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工业遗产:一座亟待整理保护和开发的“富矿”

admin 2006-04-18 来源:景观中国网
  为了唤起全社会保护工业遗产的热情,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将今年“4·18国际古迹遗址日”宣传主题定为重视工业遗产;当日,文物大省河南免费或优惠开放百余家文物景点。当数以

  为了唤起全社会保护工业遗产的热情,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将今年“4·18国际古迹遗址日”宣传主题定为重视工业遗产;当日,文物大省河南免费或优惠开放百余家文物景点。当数以万计的老百姓走进古代遗址、博物馆时,他们会听到过去鲜有耳闻“工业遗产”的概念,他们会发现:工业遗产,一座亟待整理、保护和开发的“富矿”。 

  文物大省的遗憾 

  工业遗产是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和技术、审美启智和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包括建筑物、工厂车间、磨坊、矿山和机械,以及相关的加工冶炼场地、仓库、店铺、能源生产和传输及使用场所、交通设施、工业生产相关的社会活动场,以及工艺流程、数据记录、企业档案等。 

  记者在河南省文物局公布的免费或优惠开放的遗址名单上,很难寻觅到近现代工业遗产。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副局长孙英民遗憾地告诉记者,真正意义上的工业遗产目前还没有纳入河南文物保护的视野,以至于文物大省河南到现在还没有一处工业遗产纳入国家或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说起工业遗产的保护,河南津津乐道的还是一批古代手工业作坊遗址,如冶铜、冶铁、瓷窑和采矿遗址等,像古荥镇汉代冶铁遗址、黄冶唐三彩窑址、清凉寺汝官窑遗址、钧台钧窑(钧官窑)遗址、酒店冶铁遗址等5处手工业遗址已经被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张畈冶铁遗址等24处遗址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些工业遗产反映了当时中原地区甚至全国的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如河南地区的冶铜历史可以上溯到龙山文化时期,冶铁业发端于春秋,到战国就已经形成较大的规模,特别是在巩义市铁生沟遗址中发现了我国最早的含煤、粘土、石英砂粒的黑色耐火材料,是炼炉材料的一次革命。河南省巩义市黄冶窑址,是我国发现最早、面积最大、质量最好的唐三彩制作窑址,远销世界各地,而北宋时期的瓷器制造业,河南更是在全国处于领先的地位。 

  但这些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工业遗产。与其他文化古迹遗址相比,河南对近现代工业和建国以后的工业遗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许多工业城市的产业为国民经济做出过巨大贡献,但是如何对待这些遗产,一直未纳入重视的视野。目前河南还没有摸清工业遗产的底数,甚至工业遗产的概念、该将哪些东西列入工业遗产的范畴都还没有搞得十分清楚。 

  由于保护不力,河南拥有的一大批有价值的近现代工业遗存正面临着消亡的危险。曾经先后被段祺瑞、吴佩孚、张学良、冯玉祥、蒋介石等人控制的巩义市孝义兵工厂,记录了那段军阀混战、战火纷飞的历史,但现在保存下来的只有10多间大铁房、1座水塔和2座烟囱,其他的建筑已经消失了。 

  由英国人开办的焦作英福公司,1902年5月在河南焦作建成“泽煤盛矿厂”,其资本额仅次于开滦煤矿,矿厂的投建使焦作成为河南最早供自来水的城市、最早使用电灯的城市、最早使用电影放映机的城市。虽然目前焦作市还保存有英福公司部分“泽煤盛矿厂”的井架、英福公司医院旧址和总办事处旧址,但已是残破不堪。 

  工业遗产:社会文明的历史见证 

  在郑州西区,有一片人人皆知的“纺织城”。从上世纪50年代起,这个拥有苏式建筑风格的“纺织城”,见证和推动了郑州的经济发展。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移,昔日一片繁荣景象的“纺织城”日渐式微,只有那依然矗立的老式建筑默默诉说着往昔的辉煌。 

  像郑州“纺织城”一样逐渐衰落或被人遗忘的还有开封解放初期的民族工业、焦作矿业、郑州老铁路等,随着社会的开放和产业进步,原有工业建筑物和厂房建筑,在人们眼中纷纷失去了作用和意义。 

  孙英民副局长说,长期以来,人们对工业的文化内涵没有认识,文物保护的理念相对落后。事实上,每项工业遗产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最高发展水平,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步,近代工业遗产更是如同一种超越时代的文化载体和现代设计思想的容器,凝结着社会经济、产业和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历史信息。有些工业遗产,甚至代表了一个城市最基本的东西,见证着城市发展的历史。今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把宣传主题定为聚焦工业遗产,大大拓宽了我们对遗产领域的认识。 

  他认为,工业遗产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遗产形式,其文化内涵、价值及保护方式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每项工业遗产又有其独特的存在环境、表现形式,如何发掘其内涵,如何对本地区、本遗产进行保护、开发、利用,充分发挥其价值,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孙英民说,随着当前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格局日新月异,如何对待这些工业遗产,如何在巨大的城市空间发展需求和土地供给日益短缺的压力之下,合理地安排工业遗产的存废,既妥善地保护遗产又有利于城市更新,正确解决新区域的开发与旧工业建筑利用之间的矛盾等问题,应当尤其重视并加以重点研究。 

  一些文物专家也指出,昔日曾经兴旺的加工制造、水陆运输和仓储等多种产业形态,虽然当年的历史辉煌和空间不再,但它们是城市产生、发展和形态演变的主要见证者,作为全社会的宝贵工业文明遗产,不应当被新的建设和发展所淹没。 

  “亡羊补牢”未为迟 

  “4·18国际古迹遗址日”前夕,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洛阳市考察工作时,专程走访了中国第一拖拉机股份有限公司和洛阳铜加工集团责任有限公司。 

  洛阳是我国解放初期的重工业基地,“一五”期间苏联援建我国的156个工业项目中,洛阳就有7个。洛阳拖拉机、洛阳铜加工、洛阳轴承、洛阳矿山机械等老牌名厂,至今仍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生产出我国第一台“东方红”拖拉机的中国第一拖拉机股份有限公司,看到苏式的大门、厂房依然如故,特别是当年苏联援建的总装车间至今仍在使用,单霁翔特别高兴。他说,洛阳保存着丰富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工业遗产,应当在我国20世纪工业遗产保护方面成为典范。 

  “4·18国际古迹遗址日”提高了公众对世界遗产多样性、不可再生性的认识,河南省文物局表示,保留工业遗产的物质形态,有利于为后世留下过去曾经有过的承托经济发展、社会成就和工程科技历程的形象记录,他们将进一步提高对工业遗产的认识,加强对工业遗产的科学研究,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工业遗产。 

  一是尽快开展在河南省范围内的工业遗产普查,摸清河南工业遗产的家底。利用今年“4·18国际古迹遗址日”活动主题,组织各省辖市关注本辖区的工业遗产,特别是在已经铺开的第五次河南省文物普查工作中,对工业遗产加以重点关注。 

  二是尽快将已经成熟的近现代工业遗产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争取使一批有价值的近现代工业遗产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是合理利用工业遗产,使其发挥更大价值。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对于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业遗产,将支持遗产地在不破坏遗产本体和遗产环境的基础上,参考德国鲁尔工业区、上海老工业区等地改造的成功经验,对遗产加强规划,合理利用,使其发挥最大的价值。前不久,郑州市政府决定建设新的纺织工业基地,对于“纺织城”老基地,有专家提出了建设“全新的绿色产业生活区”和“建设工业文化公园”两套改革方案,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

  相关论坛: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