各世界遗产地要做好功能分区的工作,将保护区分为保护区内和保护区外,从而解决旅游服务基地开发和游览地保护这一分工。这一提议,已引起相关部门重视。   无独有偶,包括杨锐在内的许多学者都强调“科学研究”对遗产地保护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研究应该是世界遗产最重要的功能。”认识是建立在研究的前提下,没有科学研究,就根本无法认识世界遗产的价值内涵。遗产地保护牵涉到许多复杂的技术性工作,保护、利用、规划、管理中任何一个决策,都应建立在长时间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在科学研究的前提下,实行法制化管理,大力改进解说系统,传递正确丰富有价值的信息。“许多遗产地,搞通俗旅游,解说员讲得都是猪八戒背媳妇之类故事,极大地误解遗产地的文化价值,必须改进。”   [B]要研究,首先着眼保护[/B]   务虚显然不是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科学研究要着眼实际,为更理性更经济地保护世界遗产提供理论武库。植根于这一原则的科研观念,目前已被业界认可。包括清华在内的一些高校不仅设置了相关学科,进行专题研究,还与黄山等世界遗产地合作,进行长期系统的跟踪考察。来自田野的报告,一经掌握在理论的手里,便有了最大的可行性和合理性,避免走弯路和不切实际。   既要旅游,又要保护生态,无论在哪个国家都非轻松之事。美国、阿根廷等都曾被现实惩罚。因此,在我国许多专家毫不含糊地指出保护是第一位的。“尽管不提倡消极保护,但如果保护和旅游发生激烈冲突,必须牺牲旅游。”   守住世界遗产,就是守住历史,守住根脉。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