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船坞厂房和烟囱:世博会里的遗迹背影

admin 2007-03-30 来源:景观中国网
上钢三厂转炉车间 摄影关海彤   有关黄浦江上游的这5.28万平方公里土地的故事始于1867年江南造船厂迁来,随后上钢三厂、南市发电厂和华纶印染厂等陆续在此建厂,集体书写了一


上钢三厂转炉车间 摄影关海彤

  有关黄浦江上游的这5.28万平方公里土地的故事始于1867年江南造船厂迁来,随后上钢三厂、南市发电厂和华纶印染厂等陆续在此建厂,集体书写了一部上海近代民族工业史。100多年过去,这片老工厂和棚户区日益衰败,世博会则加速了这一轮新陈代谢。这届世博会约有25%的场馆将由工业遗产改建而成。

  记者◎贾冬婷 摄影◎关海彤

  江南造船厂:工业史的完整样本

  尽管高雄路2号的门口赫然挂着欢迎的横幅,但这里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一窥究竟的。传达室军人严格查问,厂区里“禁止拍照摄像”的标牌无时无刻不在诉说着这种特殊性——这里是江南造船厂,从诞生之时起,它就承载了一个民族的富国强兵之梦。

  1865年清朝洋务运动早期,两江总督李鸿章买进虹口的美商旗记铁厂,定名为“江南制造总局”,开始自行制造火药和枪支。据史料记载,当年9月在奏报清廷的奏折中,李鸿章曾有如下解释:“正名办物,以绝洋人觊觎。”因虹口地区当时为美国租界,美国人反对在此生产军火,且场地狭窄,1867年夏,江南制造总局迁至华界的高昌庙,即高雄路现址。当时的华界以南、浦江西岸还是一片荒芜,地价和人工都很便宜,使得“中国第一厂”得以迅速扩充为大清朝规模最大的军工企业。

  此后有在华洋人在《北华捷报》上感叹:“10多年前,中国人购买了旗昌铁厂机器,并将铁厂的机器运到高昌庙,建成一个兵工厂的核心。那时真未料到,它在后来历任的两江总督的培植下,竟发展成为今天这样的庞大机器制造局。”19世纪末,江南制造局已建成机器局、轮船厂、锅炉厂、枪厂、炮厂和炼钢厂等16所分厂及房屋2000余间。以此为发端,周边建起一批民族工业及新式学堂,通了铁路和公路,港口货运日繁,人烟密集,成为上海华界一兴旺地带。

  在这里,不仅诞生了中国第一家近代企业,也诞生了中国第一艘机动兵轮、第一磅无烟火药、第一门工业火炮和第一炉钢,建造了中国第一艘潜艇、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第一艘自行设计的远洋货轮和第一艘航天测量船和海洋科学调查船等。学界一致评价江南造船厂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

  世博会如火如荼地拆建似乎在这里绕道而行。事实上,这里的63.9公顷土地自2002年被确立为世博会最大一块用地,搬迁传言从去年就开始沸沸扬扬,但一直没付诸行动,生产仍然在这里安静而有序地进行。

  “我们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搬,一切要看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总公司和上海市什么时候谈下来。”江南厂宣传部长曾明不紧不慢地说,江南造船厂是部级单位,比世博局级别还高,单靠世博局力量无法撼动它。当然,搬迁已是确定的事实,江南造船厂将整体搬迁至长兴岛,规模是原来的5倍,将拥有4个大型船坞,并具备450万吨的年造船能力。

  但江南厂不可再生的建筑遗址怎么办?曾明说,一开始的方案是要全部推平,转变始自2003年“两会”,36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建议在造船厂原址建设中国工业博物馆。之后越来越多专家提出了保留建议,曾明眼下正忙于收集、整理江南造船厂的实物和资料,实物展品包括设备、工具和产品等,为建“船史博物馆”做准备。

  曾明他们所在的厂办公楼,表面看就是一栋普通的“U”字型二层楼,一走进去才发觉:整体为砖木结构,空间开敞,楼高近4米,地面铺着柚木地板。这里原是1940年日军占领时期“三菱重工江南造船所”建造的办公楼,主体结构一直没什么改变。“这是重新铺的地板,老的木地板在下层呢。”曾明又指给记者看办公室里宽大的窗,都是推拉式的。

  中国船舶工业第九设计院总建筑师陈云琪向记者指出,“像厂办公楼这样的,还有翻译馆、飞机库、海军司令部和2号船坞——为历史事件发生场所,曾经见证了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地区和国家的某个行业发展的历史进程,要‘留’”。2004年,陈云琪受世博会土控公司委托,对江南厂进行前期研究,根据对现存建筑和构筑物勘查的结果,分类确立了“留、改、拆”的方案。

  由厂办公楼向东走,一栋不起眼的二层白色小楼是江南厂现存最老的建筑——建于1869年的翻译馆。现在用作厂门诊部,经过了多次的加固和装修,原貌已有所改变。1867年,当时的大翻译家徐寿、华蘅芳调入此局,开始与外国人合译西方近代科技书籍,涵盖机械制造、化工、冶金造船、造枪炮和火药等各领域,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技术研发中心的雏形。在陈云琪设想中,因受结构限制,它的改造余地小,可置换为中国民族工业“西学东渐”历史资料展览馆。

  江南厂就像一个自成一体的小城镇,从东到西,要横跨5个街区,花一两个小时。在厂区最西端,记者找到了建于1930年的飞机库。抬头看“山型”的门额高高耸立,这应当是飞机库最典型的建筑特征。入口的正上方原有“海军制造飞机处”一行7字,正中上方为一个巨大的国民政府海军军徽浮雕。1931年10月到1937年,在这座飞机库中先后诞生了“江鹤”、“江鹉”等水上教练机和侦察机,以及为“宁海”舰建造的舰载飞机。1933年8月6日,“宁海2号”飞机在厂区附近试飞,一时人人仰头争看,欢声雷动。后来海军制造飞机处又迁回了福建,当年的飞机库也就成了普通的机修车间。在世博会的初步规划中,这里将作为企业展馆。在它的西面还有同期建成的国民党海军司令部旧址,将改建为文化设施。

  沿黄浦江西北侧,三个船坞一字排开。2号船坞遗址,是1867年开挖的第一个船坞,最早为木桩土坞。1918年,中国最早的万吨轮“官府号”及其他三艘万吨级巨轮,就是从这里下水,惊起世界的目光。船坞经多次改建、扩建,一直使用至今。陈云琪说,这个船坞相当于1.5个足球场大小,基本还保留着原来构造,比如阶梯状的船台。她认为,这样的一个船坞造价要1亿元左右,又有排水和蓄水功能,即使船厂迁走,也可改为水上餐厅等文化娱乐设施,这在国外已有先例。

  而陈云琪他们建议“改”的是面积达9.95万平方米的大型厂房和仓库,包括船体联合车间、东区装焊工厂等。这些厂房跨度达60多米,结构坚实,空间完整,功能转换余地大,在会展期间将被充分利用,会后将被改造为大型博览和文化交流设施,如海洋博物馆、水族馆和市民大厅等,形成能体现城市文化延续性的公共活动空间集群。

  从南浦大桥上俯瞰,江南造船厂沿线巨大的塔吊、船坞、万吨轮,散发着工业时代的威严和力量,勾勒出黄浦江南端独特的轮廓线。曾明说,受黄浦江吃水吨数和南浦、卢浦大桥高度限制,10万吨船是现在的江南厂所能建造的最大吨级,而现在的新船厂一般都能造几十万吨甚至上百万吨级的船了,所以船厂搬走也是发展所需。另一方面,工厂与城市之间的冲突日益加剧。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总策划师郑时龄对记者说,他1988年设计“浦东第一桥”南浦大桥时,遇到的难题之一就来自江南造船厂,因为要过万吨轮,不得已将桥面设计为50米高,而此后的桥也不得不随之抬高,杨浦大桥60米,卢浦大桥50米。随着城市的向南发展,这一段江面的价值也日渐攀升,陈云琪说,黄浦江在此段变为东西流向,人在浦西正好可以南面朝江,这样的公共景观也不应该被某一个体割裂。

  上钢三厂:“世博”核心场馆中的钢厂记忆

  南浦大桥两侧的景象截然不同——浦西以江南造船厂为主,基本保留了工业区原貌;浦东则基本被夷为平地,只有零星厂房还孤零零立着。

  2006年11月8日下午14时,一幢16层高楼爆破成功,倒在浦东世博园区内。这是昔日的“浦东第一高楼”——上钢三厂老办公楼,用一声巨响做了最后告别,也标志着上钢三厂的拆迁高潮。与江南造船厂隔江相望,占地面积3181亩的上钢三厂整体被纳入世博会红线范围内,也是世博会场馆的核心区域。

  上钢三厂的前身是和兴化铁厂,是我国最早的一批钢厂之一。辛亥革命后,上海民族钢铁工业开始崛起。1913年,民族资本家陆伯鸿受上海市总商会委托,赴美、英、法等国考察钢铁业。回国后,利用在实业界、金融界的影响集资合股,在浦东周家渡西村(今上南路300号)创建上海第一家民营钢铁厂——和兴化铁厂,向德国购进10吨高炉1座,于民国七年(1918)8月18日建成投产,日产生铁12吨左右,利润颇丰,开工3个月所获盈利相当于原投入资本。其后经历了百年风雨,和兴化铁厂变身为上钢三厂,其后又以浦钢公司之名并入宝钢集团,是上海钢铁工业的缩影。2002年,它与世博局签订了收购与征地的框架协议,开启了向城市北部边缘的迁徙,那里是未来上海钢铁工业的汇聚地。

  记者来到上钢三厂,这里已经被拆得差不多了,世博会的主题馆、国家馆、企业馆和世博公园都陆续在废墟上开工。该厂动迁及征地项目部经理陈湘庭对记者说,上钢三厂现在是三部分工作同时进行:新厂建设,企业生产,老厂拆迁。到去年底,他们已经向世博局移交了东部50%的土地。

  陈湘庭说,建厂之初的痕迹已经难寻,最老的建筑是1930年的和兴仓库。1958年是钢厂的又一个大发展期,但那一时期的厂房基本在后来的技术改造中被推平了。现在剩下的一批建筑都是80年代以后更新换代的产物。现在,世博会确定要保留的厂房有4个:建于1930年的和兴仓库、1983年的特钢厂、1995年的电炉车间、1991年的厚板车间。而转炉车间的拆与留还悬而未决。

  黄浦江水在这里拐了个弯,就湾住了后滩。上世纪初,当浦东还是一片荒凉时,选址建钢厂的陆伯鸿相中了这里的物流方便。曾参与过上钢三厂初期规划的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莫天伟对记者说,这周围充斥着危棚简屋,这样的地方被称为城市里的“锈带”,但若利用好里面的典型产业建筑,就有由“锈带”变“秀带”的可能。

  出了临时办公楼就是被围起的中国馆工地,世博轴将从中间穿越。塔吊此起彼伏地在清理瓦砾,蒿草在瓦砾之侧疯长,有半人来高。厂房拆平了,但钢厂特有的管架还在空中蜿蜒,老工人沈宏根介绍说,起初曾有专家设想把这些管架改建成人行天桥,不知最终会不会实现。

  赫然屹立在卢浦大桥下的,就是特钢车间。外部的亮红色表皮已经剥落,但空旷厂房中的钢结构仍充满了张力。一直负责土建工程的沈宏根说,因为内部廓大空旷,早年工人得骑着自行车在里面走。而在莫天伟设想中,这里可以成为一个演艺中心——昔日钢花飞溅之所,有着像重金属音乐演出一样的热烈氛围。

  特钢车间东边不远处是和兴仓库,这座1930年日占时期的三层建筑在厂区里资格最老,至今还在堆放五金使用。起初的仓库没有电梯,楼边上还留有一段长长的缓坡,可以想象当日工人们是如何负重而上。

  电炉车间是后滩区域最高的建筑,无与伦比的巨大体量使之成为该区域的地标性建筑。莫天伟建议,这里可作为餐饮娱乐和联合馆,二层作为风雨遮蔽广场。空旷的厂房里堆放着废钢板,几只壮实的警犬来来回回警觉地逡巡。

  厚板车间是唯一还在生产的,但门口也挂上了“平稳收口”的条幅。陈湘庭说,这里也是利润最高的一条线,每月利润达9000万到1亿元,直到最后一刻才会停下来。厚板车间里是全自动流水线操作,只有几个人在操作室监控,据介绍,整个工序只要10到15分钟。记者站在生产线平台上,正有一块火红的钢板从脚下穿过,还能感受到它蒸腾的热气。长度是厚板车间的骄傲,相当于世界最大的航空母舰长度的2.5倍。莫天伟说,厚板车间世博会期间主要作为物流中心和联合馆使用,在赛后还可改造成室内运动场馆。

  作为公司形象的厂办大楼在一声巨响中倒塌的时候,陈湘庭心里五味陈杂。这座楼高16层,48米,在1987年的浦东鹤立鸡群,号称“浦东第一高”。这一纪录在90年代初就被打破了,陆家嘴仿佛一夜之间竖起一片林立的高楼。到了90年代卢浦大桥修建,正好将厂区从中间拦腰截断,从桥上可以将他们厂一览无余,城市又迫近了一步。世博会加快了他们搬离城市中心的进程,也掩盖了一部分矛盾,比如这一近2万人的老厂,搬到机械化新厂中要裁员2/3。

  去年的一天,沈宏根在即将拆迁的车间附近遇到了一个“拾荒者”——上海油雕院的黄英浩——他要将这些废弃物变成雕塑,放在世博会场中。从此,老沈就将一些造型完整的部件替黄英浩留下来,堆放在和兴仓库边的空地上,比如两个巨大的半圆球,是分成两半的氧气储存罐;还有厂里的雕塑“鲲鹏展翅”;“二战”后德国赔给他们的行车;运煤的小火车和它的轨道等。一次国际展览局秘书长罗塞·泰斯来上海世博局考察,送给他的礼物就是从和兴仓库中翻检出来的一盏小油灯。老沈说,老工人们看到这些行车、氧球、泵、管道、钢包和轧机等,就能想起在上钢三厂的这段岁月。

  南市发电厂:污染区中的“城市最佳实践”

  记者遇到黄英浩的时候,他正在南市发电厂寻找雕塑素材。他刚刚接到世博土控公司通知,这个厂的搬迁马上开始,他要抢在运送瓦砾的卡车之前到现场。

  黄英浩对记者说,他2006年初受聘土控公司来做世博区域工业雕塑的时候,世博局刚搬进华伦印染厂区,那里已经拆了一半,他忙着在废墟里翻检,寻找造型独特的构件。华纶印染厂主厂房为英国人建造,屋顶为采光而设计成平缓的大坡面,几个厂房连接在一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韵律美。

  对原华纶印染厂房的改造利用,是上海世博会工业建筑更新工作的先锋。其后就是上钢三厂、上南船厂等。黄英浩随之从印染三厂翻选出许多锚;在江南造船厂的废料堆中,翻出门吊的吊钩;在华纶印染厂的垃圾堆中,翻出了一个漂亮的小机床模型甚至还找到“抓斗大王”包起帆的第一个抓斗……

  “哪怕是一块压坏的钢板,也比新的东西更美、更灵动。因为它充满历史感。”黄英浩说。这不仅是为了艺术创作,还是为了留住记忆,“就像上钢三厂,有很多工人都是从父辈甚至祖辈就一直在这里做工的。生活与钢厂息息相关的人大约有二三十万吧。他们看到这些作品,就可以重温过去生活的片断”。

  现在拆迁到了南市发电厂。1897年,清政府上海南市马路工程善后局在十六铺老太平码头创建供30盏路灯照明的南市电灯厂,于除夕建成,并于当晚试灯,30盏电灯一起开亮,上海县令黄爱棠率官员亲临观看。这是中国人首次在上海创建的官办电灯厂,后于1918年成立上海华商电力股份有限公司。1955年,电厂转为国营,定名为上海南市发电厂。这也是一座有着百年历史的老厂了。

  发电厂中确定要在世博会中保留的只有一个主厂房,和它旁边一根高耸的烟囱。参与这片区域规划的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唐子来对记者说,这里的建筑虽然不是历史保护建筑,但它的超大空间正与展览功能相吻合,世博会可加以改造利用,比如做成Shopping Mall。

  这里和周边地块将诞生上海世博会的一个创新之地——城市最佳实践区。唐子来说,将通过模拟城市生活、工作、休闲和交通等若干功能街区,集中展示世界各类城市在都市文明进程中的成功案例,对未来城市生活起到示范作用。因为,“所有的梦想,都始于当今的实践”。

  发电厂里的这根烟囱就是一个范例。位于厂区东南角的这根烟囱高达180多米,底部直径7.8米长,顶端直径也达到了2.6米。在此之前,关于它的拆和保争论了很久,人们很难忘记它昔日黑烟滚滚的形象。但世博规划专家提出,可以让它通过太阳能、潮汐能和风能继续发电,成为世博园区中的一个新能源展示馆。

  一个方案模型是“基因塔”。基因形态代表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更高层次,依托这座矗立在黄浦江畔的工业时代的纪念碑,4组与观光缆车相结合的螺旋曲线盘旋而上,构成了“基因塔”的基本型制。动感十足的螺旋形摩天轮与烟囱共生,工业时代的力量之美与技术时代的精致之美在这里碰撞,预示着生生不息的城市活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