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峨眉山风景区 超常规速度建“中国第一山”

admin 2005-08-02 来源:景观中国网
  2003年,峨眉山人又一次站在重大历史机遇面前。   新年的第一天,刚刚到任的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张学忠就登上峨眉山,对风景区发生的深刻变化给予高度评价。张学忠书记勉励乐
  2003年,峨眉山人又一次站在重大历史机遇面前。

  新年的第一天,刚刚到任的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张学忠就登上峨眉山,对风景区发生的深刻变化给予高度评价。张学忠书记勉励乐山市和峨眉山景区同志:“乐山市城市建设和旅游发展条件很好,要以对祖先、对后人负责的态度把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保护好、管理好、永续利用好。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把乐山建设成最美丽的城市,把峨眉山建成‘中国第一山’”。

  “中国第一山”,一个富有诗意和文化高度的座标!

  2月3日,张学忠书记三上峨眉,对建设“中国第一山”,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

  把峨眉山建成“中国第一山”,目的是通过建设第一山带动全省旅游产业大发展。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千万不能撒胡椒面,全面铺开,四处分散。要进一步突出峨眉山的特色。特色就是生命力,特色就是竞争力。千座名山一座顶,打造“第一山”关键在金顶。电视台和气象站建在金顶有碍景观,进一步把金顶建设好,你们要抓紧做好重建金顶的规划。

  省长张中伟对第一山建设也十分关注,多次亲临峨眉山现场办公,指示省政府有关部门全力支持第一山建设。

  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分管领导也亲临峨眉山指导中国第一山建设,贡献智慧,全力推进。省委宣传部、省发改委、省交通厅、省建设厅、省林业厅、省文化厅、省旅游局、省宗教局、省气象局、省环保局、省广电局等部委厅局领导纷纷亲临现场调研,助推中国第一山建设。

  中国第一山,省领导高屋建瓴。乐山市委书记于伟在乐山市党代会上明确要求:举全市之力建设“中国第一山”,要让第一山一切都是精品,处处体现第一,让世人公认。新任乐山市市长姜晓亭一到任,就深入景区调研,指导第一山建设。于伟、姜晓亭经常率领乐山市级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到景区现场办公,解决难题。分管全市旅游工作的乐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罗佳明坚持每周深入景区,现场解决问题,督查第一山建设进程。乐山市市委常委、峨眉山市委书记李留根、乐山市副市长黄若建等领导也带头“下深水”,抓落实。

  会当凌绝顶,一揽众山小。

  省委书记的重托,令峨眉山管委会一班决策者豁然开朗。

  1993年至2002年10年间,峨眉山实现了发展史上的三大跨越,可谓成绩斐然。全国卫生山、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等14个国家级奖牌落户景区。被联合国专家赞为“世界遗产中保护得最好的地方之一”。被国家建设部、文物局、中国联合国教科文全委评为“中国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先进单位”。2005年被《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评选为“中国顾客十大满意风景名胜区”,法国国际交流中心也将峨眉山评为“国际游客最喜爱的中国旅游景区。”

  然而,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所有的荣誉都属于过去,属于昨天。“中国第一山”新座标,对峨眉山人思想观念产生巨大冲击波,过去的经营理念,管理理念,遇到了全面挑战,全面刷新。“中国第一山”不是要第二,而是要第一。“第一”意味着100分-1分=0分的方式,第一意味着付出同等的代价,同等的精力,同等的时间,但第一比第二却赢得了主动,赢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做任何工作,态度和决心至关重要,只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以饱满的激情推动工作,以强有力的执行抓好落实,我们的事业就能不断开创新的局面”。张学忠书记这段话,激励着曾经为峨眉山拿下一个又一个国家级、世界级金牌的峨眉山人,摩拳擦掌,秣马厉兵,再上征程。

  第一山,以超常规速度建设

  2003年8月25日,省委省政府在峨眉山金顶隆重举行仪式,省委书记张学忠,省委副书记、省长张中伟,省政协主席秦玉琴,省委副书记陶武先、蒋巨峰,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欧泽高,省委常委王荣轩,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少雄,省委常委、秘书长郭永祥,副省长王怀臣等省领导出席。

  “中国第一山”建设按照国务院批准的《峨眉山风景区总体规划》、《峨眉山金顶景区建设详细规划》正式启动。

  按此规划,2006年的峨眉山,山分三区,景为三段,文化蕴底,生态唱戏;既可休闲、度假,又有康疗、会议。让人徜徉于山,陶醉于绿野,清风饮露,飘飘欲仙!

  千座名山一座顶。“3802”工程,“中国第一山建设核心工程”。遵照张学忠书记、张中伟省长的指示精神,金顶“3802”工程以恢复改造金顶寺庙和十方普贤系列工程为重点,新建“四大景观”观景台,按“拆多建少”原则通过拆除703电视台,搬迁金顶气象站等建筑,加大对遗产地的保护力度,使金顶更具历史性、真实性和完整性,全面提升金顶景观和文化地位,使之成为世界最壮丽的自观景台和最著名的佛教朝拜中心。

  “3802”工程的实施并不顺利,施工工地海拔3000余米,温差大,施工强度大,每推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时间紧,任务重。峨眉山人迎难而上!敢为天下先!

  乐山市委常委、峨眉山市委书记李留根出任“3802”工程领导小组组长,峨眉山管委会党委书记马元祝、峨眉山市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秦福荣出任副组长,他们调集精兵强将,云集峨眉山金顶,以超常规的速度抓紧建设。

  2004年秋去冬来之时,海拔3000余米的金顶景区银装素裹,气温很快下降到零下20度左右。而此时,“3802”工程施工也到了最关键的时刻。

  零下20度,混凝土无法搅拌,混凝土养护保养达不到要求,已完全不具备施工条件。如待冬去春来,要等上几个月。

  时不我待。面对拦路虎,峨眉山人没有退缩。马元祝、秦福荣、王华先等管委会领导赶上金顶,会同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西南交大、省建科院请来的10多名专家们在金顶施工现场会诊,经过多次实践论证,终于拿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实施大篷冬季施工方案。

  他们购回军用帆布,在大雄宝殿、金顶1680平方米的建筑工地上搭起了高30米的军用帐篷,帐篷内再用冈炭点起20个大火炉,使施工工地的温度从零下20度上升到摄氏10度,既解决了混凝土搅拌问题,同时又保证了混凝土养护。帐篷外,白雪皑皑,冰天雪地;帐篷内,炉火熊熊,机声轰鸣。

  工程技术人员按一定比例将早强剂渗入混凝土中,既方便了施工,又缩短混凝土养护时间,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节约工期。

  2005年春节,万家团圆的日子。500多名建设者主动放弃了春节与家人的团聚,日夜奋战在建筑工地上。

  正月初三的上午,大雪飘飘洒洒。省长张中伟不顾天寒地冻,道路危险,来到了金顶建设工地,慰问建设者们。名山之顶,省长与建设者们手握着手,心连着心。

  超常规的建设速度赢得了丰厚的回报。

  金殿、大雄宝殿、露台主体工程于今年4月12日完工并通过验收;金殿金瓦安装已完成工程量的80%;大雄宝殿预埋件安装已完成工程量的90%,“3802”工程将于今年11月底全面竣工。

  “天著露衣迎日出,峰腾云海作舟浮”。已故中国佛协会长赵朴初描绘的这幅峨眉云海日出盛景,将以更瑰丽的色彩出现在游人面前。

  与此同时,中山区、低山区建设工程也以超常规的建设速度快马加鞭,红珠山宾馆完成五星级改造,8号贵宾楼内,白色大理石地面,黄铜色襄门框,厚重门把,雅致的摆设处处体现现代风格;投资近亿元的红珠温泉宾馆,树影婆娑,氡气飘逸,泉水叮咚;2.5公里馆内游山道曲径通幽;宾馆房间的每一扇窗户都成为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峨眉十景之一的双桥清音,锦上添花;清音平湖的建成,使干涸的河床变成了雾霭迷蒙,烟波浩淼……

  30多项在建项目紧锣密鼓,总投资额达10.78亿元。

  开弓没有回头箭。秦福荣说,随着第一山建设的步步推进,生态保护全国第一,佛教文化保护管理开发全国第一等雏形逐渐彰显,“中国第一山”胜利在望了!

  第一山,刚柔相济人为先

  如火如荼的第一山建设背后,峨眉山人严防死守着另一条“底线”———第一流的旅游风景区管理。

  管理者,一头连着游客,一头连着服务游客的经营者。只有管好了经营者,才有游客的回头率,才有峨眉山的文明服务之风。而对经营者的管理既有刚性的一面,又有柔性的调和;需要智慧,需要韧力,更需要感情。这些道理、这些经验,花了差不多10年才换回。但换得值,换回了峨眉山的金字招牌,换回了可谓“固若金汤”的管理基础,换回了每年16亿元的旅游收入。

  你如果驻足万年寺停车场,观察车场侧一排售货摊点,你会发现,一色的运售货车,一色的衬衣,一色的佩证,一条白瓷砖铺就的“警戒线”后,男女老少的摊点,以当地方言吐出“椒盐味”特浓的英语、普通话在招徕中外游客。但不论如何,他们绝不跨出那条“警戒线”去拉客、扰客。

  相隔几十米远,一溜凉亭下,足力不够的游客们,正排队等候独具风味的“滑竿”。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滑竿经营人员一览表”,每位抬滑竿者的照片都在表上,且有等级:“优质服务标兵”,“文明经营户”等等。一位姑娘忙不迭的逐一按号呼客上座。抬滑竿人不论游客胖瘦,抬起就走。无人抢客,无人挑客,无人拒载,无人收小费,秩序井然。

  一家叫“神木山庄”的饭店里,业主王大中拿出价目表,上面写得清清楚楚,且是中英文对照:

  品名红油鸡块;计量单位:份;单价:30元;数量:250克。

  若有短斤少两,价货不符,游客可以拒付,也可以向管理部门投诉。“我们用自己的诚信,赢得了我们的发展。”王大中说。

  不知有多少游客,对峨眉山的文明服务发出由衷的赞叹;管理界人士,更对这种一以其上的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由衷地折服。要知道,这些摊主,饭店业主,抬滑竿的,还有“大嫂导游”们,都是当地农民。退回去20多年,他们中的个别人,曾经在大雪封山之际,把一袋方便面抬高到20元,一张凳子50元。峨眉山景区工商分局伍元华回顾:1992年,游客投诉峨眉山旅游服务问题的信件多达1031件。

  现在的一切变化,是因为峨眉山管理者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如何教育、引导农民,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有思路,有办法,有措施。剥茧抽丝,细细剖析:“绞尽脑汁,找到一个既要严格管理,为游客服好务,又要充分照顾农民利益的最佳结合点。”峨眉山管委会主任秦福荣如是说。

  摊区为什么守得住“警戒线”?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这样一个“利”字当头的摊位。管理者的诀窍,就是以情动人,以规矩人,以法治人。以情动人,是讲对农民要有感情,时时处处把他们的生存与发展放在心上,充分考虑他们的利益。以规矩人,管理的规章制度必须严格执行,制度当前人人平等。然而,要提高制度的执行率,制度的制定就必须切实可行。要发动群众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定规矩。说服他们,有规矩才能服好务,服好务才有更多游客,才有大家更大的利益。比如摊点、口岸有肥瘦,那轮流坐庄行不行?连开三天会,道理讲透,几种意见无记名投票表决,结果十天一轮的意见占上风,规矩就成了。“统一亮证经营,统一着装佩证,统一商品摆放,统一明码标价,统一服务用语”的“五统一”和有检查无检查一个样,有无会议参观一个样,有领导无领导一个样,淡季旺季一个样的“四个一样”。大家的规矩大家遵守,才有了如今这种有序景象。又如抬滑竿者,你争我夺,谈何文明服务?大家反复讨论,自定行规:抬滑竿者分单双号经营,排号抬人;对顾客不能挑肥拣瘦,如有拒载者,或中途索要加价费者,停止当月上班资格。

  管理刚性毫不动摇的同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也要掺杂点柔性管理。万年寺停车场,晚上差不多要住进一千多客人,摊点如何为游客服务?每个摊点出一台摊车,摆4个小凳子,必须整齐划一,不能乱摆。结果是一箭双雕:既丰富了游客夜生活,品茶、喝酒、聊天中还宣传了峨眉山。

  综观峨眉山的管理路子,峨眉山人概括为:以综合管理为龙头,专业管理为骨干,群众管理为基础。景区根据各项法规,制定了规划、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卫生、工商管理等规章制度80多个。最具特色的,当属对全山农民旅饭店星级化管理,景区摊点管理规定,滑竿抬运管理办法等。

  在峨眉山,管理是第一要务,管理是核心竞争力,离开了管理什么也谈不上。峨眉山管委会主任秦福荣说,“管理是景区的魂,服务是景区的神,管理服务的最高境界就是精益求精”。峨眉山的管理面临一个新的突破,要从危机管理转向问题管理,从零碎管理走向系统化管理,从经验化管理转向问题管理,从一般化管理转向人性化管理。

  登高望远,未雨绸缪。吃管理饭达到全国景区一流水平的峨眉山人,提出的新目标是:牢牢树立“以人为本,游客至上”的管理服务理念;必须坚持“全国第一”的硬标准。同时,注重抓好细节服务。细节体现文野之分,高下之分。细节服务能给顾客无微不至的关怀,能够赢得顾客的心。

  “中国第一山”,不仅是指峨眉山的海拔高度,更高的是峨眉山人的管理水平,那才是高!但峨眉山人谦虚地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第一山,构建和谐“中国版”

  建设“中国第一山”,峨眉山管委会还有一个天大的难题:方圆154平方公里的景区内居住着一个乡、16个村的1.6万名农民———世世代代的原住民。如何让他们在景区中生活过得更好?

  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生态环境保护,原住民的合法权益等等现代社会的基本要求、基本理念,使我们的决策者与普通公民,越来越近地走向更多共识。

  作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地,峨眉山承载着太多的示范效应:景区原住民与景区的和谐共处,是需要我们的决策者科学决策的。峨眉山有责任、有义务探索一条新路,为科学发展积累一点经验;为世界遗产保护作出一个“中国样本”,在世界文明的宝库中,表现出中国人新的作为:为古老祖国的悠久历史,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峨眉山人清楚地记得,省委书记张学忠在全省第二届旅发大会上的谆谆告诫:

  发展旅游业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根本理念。旅游开发必须尊重当地群众的利益,通过发展旅游业促进当地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切实维护好、发展好当地群众的根本利益。如果把发展旅游与当地群众的利益脱离开来,对立起来,不顾甚至损害群众利益,最终也会影响旅游经济的发展。

  马元祝回顾峨眉山近十年的快速发展,对张书记这翻话体会很深。1993年,峨眉山也遇到了部分拆迁,但管委会充分考虑了农民的利益,让利于农民。管委会首先取消了自己在全山的所有经营网点,清理了与自己员工“有关系”的照相经营户31个,其它一些职权部门的经营网点也一并清理,然后安排退耕还林的农民去经营,尽最大限度照顾农民的生存与利益。

  在峨眉山,对景区退耕还林1.6万农民的安置,解决好他们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已有一套相对成熟的办法。懂经营管理,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开办旅饭店;经济条件稍次点的,在摊区当个摊主;劳力强力,去抬滑竿;脑瓜灵活的,去照相;无经营能力,体力较差的,去当清洁工。对远核心景区、经济还欠发达的山民,管委会推出了“兴边富民”工程,制定出3年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人均年收入指标。香蜡厂、雪魔芋加工厂、天麻生产基地、茶叶生产加工基地、灵猴工艺品生产基地等一批富民工程已经让部分村民富裕起来。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管委会500多名共产党员与202户贫困村民结成“帮扶对子”,捐款10多万元,手拉手共奔小康之路。

  这一套办法,无形之中对遗产地原住民与景区和谐相处,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如今峨眉山247家农民旅饭店,经营从业人员1160多名,1030多人从事摊点服务,300人清洁工,1033人的抬滑竿经营者,126人的景区讲解员,400人的照相师等等,都是峨眉山本地农民。

  为了引导农民树立遗产保护观,自觉参与遗产保护,管委会推出一套特色管理,针对农民旅饭店、摊点、滑竿经营制定出一套土洋结合、操作性强、规范性很强的管理规定。有的放矢,执行方便,让农民在规范管理中尝到了制度的甜头,自觉性大大增强。

  56岁的李朝富,峨眉山零公里停车场一家叫“景色楼”的旅饭店店主,主动为记者留下手机号的聪明农民,对景区的和谐氛围有他独特的感受。1994年,他的“鸡毛店”门前要建停车场,涉及到几十户人的拆迁,农民有抵触情绪。他当时是生产队长。在了解清楚建停车场的真实情况以后,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个大商机。何况,他对当时乱停乱放乱拉客、清洁卫生一团糟的情况也十分反感。于是,他主动站出来给大家做工作,讲发展,讲前景。同时,他积极配合管委会召集群众开会,商量用“集资还铺面”的办法,让大家吃了“定心丸”,使拆迁顺利推开。现在,他的“景色楼”从“鸡毛店”变成了4层楼的旅饭店,生意越来越大。他说,我家世世代代居住在峨眉山的后山,过去靠山吃山,种点黄连,背点竹麻下山换大米,五天才打个来回,日子过得比黄连苦。现在“生活上档次了!”

  39岁的先淑莲,说起现在的生活,也是笑嘻了!她是黄湾乡报国村农民。峨眉山实行退耕还林后,她父亲由景区安排到山上当了清洁员,光扫地一年也要挣3千多元。扫到50岁退休,还能领到政府给的粮食补助。“粮是吃不完的”。她说:一个弟弟,在景区旅游公司当司机,一年收入两万元,一个妹妹当导游,一个月两千多元是稳稳当当。先淑莲自己的“悦宾酒店”仅去年就投入20多万搞装修,底楼由餐馆变成了小超市,楼上客房装了空调、卫生间,客人一来就不走了!

  什么是和谐社会?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是最具说服力的硬件!

  相传,公元4世纪,从中印度来华入蜀的僧人宝掌,赞誉峨眉山为“高出五岳,秀甲九州,震旦第一山也。”宋代大书法家米芾在万年寺留书“第一山”书法作品,碑还立于万年寺内。

  “震旦第一山”,是“中国第一山”的文化传承点,佐证着峨眉山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而今,峨眉山人攒足劲进行的“中国第一山”建设,则是在21世纪的新起点上,书写出更金碧辉煌的一笔。

  雄哉,中国第一山!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