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罗马“阿房宫”尘封历史揭秘

admin 2005-01-21 来源:景观中国网
  罗马大角斗场的“前世”是尼禄“私家花园”里的人工湖。建造大角斗场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镇压”暴君的建筑景观  一场大火,烧去大半个罗马,却成就了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
  罗马大角斗场的“前世”是尼禄“私家花园”里的人工湖。建造大角斗场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镇压”暴君的建筑景观  一场大火,烧去大半个罗马,却成就了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 
  尼禄是一位暴君,但他也有思想,有世界观,有意识形态,并且懂得利用建筑和雕塑宣传他的意识形态。 
  在历史的烟尘淡去之后,打入冷宫的建筑开始浮出地面,向世人显示它的艺术价值。 
  性情暴戾、酷爱艺术的尼禄皇帝(公元54-68年在位)
  
  1、罗马最大的房地产项目 

  “尼禄继承了他的母亲,然后吃掉了她;他强奸了他的妹妹;烧掉了罗马的12个城区;处死了塞内加;在拉特兰呕吐出青蛙;把彼得钉在了十字架上;砍了保罗的头;统治了13年零7个月;最后被狼吃掉了。”在尼禄的地下宫殿“金宫”(Domus Aurea),我想起一份中世纪编年史对这位罗马暴君的一生所作的妖魔化总结。 

  我从没见过如此幽暗恐怖的古代遗址。一个又一个空荡荡、功能不明的房间,大的超过100平方米,小的仅容转身,清一色光秃秃的泥地、光秃秃的砖墙,灰泥砌缝裸露在外,不见任何表面装饰———没有马赛克镶嵌,也没有大理石雕刻,仿佛是一大套未经装修的公寓“毛坯房”,而且还都是阴暗潮湿的地下室。这宫殿像一个恶梦。倒是非常符合一般人对于暴君的想象。 

  地面上的希腊罗马废墟,即便仅存断墙残柱,通常也有种雕塑般的残缺美,甚至比完整的建筑物更能引发人们对时间和历史的深沉思索。这类废墟在罗马比比皆是。然而尼禄的地下宫殿却不是这样。它不似伟岸雕像的肢体,说得难听点,更像一具剥了皮的怪物尸首。 

  我们一行15人,在导游安娜的带领下,按照为游客规定的路线,在“尸体”的五脏六腑内转悠。穿过入口处的铁栅门,走进洞口,温度便骤然降低,一股寒飕飕的阴风扑面吹来。前面是一条30米长的狭窄通道。安娜走在前面,她的手电在地上、墙上画出模糊不定的光晕。这隧道似的长廊,像密封性能不甚良好的管道,拱顶表面不时可见渗水迹象,洇湿的部分生出了片片苔藓,那暗绿的颜色有深有浅,像晕染技法作出来的壁画。 

  然后就是宫室———一连串没有窗的房间,不清楚是何功用,它们惟一的身份就是考古学家标注的编号:36、35、37、47……从房间到房间,有门洞或走廊连接,走廊里同样是暗无天日。有时一个转弯,或是钻出某个门洞时,豁然出现一宽敞但仍然阴暗的厅堂,四壁明显凿有窗眼,却被砖块封得严严实实,不留缝隙。偶尔,天花板上出其不意地裂开一道口子,漏进一线天光,有舞台顶灯的戏剧效果。 

  这监牢般的宫殿的主人,该有着怎样的幽闭恐惧心理? 

  联想到尼禄皇帝残害基督徒的传说,可真有点毛骨悚然了。据说,尼禄发明了一种酷刑,往捉来的基督徒身上凿洞,塞进棉灯芯“点天灯”,就靠人体脂肪维持燃烧,作为夜间照明用的“人炬”。如此“人炬”,同无道商纣的“炮烙”之刑有得一比。 

  在寂静中,忽听见安娜幽幽地说道:“你们可别以为尼禄时代的‘金宫’也像现在这样简陋。想象一下吧,房间里曾经布满金叶、宝石、象牙装饰,地板和墙上都是镶嵌、壁画。”因为使用了大量的黄金,皇宫才被称作“金宫”。 

  “金宫”现存面积9290平方米,至少有300个房间;目前已发掘出150间,开放给游客参观的只是32个。这32个“毛坯房”总的来说大同小异,一样的阴暗闭塞,一样的缺少修饰,作为旅游景点,“金宫”是令人失望的。 

  然而安娜反复强调,现在看到的这部分“金宫”并不能代表它的本来面目。 

  单就规模而言,“金宫”可能是罗马有史以来最大的“房地产开发项目”。有数字为证:公元68年“金宫”初步建成并“交付使用”时,总面积达80万平方米。80万平方米是什么概念?对比一下世界现存最大的宫殿建筑群———北京紫禁城就清楚了:紫禁城总面积为72万平方米,比“金宫”要小上百分之十。 

  的确,现存的9290平方米除以80万平方米,不过是个微不足道的零头。 

“金宫”的八角大厅像一个缩小了的万神庙。尽管内部装饰被剥得一干二净,其“毛坯房”的原始面貌却更能衬出空间结构的精美(Corbis UK Ltd/AFP)

  2、“终于开始像人一样生活了!” 

  那么,原版“金宫”究竟豪华到了何等程度?且来看看为罗马皇帝作传的苏维托尼乌斯是如何“报道”的:“门廊如此之高大,足以容纳一尊120罗马尺(37.2米)高的尼禄巨像;殿庑如此之宽广,仅三排柱廊就有1罗马里(约1500米)长。池塘像海一样宽,岸边楼房之多宛如一座城市。四周装点着耕田、葡萄园、牧场、林苑,各类家畜、野兽四处游荡。宫殿的全部厅堂皆镶以黄金、宝石和珠贝,餐厅装有可旋转的象牙天花板,并设有孔隙,可从顶上洒下鲜花、香水。正厅呈圆形,像天空那样日夜不停地旋转。海水和矿泉水在浴池中奔涌不息。尼禄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建成了宫殿,举行落成典礼时他赞叹道:‘我终于开始像人一样地生活了!’”(《罗马十二帝王·尼禄传》) 

  苏氏的描述不可尽信。他的著作中颇有一些道听途说的奇闻逸事,也有很多夸张的成分。上述引文中最可疑的就是所谓“可像天空一样昼夜旋转的天花板”———按字面意思理解,似乎是指餐厅房顶上安装了某种可旋转的机械设备,但无论从古代技术水平还是考古发现看,这样的“奇巧淫技”在当时都是不大可能存在的。 

  不过,从建筑史的角度考量,“金宫”还算是可圈可点。突出体现在编号128的“八角大厅”。它是现存宫室东半部分的主体建筑,罕见的八边形柱体上覆以一个直径14.7米的混凝土穹顶,穹顶中央开有一孔,作为采光口,光柱自圆孔倾泻而下,随时间变化在室内移动———或许这就是“可像天空一样昼夜旋转”的传说之由来?从内部空间设计到混凝土材料的运用,八角大厅都跟半个世纪后哈德良皇帝在罗马建造的万神庙十分相似(万神庙的结构是圆柱体上叠加圆顶),虽然穹顶直径只及后者的1/3,它可以说是万神庙的先声,甚至可能为万神庙的设计提供了一个样板。 

  八角大厅像一个缩小了的万神庙。尽管内部装饰被剥得一干二净,其“毛坯房”的原始面貌倒是更能衬出空间结构的精美。我们一众游客,在浏览了20多间阴暗乏味的宫室之后,八角大厅让我们眼睛一亮。 

  安娜说:“我们还不清楚八角大厅的真实功用,很多学者猜测,这里是一个宴会厅———你们知道,尼禄最热衷的活动就是开‘派对’。” 

  尼禄是一个艺术和体育“发烧友”,常以戏剧演员、歌唱演员、马车赛车手、拳击运动员、角斗士等不同身份出现在公众面前。据《尼禄传》记载,尼禄还是个半大孩子起就开始学习歌唱,为保护嗓子,他经常用呕吐的办法清洗肠胃,戒吃有核之果和有害嗓子的食物。虽然贵为君主,他时常不理朝政,动不动跑去那不勒斯的剧院登台“票戏”,一唱就是好几天。有一回在演唱时发生了地震,尼禄毫不惊慌,直到把一首曲子唱完才离开。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此番情景大概也在这罗马的“阿房宫”中出现过吧?只不过,那“朝歌夜弦”者恐怕不是宫女乐伎,而是皇帝尼禄本人。他不但爱表演,还要强迫别人欣赏他表演,唱歌时总是下令把剧场大门关得死死的,任何人哪怕有燃眉之急也不准离开———可见皇帝的歌艺并不怎么样。《尼禄传》说,一些妇女因此竟将孩子生在了剧场里,还有的人不得不偷偷跳墙逃走,或者装死,让人把他们抬出去。 

  3、夏天里的一把火 

  “金宫”的建成,得益于一场火灾。 

  公元64年7月,罗马爆发原因不明的特大火灾,一连烧了9天,大火摧毁了罗马14个城区的7个,还有3个遭到严重破坏。据苏维托尼乌斯、塔西佗、迪奥·卡西乌斯等史家揭露,这场大火使尼禄心花怒放,火焰的绚丽景象激起了他的艺术冲动,他穿上戏装,登上一处高塔,一边观赏大火一边高唱“特洛伊的陷落”。燃烧的城市被他当成了天然舞台,即兴表演起荷马史诗里的段子,连布景都不需要另外搭。罗马人见尼禄如此幸灾乐祸,便纷纷传说放火者就是皇帝本人。 

  而尼禄后来的所作所为,也似乎在为这传言增加可信度———借焚城之机,尼禄把大片居民区据为己有,斥以5000万塞斯特尔提乌斯的巨资,在焦土上新建一座皇宫,名为“金宫”。 

  “金宫”的规模大得惊人。《尼禄传》记录了当时民间流传的一个笑话:“整个罗马正在完全被宫殿吞并;赶快迁到维爱去,公民们!趁维爱还没有被划归宫殿。”维爱是位于罗马以北20公里的“卫星城”,尼禄为了盖私家花园,几乎把整个罗马城占为己有,老百姓快没地方住了,这当然要激起民愤。 

  而尼禄显然认为这把火烧得好,烧得及时,“天助我也”,烧出了一个新天地。他究竟是不是纵火人? 

  大多数史家都附和指控者。以严谨著称的塔西佗却说:不一定。他认为大火只是给了尼禄一个大兴土木的机会,而之所以要大兴土木,乃是因为皇帝在审美情趣上的需要。塔西佗的《编年史》揭示了一件有趣之事:火灾后的建设不仅包括尼禄的“金宫”,也包括未被皇宫占据的地区。罗马城的布局在火灾前是随意、零乱的,尼禄规定,重建时房屋和街道必须测量好再建,留出宽阔的道路,建筑物的高度也有限制,留出空地,民房前面加筑柱廊,以为荫护。尼禄甚至提出用自己的钱来承修这些柱廊,在一定期限内完成加修柱廊的业主还有奖! 

  他规定,新建筑一律得用坚固的、不加木结构的、有特殊防火性能的石料砌成。 

  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在旧城改造上,尼禄还是个颇有见地的规划者?火灾之所以使他欢欣鼓舞,是因为罗马就此成为一张白纸,可以供他随心所欲地添加更新更美的图画?以尼禄的艺术气质和偏执个性,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关于“金宫”,塔西佗写道:“这座宫殿的出奇之处并不在于那些司空见惯的和已经显得庸俗的金雕玉砌,而是在于野趣湖光,林木幽邃,间或旷境别开,风物明朗。”这段话又把尼禄说成了一个颇具鉴赏力的风雅之士。 

  值得注意的是,尼禄在新皇宫正门外竖起了一尊37.2米高的巨像,形象正是他本人,扮成太阳神的模样。这座巨像摹仿了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罗德斯岛巨像,高度比后者还要高出几米。在“金宫”建成时,尼禄曾欣慰地表示“终于开始像人一样地生活了”,他对所谓“做人”的定义似乎是:成为至高无上的太阳神。 

  于是,浴火重生的罗马有了一尊新的保护神:尼禄,即太阳神。尼禄不只是一位淫佚无度的君王,他也有思想,有世界观,有意识形态,并且懂得宣传他的意识形态。 

  于是,修建“金宫”的真正意图也就昭然若揭了:“金宫”的金,乃是金色太阳的象征!  

  18世纪德国美术史家温克尔曼认为,“金宫”出土的《拉奥孔》雕塑是古希腊“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之艺术精神的代表作  

  4、时间吞噬一切 

  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变形记》里有句话说得好:时间吞噬一切(Tempus edax rerum)。“金宫”“剪彩”不到一年,帝国境内已是“戍卒叫,函谷举”,高卢、西班牙省群起反叛。尼禄逃离罗马后,罗马元老院立即以“人民公敌”之名判处皇帝死罪。尼禄害怕被俘虏,最终让一位被释放奴隶结果了他的性命。临死时,尼禄惋叹道:“一位多么出色的艺术家死去了!” 

  建筑和相关的自然景观往往被当作人的记忆及意识形态的承载物。暴君死后,不言而喻,与其有关的建筑、景观将要面临的必然命运就是:被破坏、涂改,甚至彻底从历史上抹掉。 

  这项工作,尼禄的继任者们不遗余力地干了40年。 

  维斯巴芗皇帝(公元69-79年在位)填掉了那片“海一样辽阔”的人工湖,在它上面建起一座大角斗场,所有的罗马自由民都可以在这新的“宫殿”里观看奴隶与动物以及奴隶与奴隶的杀戮表演。维斯巴芗的举措不啻是一项旗帜鲜明的宣言:让暴君的宫殿回到人民手中,娱乐人民———当然,在古罗马的语境下,奴隶不属于“人民”的范畴。 

  大角斗场,一座专为观看死亡而建的宫殿,镇压了尼禄的人工湖。角斗场工程浩大,维斯巴芗和儿子提图斯皇帝(公元79-81年在位)两朝接力施工,用了8年的时间才告完成。 

  37米高的尼禄巨像,脑袋被敲掉,换上了新任皇帝的头像。这成了以后每个新任皇帝上台后必做的一件事。后来哈德良皇帝(117-138年在位)将巨像移植到大角斗场旁边,渐渐地,罗马人开始用“巨像”(Colossus,意思是庞然大物)来代替大角斗场的名称。公元6世纪后,巨像不知所终,但Colossus的名称一直保留了下来。现代意大利语中,罗马大角斗场仍然叫做Colosseo。 

  罗马人常说:“这城里飘荡着尼禄的阴魂。”的确,罗马的标志性建筑大角斗场———包括建筑本身和它的名称———里头有着尼禄的影子。 

  尼禄死后10年内,“金宫”内的黄金、大理石、象牙、珠宝已被剥除殆尽。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