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景观设计:让雨水循环利用

admin 2006-11-23 来源:景观中国网
  “90年前,北大学人们出版《新青年》。那时,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后来,历经‘五四运动’以及不断革命,有了今天的中国。90年过去了,我们现在也面临生死存亡:拥有世界21%的人口
  “90年前,北大学人们出版《新青年》。那时,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后来,历经‘五四运动’以及不断革命,有了今天的中国。90年过去了,我们现在也面临生死存亡:拥有世界21%的人口,但只有7%的水资源和7%的土地资源,中国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缺水,70%的地表水被污染。而景观设计学就是一门解决人地关系危机的科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五四运动’留给我们的遗产。”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教授在讲台上语气激昂——地点是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时间是10月27日,北京大学第四届景观设计学教育大会暨2006中国景观设计师大会召开之际。

  景观中的水越来越少 

      “在飞机上俯瞰中国农村和城市景观,我很奇怪地发现,从农村、郊区到城市,景观中的水越来越少。不可理解的是,人们往往把街道上的雨水排到下水管里而不是让它们自然回到绿地,同时却要用珍贵的水浇灌绿地。”俞孔坚给大家展示了他在北京和上海拍的照片,“我很不理解,也许那些设计师忘了在生态课上学到的知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可持续水资源管理”项目执行主管、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教授盖格的观点既出人意料,又那么切中现实。大屏幕上依次亮出的照片印证着这位经常在中国各地逗留的德国景观设计师的印象。 

  “在农村,传统农业景观会很好地融合到自然景观中。可城市的景观呢?树的周围都要围一圈土,处处都有水泥做的马路牙子,这些都不利于雨水流向草地和大树。”这样的小缺陷,不仅北京的景观设计中有,中国600多个城市都是如此。 

  “现在提倡可持续发展,把经济、社会、环境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因素,认为这三个因素相互影响。而我想说的是,社会、环境、经济并不是我们想象的互相交叠,社会只是其中一个子系统,自然在其中起到较大的作用。不幸的是,我们常常本末倒置,让经济主导一切,也决定着自然发展和人们生活的态度。水和景观规划设计主要集中在环境和社会这两个子系统的交集里面,但如果我们能够从经济方面想出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方案,水资源和景观规划设计可以作为三者的一个交集。水循环管理既是经济问题又是政治问题。水循环管理可能面临着很大的风险,有些景观设计占用了宝贵的水资源,虽然设计得很好,但当地没有水资源可用,或者是你设计的景观很漂亮,但在洪水来的时候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这也给我们提出了全新的课题。”

  相比其他年份,今年夏天北京雨水更多,由于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不透水面积增大,导致相同降水条件下径流系数增大、洪水提前、洪峰增大,大量积水影响交通,排水防洪压力增大,同时也流失了大量宝贵的雨水资源。 

  不要照搬西方经验 

  “在不同地区,洪水期和空水期不一样,森林地区差别不太大,但城市差别很大,这对景观设计提出了要求:虽然城市利用不可能减少到森林那种程度,但要尽可能减少洪水期的径流。景观规划需要通盘考虑水循环,关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交流。如果是自然的地表覆盖,雨水下渗就比较多;相比之下,城市地表的硬质铺装比较多,下渗量非常小,增加了地表径流和洪水强度。通过景观设计,建立滞水湿地,合理利用雨洪,就可以实现对地下水的回灌,减少对邻近场地的影响。” 

  盖格说:“进行城市雨洪管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雨水的源头进行控制。在不同场地中采用的景观设计是不一样的,但互成关联。重要的一点就是弄清场地的抛面结构、降雨强度和时长。在北京这样的干旱地区,露天停车场和一些人行道可以大量采用透水砖。如果对降雨量的预计是错误的,你的设计就可能没法完全发挥作用。北京严重缺水,所以我诚恳地告诉大家,把美国和西欧的雨洪管理经验直接搬到中国来是不理智的,你们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多加考虑。”

  “通常,景观设计师会比较多地考虑水资源量的控制,但可能就此忽略对水质的控制。如果设计师想利用雨水做景观设计,就一定要先净化再使用。我给大家展示的是一个现代合流制污系统的功能,通过一个有等级的联系系统,把城市中比较分散的水质管理和污染处理点联系起来。降雨时,工业区和住宅区会有雨水,经过被污染的土壤,汇集到预处理的装置中,然后排入自然管道或者留做浇灌用水,或送到污水处理厂。另外一种方法,是将土壤本身作为一个滤层来做污水处理,水在土壤中的流速会非常慢,有利于截留重金属。” 

  “我们现在的城市建设,对洪水的防范反而比不上过去的传统经验。中国各部门之间互相不配合,管理者和城市规划设计师之间没有很好地配合,导致水资源管理混乱。据我所知,现在北京的城市规划中有收集雨水的想法,但采取的都是非常传统的办法。” 

  从2000年到2004年,盖格在北京与国家环保总局、水利部合作,做了几个雨洪管理的示范点,对不同气候和地质的地区的雨洪管理很有经验。“在北京这样的半干旱地区怎么进行雨洪管理?尽管北京是在干旱地区,但局部地区又会遭受洪水的危害。从1957年以来,北京的地下水一直呈现降低的趋势,虽然中间有一些回升,但总体是下降的。在普通的居住区怎样实施雨洪管理,我用天秀花园作为案例说明。天秀花园的地下水位并不是很高,雨水收集主要来源于道路雨水的收集。之前,我们用软件模拟雨水量和下渗量。在大量投资之前,作一个未来效果评估非常必要。我们利用中德合作的雨洪利用技术,将雨水和洪水有效地收集,经过高科技的过滤,引入小区内部的人工湖,使天秀花园小区内6000多平方米的人工湖能将观景与功能集于一体。” 

  据《科学时报》之前的采访,其实早有专家表示推广“城区雨水利用项目”的难度很大,关键是没有强有力的政策措施。2003年北京虽出台了《关于加强建设用地雨水资源利用的暂行规定》,规定“建设单位在建设区域内开发利用雨水不计入本单位用水指标,且可自由出售。在规划市区、城镇地区等修建专用雨水储存设施的,可以申请减免防洪费”。但这对违规行为的处罚措施还不够硬、提供的优惠政策还不够,只要上交的排洪费远远低于上“城区雨水利用项目”的费用,开发商就不会执行。有专家建议,应提高排洪费收费标准,对上“城区雨水利用项目”的开发商免收排洪费。 

  “我今天给大家讲的并不是真正全新的东西,为什么?”盖格教授看着讲台下的听众。 

  “如果我们翻开历史,看到祖先们建设的城镇,就可以发现我们所说的雨洪管理并不是今天的创造。比如,在印度的寺庙里有很多水池,除了宗教上标志性的含义,还有蓄积雨水的实际功能。在古代,城市当中曾经有数以千计这样的水池,但现在它们所剩无几。在你开始景观设计研究之前,一定要对先人的经验做深刻的研究。” 

  “北京是一个半干旱地区,蒸发量非常大,水是从天上走的,我们应该从底下补充水,而不是防渗。我们应该从古人的雨洪管理中汲取经验。”俞孔坚补充说,“水是景观设计中一个关键的问题,我们中国存在这么多的水问题——水的污染、水的短缺、水的洪涝,这都是景观设计师可以帮助解决的。”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