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北京:法源寺地区将受到整体保护

admin 2004-10-25 来源:景观中国网
法源寺地区以始建于唐代的法源寺为核心,周边分布着大量具有宣南文化特色的会馆建筑,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以宗教、小商业和市民居住为主的城市街区。由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承担的
法源寺地区以始建于唐代的法源寺为核心,周边分布着大量具有宣南文化特色的会馆建筑,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以宗教、小商业和市民居住为主的城市街区。由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承担的《宣武法源寺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项目目前已完成,并通过了首规委及专家组的论证。该规划提出,重点开发法源寺前广场,调整和改造原有四合院,保护“竖胡同”的街巷格局并发展成为一套完整的步行交通体系,将该地区发展成为以居住、宗教、旅游和文教为主的新型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区。   法源寺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范围北至法源寺后街,东至菜市口大街,南至南横西街,西至教子胡同,南北长374米,东西宽585米,规划总用地面积21.50公顷。保护区范围内的238个院落中,区内有区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5处,挂牌保护院落7处。二级以上挂牌古树7棵,道路格局也保存着明清以来所形成的最初格局,整体上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2002年9月,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宣武区法源寺地区被确定为北京市第二批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戎安教授带领课题组成员按照《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的要求,通过对该地区现状充分的调查研究和在此基础上对街巷、院落、历史遗迹、历史文脉进行的大量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进一步确定了对该地区实行整体保护的基本规划概念,并进行了反复的、认真详实的调研和登录工作。最后提出了法源寺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方案。这一方案的规划目标是,严格保护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整体传统风貌,维持保护区的整体空间尺度,维护保护区的街巷胡同肌理和外部景观环境,改善保护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具有活力的历史文化保护区。   该规划方案提出将北起法源寺前街,南至南横西街的已被拆迁的场地,建设为寺前绿地广场,形成一个以宗教文化为主题特色的旅游服务热点。这样既可以使人们更容易到达法源寺,又可以强化法源寺的南北轴线,并起到丰富寺前广场文化内涵的作用。以现有保护院落为主体、并将其有机的整合为一体,形成以传统居住功能为主的核心居住区;将法源寺周边破败的四合院改造为既能从形态上与传统四合院、胡同格局相协调的、又能体现时代特点的、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并带有一定商业功能的新型四合院。此外,在道路规划方面特别突出对于保护区内现有的独特的南北向“竖胡同”的街巷格局、尺度、空间形态的整体保护。基本保持南半截胡同、烂缦胡同、七井胡同、西砖胡同、法源寺前街和法源寺后街的宽度不变,并通过适当增加一系列不同尺度的为行人设计的驻留空间,而将其发展成为一套完整的步行交通体系。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