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遗址变成游园 成都明城墙遗址保护方案初定

admin 2005-08-24 来源:景观中国网
  “我发现了明城墙东南角残址,这是古成都最后一处地标!”6月29日,著名诗人流沙河老先生的一个独家报料催生了本报一组长达近2个月的追踪报道。保护成都市区即将消失的明城墙
  “我发现了明城墙东南角残址,这是古成都最后一处地标!”6月29日,著名诗人流沙河老先生的一个独家报料催生了本报一组长达近2个月的追踪报道。保护成都市区即将消失的明城墙残址!本报率先提出的这一口号获得社会各界的一致肯定,并由市政协委员专门以此形成提案。

  昨日,成都市文化局文物保护处负责人证实,关于成都市区内残存的明城墙遗址的保护工作已开展并取得重大进展,目前保护方案已初步确定,青莲上街和同仁路两处明城墙遗址被纳入保护计划,计划中含有本报采访历史专家得出的“将遗址建成街心小游园”的提议。

  闪回:“我找到了500年前的成都东门”

  6月28日,顶着烈日在市区苦寻月余的流沙河老先生亲自将记者带到了青莲上街,一段明城墙东南角残址映入眼帘,四周杂草丛生,满目疮痍。“这段城墙是明城墙的转角处,有了它才能知晓古成都的范围和具体位置,目前成都就只剩下这一个了。”老先生呼吁,一定要保护好这处明城墙残址。翌日,本报刊发了以“我找到了500年前的成都东门”为题的独家报道,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7月1日,省社科院研究员谭继和相约市政协委员王锦生,专程前往青莲上街的城墙遗址进行勘察鉴定。7月11日,在“同心同德共建和谐社会·成都论坛”现场,18名市政协委员在王锦生委员起草的《合理地保护利用我市的古城墙》提案上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并转交成都市相关部门。在这场高峰论坛上,与会专家对本报掀起的这场保护明城墙的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王春光认为,此举正好照应了“同心同德共建和谐社会”的主题,能使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完美结合。

  进展:遗址将被建成街心小游园

  报道刊发后,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成都市文化局迅速组织专家研究保护方案。记者昨日获悉,市文化局在完成了前期勘测工作后,于7月9日邀请专家等就青莲上街明城墙东南角残址保护方案进行评审,同时进入保护计划的还有同仁路的一处明城墙遗址。与会专家在原先的二套方案基础上形成了第三套方案,并提出了调整意见。1.在具体方案中体现红砂石墙柱和墙洞,以利后人对成都古城墙的研究。2.红砂石墙柱以南保持现有古城墙的基础部分,其安全问题用绿篱予以解决,以北不作局部墙垛恢复,避免对成都古城墙的误导。3.制作古城墙保护标识系统,通过青莲上街古城墙遗址点了解到成都整个古城墙的分布和文化特征。

  市文物局文物保护处王正明科长说:“我们将为保护成都古文化遗址作积极的探索,把古城墙的保护作为一个遗址来设计,增加绿地设计,加大保护力度。”

  据悉,经专家评审、初步确定的方案正交由专业的古建筑设计公司设计平面和立面图,全新的、被保护的明城墙遗址未来模样预计将于下月初正式出台。明城墙残址的保护正在逐步成为现实,古成都的历史记忆正在延续。
 
  ■快评

  更尽力 更美

  近几年,成都的变化有目共睹。先是两条生命河———府南河和沙河的治理,随后的水环境、路环境的整治,今天的绿化以及古城墙的保护……这些都是变化,这些向好的方向的变化多了,质量平庸的城市自然可以改观。

  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成都不能是徒有虚名。几十年来,城市人几乎都经历了记忆丧失的惶惑,突然之间,古老的中国城市被一个盲目的,但已是永远的世界所置换。由于生长根基无迹可寻,城市人的前半生恍若隔世。已经没有什么可拆的了,那么还有什么可保护的吗?有,明城墙遗址便是。今天虽然只是留下了一点点,但正是这一点点历史碎片或许留给后代的却是有关一个朝代的印象。

  源自于对城市绿化可以理解的失望,有外地人说成都的小游园多。殊不知这正是成都人的智慧,土地只有那么多,见缝插针式绿化。现在这针已经插到屋顶上去了。年底将有110万平方米的屋顶染绿。从整个城市比例上来看,这或许是很少的,只能相当于盆景。但盆景多了也成林啊。

  更尽力便会更美,我们更尽力地在现代都市中重建富于人性的生活环境,满足我们在熙来攘往中感受美的天性。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