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让文化传承生生不息———皖南古村落保护启示录

admin 2004-10-10 来源:景观中国网
9月下旬,由市委组织的一支身负特殊任务的考察团从苏州启程,奔赴皖南、赣北。本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人悉数参加了这个团队。作为苏州传统文化保护的积极关注者,他们此行
9月下旬,由市委组织的一支身负特殊任务的考察团从苏州启程,奔赴皖南、赣北。本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人悉数参加了这个团队。作为苏州传统文化保护的积极关注者,他们此行的任务在于考察学习当地古村落保护经验,为苏州的相关工作建言献策作充分的调研。   这是一次被称为“文化之旅”的考察。短短一周时间里,这群来自吴文化故里的“游客”频频探寻古徽州村落,虚心造访当地官员,鞍马劳顿却心生愉悦。面对那一处处被保护得几近完美而又活生生的历史文化遗存,赞叹、羡慕之余,同样拥有丰富古村落资源的苏州该如何借鉴“复制”这些成功经验,以及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弘扬吴文化,这样的话题引起了他们深深的思考。   古村落保护,我们可以学点什么?   ―――“徽州经验”的点面解析   “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这首诗因道出了皖南乡村的独特意境而广为流传。对这首诗,苏州考察团许多成员并不陌生。但是,真实地走进安徽黟县西递、宏村这两个皖南古村落的代表时,他们还是不禁为眼前的美丽而惊讶。   尽管地处游人如织的黄山脚下,但西递、宏村仿佛是被飞速发展的时代无意间遗落下来的一幅历史画卷:背倚秀美青山,清流抱村穿户,数百幢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静静伫立。高大奇伟的马头墙有骄傲睥睨的表情,也有跌宕飞扬的韵致;灰白的屋壁被时间涂划出斑驳的线条,更有了凝重、沉静的效果;还有宗族祠堂、书院、牌坊和宗谱。当年的造房人早已不知何处去,每一个花尽心思布置的老屋,却似乎还在静静诉说着他们的陈年旧事。   同样的惊讶在原属徽州的江西婺源县被不断重复。婺源现有古村落900多个,多数村落的生态、人文、风俗民情等保持了完整的古村落原型,精良的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构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风貌。透过这些古老文明的遗存,分明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脉动。   时至今日,古徽州大地上,灿若星河的古村落为何能被保护得如此完美?经过一番仔细解析,古村落保护的“徽州经验”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考察团每一位成员面前。   首先是“保护为先”。散落在古徽州大地上的古村落,在选址、建筑与居住环境营造等方面,多运用古代堪舆学理论,择吉而居,顺应自然,合理布局,创造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和美的极致。于是,充分尊重原有建筑布局,并使之得到延续成为保护的首要问题。一般的做法是,从村落环境、形态、人文理念等方面对现有古村落进行普查分类,在此基础上确定村落、建筑的保护等级,分别实施保护措施。在安徽黟县的西递村、宏村,为了防火,古村落的保护措施甚至细到每幢古民居都配置消防器材的地步。此外,针对窗棂、雕梁等古民居建筑构件因非法买卖而不断流失的问题,这里还严格执行着《安徽省皖南古民居保护条例》,对构成犯罪者将追究刑事责任。   其次是规划严密。保护古村落并不意味着拒绝发展。无论是黟县还是婺源,除了制定了《古民居保护暂行办法》或相关政府规章外,还都严格执行着专业规划设计院为其“度身定做”的古村落保护、整治和发展规划。这些《办法》、规划不仅对古村落保护、建设以及旅游业开发划定了范围,而且对保护维修经费来源、建立各级保护组织等作了细化规定,从而构建起一整套保护与开发的“规则”。为更好地保护古村落的环境,同时满足部分村民追求新生活方式的愿望,在宏村,开始在保护区外建设新区,并逐步把核心村落内的企事业单位迁出。同样为了保持古村落的原始形态,在江西婺源,按照规划,被实施保护的古村落里,村民建房必须经过严格的报批手续,且必须按徽派样式报批后才能动工。于是,如今在婺源,“粉墙青瓦、飞檐翘角”的村庄比比皆是。   第三是多元投入。保护开发古村落必然要投入巨资,这非一家一户力所能及。在黟县,就形成了当地政府、村级组织及个人、外来投资者多元化的投资渠道。除了村民个人投资外,县政府每年用于保护与开发的投入就达到数千万元。对于一些村民无力修缮保护的古建筑,当地政府或村级组织进行收购整修,再出租给外来投资者经营,并指导他们进行定期修缮保护。这样一来,既“盘活”了古建筑,又使当地政府增加了收入。   第四是注重民生。古村落保护不能仅仅依靠政府,也不能为了保护而保护,这就必须把当地人的利益纳入保护开发计划中,而不是把他们视为被动的制约对象。在黟县,除了积极鼓励村民个人开办古村落“家居旅游”外,还普遍建立了村级旅游开发公司,吸引当地村民入股,年终按股分红。在西递村,每户“股民”每年仅此一项就有数千元的收入。村民在古村落保护开发中得到了实惠,保护热情自然高涨。擦拭每一寸实木雕刻,防范白蚁的侵入,修补漏雨的屋顶,维护根根古木梁柱……日复一日,许多仍居住在古民居中的西递村民俨然已成保护专家。   “村落是民族文化的源头和根基,保护古村落就是保护荷载各种历史信息的真实遗存,也是保护一段看得见摸得着的老百姓自己的历史。”考察团一位成员说,除了上述一些具体措施,“徽州经验”最大的借鉴价值还在于较好地处理了古村落保护与经济发展、与当地居民的关系,而这对于苏州而言应该更具典型意义。   吴文化传承,古人遗产该怎么用?   ―――由徽文化保护引发的三个命题   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无疑是“徽州人”弘扬其传统文化的一个典型样本。通过一处处古村落、古建筑,徽文化的文化底蕴、精神元素、建筑艺术、历史风貌被如此巧妙地结合起来,真实而又不乏活力。当有关“徽州经验”的解析话题不断引申开来,考察团成员发现,这个样本简直就是吴文化保护和弘扬的一面镜子。   和徽文化一样,吴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吴文化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水乡文化色彩、浓郁的市民文化特色、外柔内刚的文化品格、重文重教的文化理念、精巧细腻的文化品位、博采众长的文化个性。长期以来,吴文化资源作为吴地的历史资本,构成了吴地历史进步的惯力,使吴地社会发展具有历史支撑力;吴文化资源作为吴地的精神资本,又奠定了吴地社会发展的精神层面,使吴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具有特殊的魅力。对于吴文化发祥地的苏州而言,这不啻为老祖宗留下的一大笔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关键问题在于,今天我们该如何用好这笔遗产?   再次审视“徽州经验”,考察团成员认为,由此引发的关于吴文化保护和弘扬的三个命题似乎不应回避。   命题一:如何找准切入点,更好地弘扬吴文化?   文化是一个动态概念。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需要与时俱进。在这一点上,“徽州人”找到了答案。他们以徽商为切入点,以古村落遗存保护、开发为载体,使传统历史文化得以有机融合,达到了“言徽文化必及徽商”的保护、宣传效果;同时徽商敢于创业的精神、重教崇文的传统又被重点挖掘,并赋予了新时期的内涵,激励当地人在经济社会发展尽展才智。考察团成员认为,包括园林文化、昆曲文化、吴门医派文化、工匠文化等在内的吴文化博大精深,门类繁多。在新时期传承弘扬优秀的吴文化,也必须寻找一个切入点,使之在品牌形象、文化品位等方面更加契合时代特征,并成为苏州城市精神的文化内核,这是今天的吴地人肩负的使命。   命题二:如何打响文化品牌,造势吴文化旅游?   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是传统文化传承的最佳载体。考察团成员认为,相比于古徽州“文化之旅”,苏州目前在传统文化与旅游业结合发展方面大有文章可做。如何有效地整合利用吴文化资源,开发并打响一个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文化旅游品牌,最大限度地盘活文化与旅游市场,使文化与旅游业达到共赢,应该是当前吴文化保护的又一个崭新课题。   命题三:如何发扬优良文化传统,使之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润滑剂”?   文化传统、生活习俗是传统文化生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良的文化传统只要得以发扬,在今天依然能够在道德教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婺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个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乡村,是一个“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的典型江南山区县,良好的绿化生态环境,而这与徽州文化中重视生态保护的乡规民约有很大的关系。这里许多村庄至今还保留着“保护山林绿化,不许村民乱砍乱伐”的村规民约。如果有人违规,村干部就会罚他的款,或者把他家里的猪无代价拿出来宰掉,分肉给村民吃,以示惩戒。考察团成员认为,吴文化中也不乏大量优秀的文化传统元素,在强调“协调发展”的今天,不断发掘、积极鼓励这些元素,使之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润滑剂”,也是弘扬吴文化的题中之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