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低碳城市的体系与质量之困

admin 2011-07-20 来源:景观中国网
何谓“低碳城市”,目前不可能有一种明确标准,也就很难说哪些是真正意义上的低碳城市。“发展低碳城市,是一种行动,是一种过程,我们强调的是不断向低碳化迈进的方向。中国现在许多城市能认识到这一点,能喊出低碳城市的口号,这就是进步,就是积极的一面。”
  潘家华的办公室里听不到空调运行的声音,即使是北京7月初的下午,温度34℃以上,这位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的所长也只是把门窗打开,通风降温。在他看来,低碳需要每一个人身体力行,但是想要建立一个低碳的城市甚至是低碳的地球,则需要从宏观角度,进行战略性、成体系的低碳规划。 

  在提及今年年底的德班峰会时,这位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有过精彩表现的谈判专家,对此态度并不乐观。 

  “不要抱预期就是乐观,抱任何预期就只能是悲观。”潘家华毫不迟疑地说。 

  在南非德班会议召开之前,今年已进行了两轮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和柏林国际气候会议等一系列气候谈判,潘家华认为,这些谈判并不足以提高我们对德班会议的预期。“这些会议也许会推动一些细节,但不可能产生根本性的改观。” 

  “浪费”的低碳城市 

  随着德班气候大会日益临近,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步入一个关乎人类存亡的重要时刻。国际能源署尚未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幅创下新高,全球碳排放量处于史上高位,将气候暖化控制在安全水平的希望非常渺茫。 

  这样的大背景使得国家及城市发展的低碳化转型势在必行。仅在国内,提出低碳口号的城市数以百计。潘家华认为,何谓“低碳城市”,目前不可能有一种明确标准,也就很难说哪些是真正意义上的低碳城市。“发展低碳城市,是一种行动,是一种过程,我们强调的是不断向低碳化迈进的方向。中国现在许多城市能认识到这一点,能喊出低碳城市的口号,这就是进步,就是积极的一面。” 

  近期全国多地包括武汉、北京和成都等大中城市陆续发生了水淹城市的极端天气灾害,城市系统在恶劣气候面前显得十分脆弱。一方面,城市的低碳化目标无比迫切,另一方面,尚不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光鲜的“外表”之下却一再被忽略。如何用更完备的体系建立低碳的城市,需要城市管理者倾注更多智慧。 

  “如果我们的城市一旦暴雨,就出现交通中断,生活就受到影响,我们就得消耗更多的时间更多的能源去应对,这肯定不会低碳。”潘家华说。 

  潘家华认为,所谓的低碳,是一种战略性的规划和实践性的行动,是一种可检验的指标,管理者应考虑的低碳是综合和全面的,是一种体系的低碳。“目前城市低碳化发展往往更注重技术层面,我认为技术层面的低碳是次要的,体系的低碳才最为关键。”他说。 

  对于国内城市的低碳化转型囿于“细枝末节”和技术概念,缺乏“体系和规划”以及设施和产业质量低下的现状,潘家华表现出极大的痛心。“城市格局不够合理,轨道交通不够高效。风力发电机的寿命本来有几十年,结果转两圈就坏了。我们的楼房还没建好就垮了。我们生产了汽车和奶粉,大家都不愿意买。钱花了,只是有个表面东西在那里。大量浪费的存在,只可能产生高碳。”他直言,“这是我们城市发展的可怕、可悲和可恨之处。”  
  
  潘家华认为,企业生产的急功近利和公众消费的不健康不成熟心态也会增加浪费和排放,但低碳发展问题的根结来自政府决策的层面。“如果政府以利益为导向,就不会是低碳导向。”他表示,只有政府摆脱政绩或利益导向,决策科学化了,城市才可能实现低碳发展的体系化、高质量。 

  缺席的低碳评价体系 

  在人们普遍谋求低碳发展的进程中,有一个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那就是:低碳发展的背后往往需要高碳的支撑;为了实现一项低碳能源或技术,是否可能导致更多的高碳消耗和排放,是否可能需要支付更昂贵的代价? 

  比如前几年受到追捧的玉米制乙醇技术。美国学者研究得出结论,这种生物能源的能效转化率为20%,尽管本身环保达标,但生产同等质量的生物燃料所耗费的其他能源是制造汽油的7倍,而其制造价格是等量化石能源的200倍。普通汽车行驶一英里所消耗的普通燃料,相当于约4株玉米植物所生产的生物乙醇或13棵普通植物所生产出的生物柴油。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生物能源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却又造成了大片森林的消亡,而森林的消亡也会带来水土流失及旱洪灾害。 

  对于这个问题,潘家华提到了“全生命周期”的概念。“全生命周期”是一个应用极为广泛的概念,近些年也多有出现在低碳发展和绿色经济的领域。潘家华说,在低碳对高碳的替代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矛盾,比如建设风力发电,本是为了低碳,但制造风机的钢材电缆却是高能耗的产品。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全世界跑到一个地方开会,飞机飞来飞去,这也很高碳。这些事情值不值得做,是否得不偿失,就得分析它的全生命周期。 

  “只有建立全生命周期的评价,才能对一个产品或一件事进行综合的碳收支评价。” 潘家华表示,在国内低碳城市建设中,规划层面的全生命周期应用还不多。 

  根据资料所知,基于全生命周期的低碳经济评价体系在国内城市的低碳化发展中更多只是一种理论和方向,或仅在于原则性规定,实际操作的成果还比较少见。那么,这个问题实质又回到了前面潘家华的批判之重:低碳发展,体系和质量何在?在潘家华看来,解决这个问题绝非短时之功。 

  古代中国的城市理论不乏杰出之言,《管子•乘马第五》有云,“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潘家华谈当前中国城市的低碳化发展,强调规划,强调体系,强调效用,强调质量,古今精神同矣。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