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三国策展人评价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

admin 2004-09-25 来源:景观中国网
[B]北京人最吸引我[/B]  瑞士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新闻处主任施罗凯先生在展览正式开始的前一天,就亲自到中国美术馆的瑞士展馆“监工”,并积极向记者推荐他们的展览。 
[B]北京人最吸引我[/B]   瑞士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新闻处主任施罗凯先生在展览正式开始的前一天,就亲自到中国美术馆的瑞士展馆“监工”,并积极向记者推荐他们的展览。   他说:“对于瑞士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展示我们的建筑,同时向中国学习它古老的文化。”   据施罗凯先生介绍,这次瑞士将有三位著名的建筑师来到中国,戴万德利先生,波斯戴利先生和拉姆尼埃尔女士。他们的作品都会在瑞士展馆展出。“他们都是瑞士的年轻建筑师,但享有很高的声誉,他们中的一些人曾经或正在中国做设计。我相信他们会给这次双年展带来很多新的思路。”   在谈到城市风格时,施罗凯先生表示瑞士是一个小国家。人口只相当于北京。“对于瑞士而言,也存在着传统和现代的冲突,我们也正在努力寻找一种建筑内在的平衡。一方面要保证国家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要保持传统,这的确很难。”   他说,北京最吸引他的地方是北京的人。北京人都很有魅力,很幽默。而且北京正处在建设的过程中,很多东西有待发展,需要来自全世界各个地方的人才。这些对于建筑师或从事其他职业的外国人来说都很有价值。这就是北京吸引他们的地方。同时,即将召开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也给北京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北京会变得更有魅力。   “我们在双年展的筹备过程中和中方的合作很顺利。从瑞士方面来讲,我们没有遇到任何困难,我们真的是很幸运。当然这是中国第一次举办建筑双年展,会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但我想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头,以后会做得更好。很荣幸我们能够参加这次活动。如果有第二届双年展,我们当然还会参加。”   [B]带来德国建筑文化的全景[/B]   “我们的整个展览都会很吸引人,因为它是一个整体,而不是不同的内容拼凑而成,它全面体现了德国的建筑艺术,不仅仅包含建筑文化,也包括新技术、交通、建筑哲学等方面。”德国歌德学院北京分院的院长诺华克先生对德国展厅信心十足。   诺华克先生表示,参与这次展览是因为德国的建筑艺术是整个德国文化的一部分,同时这又不是商业行为。“我们的主要工作是同中国方面协调、沟通,协助组织工作,在德国建筑师和双年展组委会之间搭起桥梁。总的来说,就是德国展区的总协调人。”   他介绍到,在A1板块,最初有四家德国建筑设计事务所参加,但最终只有KSP一家参与了展览。“这家事务所在德国有很出色的表现,他们正在进行国家图书馆的项目设计工作。这次他们带来了很多有代表性的项目,体现了他们在德国的地位和水准。我相信他们的展览和演示会让观众对德国建筑有一个全景式的了解。”   谈到为何另外三家最终没能成行,诺华克先生表示这很难解释:“情况比较复杂。德国方面可能有不同的原因,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他们不确定事情会按照事先协调好的方向发展”   诺华克先生说,他来中国已经两年多了,很喜欢中国的传统建筑。“我在中国度过了美妙的时光,看到了中国和北京的快速发展。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发生了这么大的改变。”   但他也坦言不喜欢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更喜欢自然环境丰富的地区和古老的建筑。“北京就是北京,不要变成其他城市。”   [B]北京是个欢乐而美妙的城市[/B]   荷兰大使馆新闻文化政治处是本次双年展中荷兰展馆的总负责部门,其主任玛瑞特女士三个星期前刚刚上任,虽然没有参与前期的筹备工作,但对于双年展的印象很好,并对其给予了很大的希望。   荷兰部分共有三家荷兰建筑设计事务所参与。玛瑞特女士认为,对于参展的事务所来说,这是一次很好的机会向公众和中国建筑设计师展示他们的作品。“我认为他们的展览很精彩,值得一看,展厅的设计与众不同,这也体现了他们对建筑设计艺术的独特理解。”   据玛瑞特女士介绍,这次参展的荷兰事务所中,最有名的是OMA,他们正在参与新央视大楼的设计。“我想它逐渐会被中国公众所熟识。”   “我认为北京是一个欢乐而美妙的城市。在来之前,我以为这里会很吵闹、拥挤,你知道,一千多万的人口住在一个城市里,这是荷兰人口的总和,而在荷兰是很拥挤的。但现在觉得还好,如果你去过纽约,你就知道这里很好了。”   “我爸爸在25年前来过北京,他回来后给我看了很多中国的照片。这次我又给他寄过去很多现在的北京的照片,和原来完全不同了。我想不管对哪个国家来说,都很难找到一个平衡点,你想要一些新的现代的东西,但同时又想保护一些古旧的东西,两者都要当然是最好对于像我这样仅仅是感兴趣的外行人来说,则是一种享受。”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