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应对旱灾,需培养土壤保水能力

admin 2009-09-01 来源:景观中国网
今年入夏以来的严重旱情席卷了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河北、新疆、黑龙江等主要夏粮产区,全国作物受旱面积达到1.9亿亩,相当于全国1/10的耕地受灾。湖南、广东等南方地区高温天数更是达到常年同期平均的3倍左右,旱情呈蔓延趋势。
  就在大多数人渐渐忘记今年初那场袭击半个中国的特大干旱时,又一场来势汹汹的旱情给人们敲响了警钟。今年入夏以来的严重旱情席卷了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河北、新疆、黑龙江等主要夏粮产区,全国作物受旱面积达到1.9亿亩,相当于全国1/10的耕地受灾。湖南、广东等南方地区高温天数更是达到常年同期平均的3倍左右,旱情呈蔓延趋势。

  这场旱情发生在玉米、大豆、高粱、水稻等秋粮作物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和作物需水的高峰期,属于有极大影响的“卡脖子旱”,面对这样的灾情,中央政府也表达了不太乐观的预期,认为秋粮产量将受到不利影响。

  面对眼下更严峻的旱情,应对措施与年初如出一辙。年初旱情缓解之后,农田水利设施不完善被认为是被动应对旱灾的主要原因。眼下也同样如此,据报道,大笔的资金已经被投入到开挖新机井及其他各类水利工程中。农田水利设施固然重要,但是对于越来越频繁、严重的干旱来说,这并不是最根本的解决措施,笔者认为只有保护好农业生产的基础——土地,才能更好地应对干旱的挑战,而生态农业则是保护土壤、保护农业系统健康的更优选择。

  土地的保水(保墒)能力直接决定了农田能否更有效地应对干旱,如果土地保水能力被破坏了,再先进的水利设施也只能是治标不治本。中国的大部分耕地正是处于保水能力降低或者被破坏的威胁下,而这种威胁恰恰是目前依赖的化学农业耕作方式造成了这样的结果。

  化学农业依赖化肥的大量投入,而中国过量施用化肥的现象普遍而且严重,施用到农田中的化肥只有30%左右能够被作物吸收。大量的化肥造成土壤养分失衡呈酸性、土壤结构被破坏,最终造成土壤板结。板结的土壤通透性差,保水和透水的功能都会降低或者被破坏。当干旱来袭的时候,这种“铁板一块”的土地必然难以应对,就算是水利设施再完善,补充到这种农田中的水也会有大部分被迅速蒸发,而无法起到应有的抗旱效果。

  在保护土壤方面,生态农业成本低且优势明显。施用有机肥、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减耕等方法的综合使用,可以使土壤养分均衡、土壤微生物得到保护,进而使土壤结构得到保护。笔者曾经访问一位从事生态农业耕种多年的农民,他的农田土壤结构得到保护和改善,保水能力显著增强。在年初大旱时,在他的农田下挖20多厘米,土壤都还是湿润的,与周边受旱严重的农田形成了鲜明对比。在科学界,已经有很多研究证明了生态农业在保护土壤、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的优势。

  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干旱、洪涝、冻害等自然灾害正在变得越来越频繁,而生态农业在适应气候变化,以及减缓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显得更为重要。今年干旱的连续来袭,也在警告着我们不要好了伤疤忘了疼,只有从问题的根本入手,改变农业耕作方式,才能更好地应对今后的气候变化挑战。

化学农业使我们陷入“破坏环境——无法应对负面环境影响——用更多的化肥维持产量——进一步破坏环境”的恶性循环中,现在,是该跳出来的时候了。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