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安树青:我国湿地保护与恢复迫在眉睫

admin 2006-07-11 来源:景观中国网
  “湿地是人类文明起源和延续的重要支持系统与环境基础,湿地的退化、保护与恢复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尤其是在工业革命之后,湿地的保护与恢复成为我们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湿地是人类文明起源和延续的重要支持系统与环境基础,湿地的退化、保护与恢复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尤其是在工业革命之后,湿地的保护与恢复成为我们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这是记者在即将面世的《科学前沿与未来》中一篇题为《湿地退化与恢复的科学前沿》的论文中读到的。近日,《科学时报》记者采访了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南京大学湿地生态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安树青。 

  安树青指出,湿地在所有生态系统中具有最强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服务功能。尽管湿地只占全球表面的4%~6%,但它提供了全球50%以上的生态服务——包括水资源保护、吸纳与净化污染物、提供天然产品和为珍稀濒危生物提供栖息生境等等。被喻为“自然之肾”的湿地,也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自然生态系统之一。 

  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安树青呼吁:在我国恢复与重建湿地迫在眉睫,其技术也已经成熟可行。 

  湿地及其服务功能的丧失 

  湿地占我国国土面积的8.0%,其中自然湿地3.8%、人工湿地 4.2%。中国作为一个水生文明(AQUATIC CIVILIZATION)国家,水生动植物在居民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此外,世界上60%的鹤类、26%的雁鸭类和亚洲受威胁鸟类的54%生活在我国的自然湿地。我国淡水资源的82.1%存储在湿地,而仅17.9%存储在85000个人工水库。自然湿地提供了我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54.9%,远远超过了其面积和生物区系所占的比例。 

  在最近50年内,中国至少丧失了23.0%的淡水沼泽、16.1%的湖泊、5.3%的河流和51.2%的海岸湿地。除了直接经济损失外,由于湿地丧失,我国每年要损失1570亿美元的生态服务价值,包括水资源的供应与调节、营养循环与废物处理、生物控制与保护、娱乐与文化等17种主要功能类型。尤其是淡水资源的存储与调节能力、污染物净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碳存储能力的损失影响更大。 

  威胁因子依然存在 

  国家林业局的调查表明,我国323处受监测的重要湿地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39.6%。在这些区域里,有39.5%的湖泊、27.2%的海岸湿地和24.5%的沼泽受到污染威胁,有40.7%的湖泊、26.4%的海岸湿地和19.8%的沼泽受到过度捕捞的威胁,有60.0%的湖泊和28%的沼泽水资源受到过度利用,有43.3%的湖泊受到泥沙过度沉积的威胁。 

  而近来备受关注的生物入侵和全球变暖对湿地的威胁也越来越严重;同时,长江、珠江、黄河和海河三角洲的地下水开采过度,需要大量的湿地水源进行补偿。 

  最好的历史机遇 

  “恢复与重建我国湿地生态系统,应从政策层面、人员层面和技术层面三个层面着手。”安树青认为,恢复和重建我国湿地正面临着最好的历史机遇。 

  从政策层面讲,国务院已发出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国家召开了全国湿地保护管理工作会议,中央批准建立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湿地公约办公室)。国务院17个部门联合颁布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开展了湿地保护的战略研究;国务院批准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及其《实施规划》。“十一五”规划纲要也把加强湿地保护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举措。湿地立法已经列入国家计划,多年来我国湿地保护管理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局面行将结束。 

  从人员层面讲,在国家和社会各界的重视下,湿地学科的建立和相关人才的大力培养,凝聚和培养了一大批综合地学、水利、生物和环境等学科的骨干人才,初步具备了开展我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作的人才基础。目前,全社会的湿地保护意识逐步提高,大多数人认为湿地是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土地。 

  从技术层面讲,在我国恢复与重建湿地的技术已经成熟可行。据介绍,在这方面国外先行一步已取得可供借鉴的经验和事例,目前国内也不乏成功的示范。 

  在美国,佛罗里达大沼泽为数百种生物提供了栖息场所,人们从1984年开始排干沼泽,建筑堤坝和沟渠,发展农业,结果损失大量动物多样性;到1998年,68个物种濒临灭绝。1998年以来,美国政府一直在为恢复这片沼泽地的自然功能而努力,已恢复约50万公顷的湿地。上世纪60年代,日本第一大淡水湖——琵琶湖的湿地环境遭到严重污染和破坏:水质下降,水华时有发生。此后,当地政府加强了对琵琶湖的综合治理和污染防治工作。荷兰、瑞典等国家为了充分利用湿地降解污染、调节气候的功能,也开始恢复与重建湿地。目前,这些措施大都收到了良好效果。 

  近年来,我国也开展了湿地恢复和重建示范。银川市通过退田还湖和栖息地改造等措施,恢复湿地约2000公顷,逐步恢复了鸣翠湖原有湖泊景观。“十五”期间“863”水专项课题的完成,尤其是所采用的河流、湖滨湿地恢复重建及其工具种培育、水生植被快速建群、构造湿地营建等专利技术的形成,为我国湿地的保护、恢复与重建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据介绍,湿地恢复与重建在我国仍然是一个新生事物,通过对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的总结和探索,安树青领导的研究团队提出了一套湿地恢复与重建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可以概括为:尊重湿地生态过程,恢复与重建一个具有自我组织、自我维持以及自我设计的湿地生态系统;充分利用自然能源,如太阳能、水能和水中的营养物质等,尽量减少人为输入与管理强度;考虑生态系统的弹性,使恢复和重建的生态系统能够抵御自然灾害的干扰;注重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而不是形式地恢复与重建——设计时重点提出1~2个湿地恢复功能目标,尤其是在重建已消失的湿地时,重建的湿地必须能完成已消失湿地的全部或大部分功能;在湿地周边建设缓冲带,防止高地和水体对它的过度影响;外来物种或杂草入侵与工具种的死亡是恢复和重建过程中常见的症状,需要加强其后续维护;依据自然地貌,设计湿地生态系统的形状和生物分布格局,而不是简单的矩形、圆形等规则的形状;作为一个生态工程项目,需要遵循生态工程学的原理和设计原则及要求。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