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世界城市论坛昨开讲,新锐观点层出不穷

admin 2008-11-03 来源:景观中国网
10月31日,第四届世界城市论坛的首场论坛活动——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开讲。副市长陆冰、联合国人居署理事会与世界城市论坛秘书长鲁尔夫·维克曼先生等出席论坛。这场论坛上,中外专家直接“碰撞”,新锐观点层出不穷。
10月31日,第四届世界城市论坛的首场论坛活动——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开讲。副市长陆冰、联合国人居署理事会与世界城市论坛秘书长鲁尔夫·维克曼先生等出席论坛。这场论坛上,中外专家直接“碰撞”,新锐观点层出不穷。 

  会上,南京的苏宁置业等11家企业还获得了由联合国人居署颁发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特别贡献奖”。 

  英国专家“秀点子”掀起“头脑风暴” 

  在世界范围内,英国都堪称城市化的典范。昨天,来自英国城市建设和规划领域的4位顶尖专家在论坛上接力“秀点子”,着实掀起了一场“头脑风暴”。 

  小城镇不被“吞并”的秘密 

  富有特色的小城镇,如何既能充分享受周边大城市的功能辐射,又避免被不断扩张的大城市吞并而失去特色?英国著名的知识小镇米尔顿·凯恩斯的规划局长大卫·汉克福斯开出的药方是“受你辐射,但和你保持距离”。 

  米尔顿·凯恩斯位于英国两个特大型城市伦敦和伯明翰之间,人口20万,主要是知识阶层和科技工作者。“城市花园”的规划理念,让小镇绿化覆盖率超过20%,10多个人工湖点缀在茂密的森林之间。大城市的辐射则为小镇带来了活力。小镇距伦敦和伯明翰都只有90分钟的车程,许多在大城市工作的高级人才都住到这里,甚至不少公司的总部也搬到了这里。 

  但在享受辐射的同时,威胁也悄悄而来。90分钟车程内环伺着1800万人口,如果大城市的人们全部涌入,米尔顿·凯恩斯的生态特色和高端定位将不复存在。为此,当地政府立法规定如果谁要在周边9000公顷原野上盖房子,把生态绿地转变为城市,就要支付每公顷2亿英镑的高额成本。而这个价格几乎没有人能够承受,这个法令确保了和大城市之间的生态隔断。同时小镇从1979年开始就建了大的购物中心,让居民生活不再依赖大城市。 

  古城和新城“混合” 

  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如何在保存旧城的基础上发展新的设施和功能?英国剑桥土地管理学院院长威廉姆·西布鲁克斯博士带来的剑桥经验就是“混合”。他用两个故事让人们了解了“混合”的精妙。 

  第一个故事是,创立于1546年的三圣学院对面有一个古老的军械库,1994年,为了改善老城的商业配套,市政府决定在军械库这块地上建一个购物中心。经过研究,最终建成的购物中心门脸依然保留了军械库的大门头,但后面都被推掉做成现代化的购物中心。这样的做法成为国际上此后类似改造的样本。 

  另一个故事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剑桥老城区狭窄的中世纪街道和私家车越来越多产生了严重的矛盾。经过研究,市政府在老城区边缘修建了大型停车场,私家车全部停到这里,然后换乘公交车进入老城区。这个办法妥善解决了老城保护和交通更新之间的矛盾。 

  给城市镶绿边 

  英国伦敦是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人多拥挤环境压力大。如何缓解城市高度聚集带来的环境压力呢?英国风景园林学会主席奈嘉尔·索恩提出的办法不是多修路,让人们出去,而是多建绿化带,给城市镶道绿边。 

  奈嘉尔·索恩说,如果过分疏散伦敦主城的人口,对产业集聚是不利的。因此缓解城市环境压力要靠生态改善。 

  早在1844年,伦敦就出台了相关议会法,保证绿化带的实施。而19世纪初,政府则颁布了法案,要求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提前20年做绿带规划,同时实施持续性监督与保护。“所以现在的伦敦绿化带比英国其他任何一个城市都大了2倍,而且任何人都不能动这些绿带。” 

  伦敦的环境从上世纪60年代到现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市区混凝土地面只占34%,城市绿边的存在让拥挤的伦敦依然保持空气清新。

  “新南京”如何“造圈”

  “新南京”如何“造圈”?昨天下午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秦朔、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何志毅、麦肯锡全球董事张海蒙、第一财经日报编委王长春等专家学者,以及栖霞建设董事长陈兴汉、苏宁环球总经理李伟、中冶置业副总经理董江涛、扬子石化-巴斯夫有限责任公司总部布铭邦等同时被请上了演讲台,为“新南京都市圈”出谋划策。 

  谋划一:未来15年坚持组团发展 

  不久前,人民日报公布我们国家未来土地整体规划的总体纲要,全国划分为9个土地的使用区,南京属于苏浙沪长三角区域,这个地方人口、产业聚集度非常高。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南京城市未来15年发展定位,成为嘉宾们热议的话题。 

 张海蒙等嘉宾认为,今后15年,中国城市化进程还将加快。从南京情况看,2007年人口740万,照此速度增长,未来15年城市人口规模将超过千万,交通、环境、基础设施和土地可承载能力都将面临新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南京应当继续坚持目前组团式发展的城市格局,提高中心组团的密度,严控组团之间的生态隔离带,确保南京避免“摊大饼”的模式。 

  谋划二:紫金山做“中央公园”,长江成“城中河” 

  对于南京未来的生态布局,嘉宾们也提出了超前的设想——紫金山做“中央公园”,长江成“城中河”。 

 秦朔说,外国人到中国来,从北到南看下来,北京、上海、广州、南京都差不多的,主要原因就是城市规划出问题,高楼林立,没有城市个性。南京最大城市特质一个是长江,一个是紫金山,今后城市发展应当沿江、沿山展开,围绕山、江做足城市生态。 

 李伟认为构建以山江为中心的生态格局,不能忽视交通。比如说跨江交通,现在江南江北都在构建快速交通路网,如果江北快速路网通过若干过江通道和江南快速路网对接,那么长江才能真正成为“城中河”。 

  谋划三:造圈为的是开放而不是封闭 

  在9月国务院出台的长三角指导意见中,要以南京为中心打造辐射扬镇、安徽和苏北、河南南部的新南京都市圈。如何让周边城市人愿意向南京看齐?布铭邦说,当初巴斯夫选择南京,看中的就是石化产业集群、雄厚的教育人才优势和生态环境。南京在这些方面对周边辐射很大。而何志毅则认为,“圈”最理想状态就是变大城市对周边小城市单向辐射为双向辐射。不但要辐射到周边城市,还要让外地人到南京有一种家感觉,在户籍、外来人口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配套工作上跟上。包容才会增加南京的辐射力。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