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波士顿“大隧道”的公众参与之路

admin 2006-12-24 来源:景观中国网
  公众参与通常包括三个要素:公民获取信息的权利,公民参与政府决策的权利,以及通过独立审查程序保证公平的权利   把“中央大动脉”埋入地下,修建一条“大隧道”——1970年
  公众参与通常包括三个要素:公民获取信息的权利,公民参与政府决策的权利,以及通过独立审查程序保证公平的权利

  把“中央大动脉”埋入地下,修建一条“大隧道”——1970年代,美国波士顿开始酝酿一项重大工程。

  1959年,一条两侧被涂成绿色的高架桥穿城而起,波士顿政府称之为“中央大动脉”,波士顿居民却喻之为“绿色大怪物”:建成后人为地割裂了城市空间;到2000年,它每天堵车长达8至10个小时。

  “因为修建高架桥,大片社区被迫拆迁,这导致了激烈争议。”麻省理工大学城市规划系荣誉退休教授李灿辉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表示,但“争议也促进了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

  李灿辉即是一个坚定的高速公路反对者——他生于广东,7岁移民美国,在波士顿唐人街长大,而“中央大动脉”穿越了从小生活的社区,他的家被迫拆迁。

  “大隧道”则旨在拆除高架桥,在地下建设拓宽的高速公路,将地上区域恢复为绿色公共空间,这无论对交通、城市景观还是环境保护而言,都是有利的。“‘大隧道’即是对以往错误的纠正。”李灿辉说。

  “波士顿大隧道”堪称美国有史以来最庞大的公共建设工程——设计花了10年,修建花了16年,而耗资则高达150亿美元,是最初预算的3倍。其中有1/4被用于“公众参与”项目,共37.5亿,平均每年1.44亿。

  “公众参与是美国近50年来城市规划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李灿辉说。在美国,公众参与通常包括三个要素:公民获取信息的权利,公民参与政府决策的权利,以及通过独立审查程序保证公平的权利。

  在信息公开方面,从1983年到1991年,“大隧道”工程的监理方和建设方共提交了三个版本的“环境影响评估报告”,被放置在图书馆、超市、邮局等公共场所,任何人都可以查看并提出意见。随后是听证会和公众再评议,1990年,长达500页的《环境影响最终评估报告增补本》出炉,收录了公众评议264条,评议的团体来自各个领域和阶层,比如“美国机动车联合会”“波士顿建筑师协会”“麻省之友”“中央干线地区商务委员会”等。另外,波士顿政府还有“大隧道”工程官方网站,人们可以从中获取施工规划、工程进度等信息,也可以表达意见。

  1981年开始设计的查尔斯河上的大桥,作为整个“大隧道”工程的一部分,在公众参与决策方面,可以作为一个例证。许多环境保护者反对修建大桥,希望修建河底隧道,但是这个想法与其他27个方案,都造价太高。当规划截稿期逼近时,工程官员弗雷德·萨尔武奇挑选出了“Z方案”——意为“最后一个方案”。这个方案造价合理,但是需要在大桥与河岸的连接处堆起高达30米的斜坡。由于这可能导致一座“新英格兰史上最丑陋的建筑”出现,还是受到了各方的反对,查尔斯河对岸的剑桥市甚至提起诉讼。“Z方案”最终还是搁浅。

  直接后果是工程延期,损失2300万美元。直到1994年,才找到一个令各方满意的方案。麻省公路管理局主席马修·阿莫瑞乐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表示,如果想要公众参与,就得花时间花钱,而这样的花费是值得的,因为“我们得到的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地标式的桥梁,而不是一个几十年的遗憾”。

  “公众参与是现代城市决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李灿辉说,“要让城市里居住的人感觉到,他们和这个城市是一体的。”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