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景观设计学研究生专业(MSLA)首届学生顺利获得学位将回报社会

admin 2007-07-05 来源:景观中国网
  2007年6月7日和8日,北京大学首届景观设计学研究生专业(MSLA)的20名学生接受了学习阶段最后一次考验,他们带着学习和研究的成果参加了毕业答辩会。答辩会吸引了关注中国景
  200767日和8日,北京大学首届景观设计学研究生专业(MSLA)20名学生接受了学习阶段最后一次考验,他们带着学习和研究的成果参加了毕业答辩会。答辩会吸引了关注中国景观设计学专业和教育的发展、关心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和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景观设计学专业的各界朋友,他们和答辩委员们一起检阅了景观设计学专业的内涵和工作内容。

  
学习回顾

  
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20名研究生接受了严格的学习训练,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和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聘请了五名国际著名教授为他们开设专业理论课程,15名学生于200610月赴德国考察学习两周,4名学生20066-8月赴斯洛维尼亚学习1个月。充分利用4个寒暑假,学生还参加了与德国汉诺威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国际设计研讨课程(workshop)。学生累计在有外教参与教学和指导的时间超过6个月。紧张的学习结束了,20名同学马上就要走向社会,投身于祖国建设和国土保护事业,接受新一轮更加严峻的考验。

  
接受“检阅”

  
答辩会由两个答辩专家委员会分别在两个答辩会场同时主持答辩。答辩严格按照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学位条例和相关规定进行。答辩会上,同学们充分展示了他们两年来刻苦钻研的成果,这些成果也是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专业独特教学模式的阶段性汇报。经过答辩专家委员会的匿名表决,20名同学全部通过了答辩。这个结果是对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和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景观设计学专业教学成果的充分肯定。答辩前,全体同学的论文都经过3位专家评阅。评阅专家和参加答辩的专家都对学生的选题、论文研究水平表示高度满意。参加答辩的一些专家原来担心研究生培养3年改两年会影响培养质量,从景观设计学专业培养情况看来,他们的这个念头被打消了,部分学生的论文水平甚至超过3年完成的质量,个别学生的创新内容直逼博士论文水平。

  北京大学首届景观设计学研究生毕业是景观设计学科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的事件。自北大成立景观设计学研究院以来,围绕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中文译名选择“风景园林”还是“景观设计学”,以及学科内涵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首届景观设计学专业学生学位论文选题(表1),体现了北大倡导的景观设计学学科的内涵,以及引领国家城市化建设需求、国土与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学科前沿的精神,给关于学科内涵和名称的争论宣读一份有力的申明。
  
1 2007届学生学位论文选题统计

选题方向

篇数

选题内容

备注

工业遗产研究

5

以江南运河沿线城市为例,对近代中国崛起的主要工业城市的工业遗产和工业遗产廊道构建进行了系统研究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雨洪水管理与生态基础设施规划与设计研究

3

水资源紧张、水环境污染和湿地减少困扰中国绝大多数城市,但雨洪水利用却迟迟不能收到重视,针对这一情况,相关选题从不同尺度研究了城市雨洪水利用的途径

 

城市景观研究

4

以山东省威海市为例,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了城市海岸带景观、城市轮廓线、城市建筑空高和城市景观特征区

 

农业(文化)景观研究

4

以农业区域或者典型农业土地利用方式为对象,研究农业景观变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农业景观保护问题

 

公园使用后评价研究

2

以建成公园为对象,系统评价公园的使用情况,为改进城市景观和人居环境建设水平提供依据

 

景观管理

2

从景观规划的角度研究城市公共空间管理和征地政策

 

江南运河研究为大运河申遗提供详实的基础资料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程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她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南北上运输通道,同时她还见证了中华文明两千年的时代变迁,也正因此,她成了一个人们心中能够彰显“民族身份”的符号、一个活着的文化景观。

  对“受伤”大运河的重视和保护也是最近几年的事情。
20047月,国家文物局委托北京大学进行“为实现整体保护目的的京杭大运河遗产廊道”,为此,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组织一支28人的队伍对京杭大运河全线进行了考察2005年,国务院将京杭大运河公布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2006年,国内逐渐将大运河申遗提到日程上来:418日,《无锡宣言》通过,524日,《杭州宣言》通过,12月,国家文物局正式将大运河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虽然,这一切都显示着大运河申遗似乎已经很顺利,但我们更应该明白我们基础资料研究的薄弱,因为正如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先生所说:“大运河‘申遗’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从来没有接触过这样一个跨区域,空间尺度如此之大的文化遗产……”,而此次,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学生对江南运河的研究成果则是对大运河申遗资料的完善作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朱强博士从江南运河工业遗产的历史背景分析、运河工业遗产的类型与构成分析、运河工业遗产的判别与登录、运河遗产的评价与分级、运河遗产廊道格局的构建和实施对策探讨等方面对京杭大运河江南段进行了细致、全面的分析,并指出对大运河应该“保护性的再利用”的观点,受到王秉洛、韩光辉、吕斌、崔海亭等专家的高度评价;随后,硕士研究生薛菲、闫斌和袁剑华分别对江南运河段沿江城市——苏州、镇江、常州和无锡进行了工业遗产价值及保护的研究和探讨,这些详实的研究资料对于完善和充实京杭大运河江南段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使用状况评价(POE)研究是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多数人认为景观一旦竣工,工作也就结束了,就几乎不再过问以后的使用情况,因此,设计者本身的设计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得到证实,他们不去理会那些本可以说明设计问题的事实,也不在乎以往的错误是否在下一次的工作中重犯!就是对于那些可能引导他们正确判断的东西,他们也都抱着漫不经心,任其自流的态度,至于自己的设计信念是否与现实吻合,那就更是听天由命,靠碰运气了!

  
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设计态度,而由此设计出来的景观作品往往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因为景观设计本身其实就是一个根据使用反馈信息不断进行调整的长期过程。可是,在我们国内,对自己的设计,能知道使用结果的人不多,对自己为一定用途的设计被错用作其他用途,能知道这一点的人就更加少得可怜了!因为我们的设计师基本上忽略了使用状况评价(POE)研究这样的一个重要环节,并且现在也很少有人进行这方面的系统研究。

  
硕士研究生赵东汉和刘杰武同学分别对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的两个经典项目——中山岐江公园和浙江永宁公园进行了使用状况评价(POE)的研究,虽然,这两个项目在国内外获得了很高的声誉,但是通过POE研究后发现,这两个公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座椅、垃圾箱及照明设施不足等,这些原本在设计师看来根本不重要的部分却成为制约一个设计作品满意度高低的很重要因素,因为,我们现在把太多的精力放在设计风格的追求上,而对一些能够体现关怀人性的细小因素没有考虑进去,如果我们不进行POE的研究,那么我们还会在下一个设计中犯下同样的错误,这对于一个设计师来说是失败的。而对于自己的设计意图被作为它用的现象,如果没有POE的研究,那么我们永远不会真正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景观风貌研究促进城市整体景观构建

  
国外景观风貌的研究开展的较早,随着环境保护运动的开展,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英国、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提出了一系列保护环境和风景资源的法案,在法案中都要求对城市的景观风貌、视觉资源进行评价,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城市景观风貌的研究。而凯文林奇的《城市意向》、戈登卡伦的《城镇景观》、E.D.培根的《城市设计》等著作通过实例研究,已经为城市设计的整合和城市的景观风貌研究的理论发展推进到领先的高度。

  
而我国对城市环境的关注则主要集中在了绿化、卫生和环保方面,对城市景观风貌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此次,研究生韩辉、李宏珍和王珊同学则分别以《基于视觉安全割据的城市整体建筑高度控制研究:以山东威海为例》、《基于视觉分析的城市天际线》和《景观特征分区》为主题,对城市的景观风貌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进行景观风貌的研究对于保护地方城市的景观特色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对于完善国内景观界对景观风貌的研究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生态”——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

  
在英语中,生态(ecology)源于希腊语中的“oikos”,是“家”的意思。恩格斯在他的《自然辩证法》里这样写道: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都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而今天,我们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型期,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的城市生态系统却遭受到严重破坏。而生态基础设施如同时下流行的市政基础设施一样,能够给我们城市的生态安全提供一定的保障作用。因此,我们应该觉醒,应该认识到生态基础设施对今天地球上人们特殊的“生存”意义。

  
所谓“生态基础设施”(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本质上讲它是城市所依赖的自然系统,是城市及其居民能持续地获得自然服务(Natures Services)(Costanza1992Daily1997;俞孔坚 等, 2001)的基础,这些生态服务包括提供新鲜空气、食物、体育、休闲娱乐、安全庇护以及审美和教育等等。它不仅包括习惯的城市绿地系统的概念,而是更广泛地包含一切能提供上述自然服务的城市绿地系统、林业农业系统、自然保护地系统。对此,俞孔坚教授提出了完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十大景观战略,对国内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研究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正是基于这一理念,硕士研究生栾博则对“台田模式在农业与城市中的应用”这一主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台田景观的形成与演变、台田模式的结构过程与功能、台田模式的原型结构与效益和台田模式在城市中的应用研究,得出台田模式是一种极具价值的盐碱地区的农业景观,同时还能够有效解决盐碱地区城市面临的问题的重要结论,具有很高的价值。同时,孔祥锋、陈永华、祝明建、姬婷、魏岚、孙静、宋云和李春波等同学对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不同方向进行了细致研究,对于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理论研究的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的起点 新的希望

  
首届学生就业情况非常令人兴奋,除了有1名同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以外,有10名同学被国际著名景观设计公司录用,5名同学分别奔赴5所国内大学从事景观设计教学工作,3名同学将供职国家开发银行总行和分行,两名同学被北京大型房地产开发公司聘用。据了解,有些同学在求职过程中,多人是在强烈的人才竞聘过程击败了归国留学生和博士学位获得者,充分显示了他们的实力,从侧面证明了北京大学对景观设计学学科的诠释和景观设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成功的。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简称GSLA,PKU)成立于20031月,其前身为19971月创办的北大景观规划设计中心。研究院坚持学科创新、机制创新和教学模式创新的“三创新”办学方针,以培养国际化、实用型、综合型的设计行业的领袖之才为目标。在北京大学的统一领导下,与国内外兄弟院校一同积极推动景观设计学科在中国的发展,探索国家与社会共同办学的新机制,尝试并完善科研和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及引进外智、全面提升教学水平的新模式。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自从创办至今已经陆续培养了博士研究生6名,硕士研究生32名,这些学生毕业后有的继续出国深造,有的投身于我国景观设计事业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次参加毕业答辩的同学是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和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共同培养的第一届硕士研究生。

  
半个世纪前,已故杰出的景观设计学教育家佐佐木就曾经告诫我们,他说:“景观设计学正处在十字路口上:一条路通向致力于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领域,而另一条路则通向肤浅、装饰的雕虫小技”,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和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将会总结经验,不断地探索,为中国的景观设计学专业培养越来越多的栋梁之才。


工业遗产组答辩现场

生态基础设施组答辩现场

顺利通过答辩后答谢恩师

“GSLA”永驻心田

2006届毕业生和在京师生合影留念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