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环境保护 铁腕治水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

admin 2009-03-26 来源:景观中国网
  武汉享有“百湖之市”的美誉,全市水域面积达2217.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6.1%。市内江河纵横,湖泊星罗棋布。其中,5公里以上河流165条,湖泊166个,各类水库273座。长江与其最大的支流汉江在境内交汇,形成了独特的两江交汇、三镇鼎立、滨江滨湖景观。
  武汉享有“百湖之市”的美誉,全市水域面积达2217.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6.1%。市内江河纵横,湖泊星罗棋布。其中,5公里以上河流165条,湖泊166个,各类水库273座。长江与其最大的支流汉江在境内交汇,形成了独特的两江交汇、三镇鼎立、滨江滨湖景观。

  武汉市高度重视水环境保护工作,将水环境保护作为城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切入点,把彰显城市水环境特色作为重要发展方向。《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提出,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成为经济实力雄厚、产业结构优化、服务体系完备、社会就业充分、空间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具有滨江滨湖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水环境保护是重中之重

  “百湖之市”铁腕治水

  武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杨松,武汉市长阮成发对全市水资源保护、湖泊污染治理提出了硬性要求。

  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杨松:

  ——作为水资源丰富的武汉,水环境保护十分重要,解决水环境问题是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要坚定不移。要进一步加大水环境保护力度,提高水环境保护措施的科学性。在当前经济较快发展的形势下,要提高涉水项目环保审批门槛,武汉要设置比国家标准更严的环保门槛,凡不符合环保要求的,要实行限批、禁批,而且力度要进一步加大。对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禁止引进,对产出水平低的项目也要限制,环保限批是非常重要的门槛,不能批的坚决不批。

  武汉市市长阮成发:

  ——今年将强力推进各项水环境治理工程,加速提高污水处理率,提升湖泊水质。相关部门要迅即制订全市各个湖泊的详尽整治方案,限期治理。必须以铁的精神铁的纪律铁的手腕抓环保、抓治水,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铁的精神就是要不屈不挠、不折不扣地抓好环境保护,全市要严守环保标准,不能打半点折扣;铁的纪律就是要令行禁止,不准做的事,坚决不能做;铁的手腕就是对污染行为要出重拳,坚定有力,摧枯拉朽,坚决予以制止。

  多管齐下整体推进水环境保护与治理

  近年来,武汉市将水环境保护与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按照大力改善水环境、科学利用水资源、切实保障水安全的总体思路,采取过硬措施,多管齐下,水环境保护与治理取得了成效,目前全市主要水体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部分湖泊水质出现好转。全市主要水污染物连续三年下降,化学需氧量累计减排10.03%。2008年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98.99%,工业重复用水率达80.91%,万元GDP用水量从2004年的104立方米下降至2007年的59立方米。

  水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武汉市以水的承载能力为基点,积极开展全国首批规划环评试点工作,完成了《武汉市“十一五”规划纲要战略环评》等11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促进了城市经济社会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步发展。结合武汉水资源分布特点,调整优化全市工业发展空间布局,明确划分“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区域,推进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引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同时,认真执行建设项目环评制度,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制定了“建设项目环境准入管理若干规定”,依法否决了一大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要求的建设项目,遏制了高能耗、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并在全国较早启用区域限批行政措施,对汤逊湖区域涉水项目限批长达1年半之久,对江河湖泊休养生息起到了重要作用。

  水污染防治投入加大,相关政策措施逐步完善

  近些年来,武汉市不断加大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和配套工程投入力度。全市已建成12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在建7座,已运行10座,日处理能力159万吨,污水处理率由2002年的13.4%跃升到2008年的80.73%。包括水环境保护在内的相关政策措施逐步完善。从2004年开始,该市每年划拨5000万元作为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实行专款专用。实施以奖代补政策,对开展清洁生产的企业进行一定补贴加以鼓励。从2005年开始,全市实行阶梯水价政策,推进了污染责任保险等环境经济政策。还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环保的价格、税收、信贷、贸易、土地和政府采购等环境经济政策体系,逐步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多元化的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推动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

  实施水环境综合整治,城市水环境逐步改善

  近几年来,武汉市投资10亿多元,对两江四岸进行防洪和环境综合整治。制定了《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严格遵循滨水区建设“三线”管理模式,控制开发区域,合理保护和综合利用湖泊资源。实施了“一湖一景”工程,对中心城区40个湖泊进行了排污口截流和环境综合整治。通过持续开展截污控源、底泥清淤、生态修复、湿地处理等系统工程,重点整治东湖、汤逊湖和汉阳地区水环境。加强湖泊跨界保护,发起并与鄂州、黄石、咸宁三地签订了《保护梁子湖协议》。积极开展全国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实施了汉阳六湖连通及生态修复工程、月湖生态修复工程、南太子湖污水处理等示范工程,有效控制和改善了示范区域的水体污染

  强化工业水污染防治,确保饮用水源安全

  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整治了一批重点污染源。连续五年开展了“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清理整顿了3000多家违法排污企业,挂牌督办环境违法企业200多家。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措施,开展了以小造纸、小水泥和污水处理厂建设等为重点的环保专项治理工作,“十一五”以来,关闭了16家小造纸企业,12家水泥企业,2家印染企业,小火电机组11台,完成了300多项限期治理工程。

  企业环境监管得到加强。建成全市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基本实现对重点污染源排放情况及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的实时在线监控,并率先通过网络向社会公开了重点污染源在线视频监控信息。该市还在企业、社区聘请1000多名环保义务监督员,协调解决环境纠纷,督促环保行风建设,实行了污染企业法人媒体公开道歉制度,敦促企业自觉履行治理污染的社会责任。

  确保饮用水源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市政府印发了《武汉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聘请了环境监测、环境化学等领域的专家,设立了全市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专家指导组。编制了全市82家重点涉危企业环境污染应急手册,做到“一厂一案”。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安全保护,制定了《武汉市集中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大力推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示范项目的建设,实施了一批分散式污水治理示范工程和畜禽养殖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市政府发布了珍珠养殖“禁养令”,全面清除珍珠养殖,取缔了14287亩水面的珍珠养殖。

  一手抓源头控制一手抓循环经济

  经济增长与污染防治并进

  随着一批特大型企业的落户,武汉市工业产值迅速上升,但同时面临节能减排的巨大环境压力。如何实现“两型社会”建设目标?

  “两手抓”是环保部门应对的策略之一。“一手抓源头控制”。在80万吨乙烯、富士康、中芯国际等特大型企业落户之前,环保部门积极参与规划编制,从项目选址到治污工艺,通过一系列的防污治污手段,严格控制新污染源的影响,避免污染后患。通过“上大压小”,加大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等措施,为重大项目发展腾出环境容量。“一手抓循环经济”。以循环经济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和建立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循环利用链,力争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发展效益。

   近年,武钢斥资近4亿元实施系列节水治污工程,提高水重复利用率。建成蒸汽鼓风机站循环用水项目,年节约用水1亿吨。投资约1.7亿元,日处理污水19万吨的武钢北湖废水处理厂投入使用,超过40%的废水不再外排。百威公司建立了独立的污水监测分析室,配有两名专职化验员,定期进行监视性监测,近年来公司排放的COD每年下降20%左右,减少排放1579吨,处理后的废水30%回用,每年可节水80万吨,该公司处理后的污水甚至可以养金鱼。武汉晨鸣纸业公司与名幸电子是两个用水大户。2007年,两家公司通过一根管道,将名幸电子的废水用于晨鸣的生产。不仅满足了生产要求,每天还可节省3000余吨净水。晨鸣公司还通过一系列技改项目,提高企业清洁生产水平,实施后,水处理能力由5万立方米/日提高到7.5万立方米/日,COD等主要污染物削减20%以上。

  构建大东湖生态水网

  大东湖生态水网是以东湖为中心,以东沙湖水系和北湖水系为主要组成部分,将东湖、沙湖、杨春湖等11个湖泊连通,并恢复与长江联系,形成以江、湖、港、渠为主的庞大生态水网。区域内水域面积62﹒6平方公里,湖泊汇水面积376平方公里。

  该工程总投资158.78亿元,分两期建设,近期为2008-2012年,远期为2012-2020年。

  项目近期主要建设内容为“三大工程一个平台”:

  ——污染控制工程:新建污水处理厂2座,升级现有污水处理厂4座,新建和完善污水管网396.4公里,建设分散处理设施75套,新建城市面源控制工程16项。

  ——生态修复工程:清淤疏浚湖泊底泥332.79万立方米,底泥生物修复83公顷,新建人工湿地13.37公顷,人工浮岛6.9公顷,水生植被恢复1755.92公顷。

  ——水网连通工程:新、改、扩建18条港渠,新建引水闸2座,改、扩建泵站2座,新建船闸、控制闸18座等。

  ——监测与评估研究平台:开展生态、环境、水文等系列基础数据监测,建立丰富的基础数据库,供国家权威机构进行相关科研,研究和探索适宜城中湖的水环境治理技术;适时监控并调整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的实施,为国内同类城市水环境治理工程提供示范与借鉴。

  多项工程保护“江城明珠”

  近年来,素以湖多、水广自豪的江城人,开展了多项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通过不同的手段方法,让受到污染的湖泊重现昔日美景。

  ——“清水入湖”工程对城区40个湖泊实施截污,全面推进湖泊提档升级工程,力争今年有16个湖泊提档升级。

  ——“一湖一景”工程城区40个湖泊将分别建成城市公园、风景区和生态保护区,采取清淤和净化水质,拆除临湖建筑,通透景观,修复驳岸,丰富水边植物和水生植物,修建生态湿地等措施,建成一湖一景。

  ——重点湖泊综合整治工程继续实施东湖、南湖、沙湖等重点湖泊水环境综合整治,推进黄孝河、青山港等大中型港渠环境综合整治与景观建设。对汤逊湖、知音湖、木兰湖等远城区湖泊水系进行综合治理,严格控制湖泊周边建设项目开发,规范渔业养殖,对全市235个畜禽养殖小区进行污染治理,控制周边农业面源污染。

  ——“水网连通”工程实施“大东湖生态水网”工程,将东湖及其周边的11个湖泊连通,并恢复与长江联系,形成以江、湖、港、渠为主的庞大生态水网。继续实施汉阳“六湖连通”工程,将龙阳湖、三角湖等6个湖泊连通起来,并与长江、汉江交汇,修复水生态。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汉阳片、武昌——江夏片、汉口——东西湖片、黄陂——新洲片等四片水网江河湖泊的连通,彰显武汉滨水生态特色。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