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水涨屋高 与水共生的荷兰民宅

admin 2005-11-22 来源:景观中国网
  自“卡特里娜”、“伊万”、“伊莎贝尔”飓风横扫墨西哥、美国以来,欧美国家对防洪的关注程度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许多世纪以来,荷兰人一直在与恶劣的生存环境作斗争,因

  自“卡特里娜”、“伊万”、“伊莎贝尔”飓风横扫墨西哥、美国以来,欧美国家对防洪的关注程度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许多世纪以来,荷兰人一直在与恶劣的生存环境作斗争,因此有了“上帝创造地球,荷兰人创造荷兰”的古谚。近年来,荷兰的前卫建筑师又将“创造”方向转移到民用住宅上,将水涨屋高、住宅与水共生的梦想化为现实。

  “浮动”建筑

  在荷兰语中,“荷兰”一词的意思是“低地”。生活在“低地”上的荷兰人有太多隐患需要防备,如,四分之一的国土位于海平面下,且多数由湖泊、海湾、河流再生而成;再如,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不断上升,相应的堤防系统却还是老祖宗留下的那一套……

  荷兰人日日生活在危险边缘,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可,在去年夏天的“鹿特丹双年展”中,有一批乐观的荷兰建筑设计师提出大胆设想:与大海“握手言和”。建造如浮萍般飘曳在水面上的足球场,能像海绵一样吸纳洪水的岸堤,等等。“二战以来,荷兰一直依靠技术抵御河水、海水的入侵,但,包括我在内的许多设计师都认为,对抗不是明智的选择。这不,‘卡特里娜’已经向我们证明了这一点。”时隔一年,双年展主席、著名景观建筑师阿德里·高泽如是说。

  “浮动的建筑”应运而生。尽管,早在1953年,“花都”阿斯米尔遭到洪水袭击、损失惨重后,当地就出现了若干“浮动”的民宅,可在五十余年后的今天,它仍是建筑界的另类,概念模糊、数量有限。当然,这并不妨碍设计师和建筑商满腔赤诚的要一肩挑起与大海“握手言和”的“使命”。

  “杜拉·法米亚”集团——荷兰最大的建筑商之一,就是“浮动的建筑”的支持者,日前,它与总部设在阿姆斯特丹的“因素建筑设计公司”联手建造的“水上社区”已经完工:在马斯河岸边,占地七百平方英尺的水面上,“漂浮”着四十八幢“两栖住宅”,外观亮丽,内在结构与众不同。“水上社区和船房是两个不同概念,”项目负责人杰·肯根会向每位参观者耐心解释:“前者看起来虽然像是建造在陆地上的普通房子,可实际上,它们中任何一幢的底层地板都会高出水平面十英尺。”

  在多特列南部,荷兰另一家知名建筑公司“七巧板”正为新开发的八十五幢“漂浮”民宅大事宣传。负责人表示,荷兰是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他们必须“谨慎”利用每一寸土地。与此同时,荷兰房屋和空间规划环境局宣布,他们正对国内十五个易受洪水威胁的地区进行考察,未来会在那里建造两栖住宅,而在“水上住宅”的概念诞生前,这些地区是不允许建造任何形式的民宅。

  “漂浮”人家

  四十五岁的安娜·范登摩勒全家就住在“水上社区”里,他们的“家园”以混凝桩作为支撑,牢牢扎“根”在海绵状土壤中,地基里还填放了泡沫材料。涨潮或落潮时,整幢建筑会沿一南一北两根“停泊杆”自如升降,屋内铺设的PVC管道也会随之或伸或缩。“我们不仅住在水上,还与水共生呢。”范登摩勒笑着说:“只有潮水袭来的时候,我们才会有点担心。”

  西夫·西内尔和妻子是另一户“浮”在水上的人家。“我花了六个多月才安定下来,”西内尔介绍说,“我知道,这回我们选对了地方,得到了绝对的安全。”如今,他再不用担心洪水会将自己的家园变成水乡泽国。“我们的起居室高出水面八英尺,整幢房子还能随水位自由升降。显然,我们再也不用担心了。”

  帮助西内尔一家“浮”起来的建筑设计师、卅四岁的可恩·奥色斯目前正在开发一系列更大规模的“漂浮”社区,如,曾在1953年遭受洪水重创的泽兰省首府,首批项目包括廿幢“漂浮”名宅。“五十年前的灾难夺走了一千八百多条性命,希望我的设计能够阻止类似惨剧的再度发生”奥色斯话锋一转:“当然,多数水上建筑项目还处在第一阶段。与水共生,而不是相互敌对,这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个新鲜的念头。”

  “漂浮”未来 

  “杜拉·法米亚”的业务发展总监克里斯·西文博根透露,集团五年前就将发展"水上建筑"作为战略目标之一,如今最大的项目,就是在阿姆斯特丹附近的史基浦机场附近建造一处可容纳一万二千人居住的"浮动城市"。项目造价估计超过一亿两千万美元,政府负担其中的45%。

  “设计的目标,是建造一座能够与水共生的水上城市,而不仅仅是依靠河堤来抵御洪水的传统工事。为了建造这座’城市’,集团采用了独特的浮动结构和一个大规模的降水储藏系统。”西文博根同时也承认,无论是从美学设计,还是从商业运用的角度出发,“浮动城市”都存在许多不可测因素。他同意荷兰建筑界的元老---七十三岁的哈曼·赫兹博格几年前提出的观点:没人能说出水上建筑最完美的面目,就如同没人能说出它最理想的工作原理一般。 

  “可以说,迄今我们还没亲眼看过水上建筑对抗洪水方面的优异表现。"荷兰建筑学院院长阿隆·贝斯凯更是出言不逊:"水上住宅和普通船房的区别又在哪里?我相信,也没人可以说得明白。在我见过的大多数(水上建筑)设计,都是孤立的,与海边只有一条狭窄的道路作为连接,这样的设计难道是成功的?”

  阿特·扎耶是另一位"不甚乐观者",尽管,他曾为阿姆斯特丹郊外的艾瑟尔堡地区增添过六幢贴近湖边的"漂浮"民宅。这些"两栖"住宅位于自然保护区内,在设计上力求环保。"由于经济衰退,施工期间我们已经陷入困境。房子落成后,也没能像设想的那样投入民用,倒成了外国游客的观景阳台。"谈到"漂浮"民宅的未来,他更加消极:"荷兰目前有六百至七百万民宅,与之相反,水上住宅是太小太小的一部分了。" 

    由“水上工作室”建造的“漂浮”会客厅,位于阿姆斯特丹附近。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