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留住雨水 灌溉绿地——北京在行动

admin 2011-07-26 来源:景观中国网
对于雨水,传统观念是希望它们“快来快走”,过去城市建设着重考虑的是“多大的降雨量用多长时间能将其排走”,同时,大面积使用水泥路面也让雨水无法下渗。结果,“天赐之水”被排到沟渠河流里,难以缓解城市的干渴。从2002年开始,北京市开始大力推广雨水利用,以缓解水资源短缺的局面。

\
在国家体育场“鸟巢”的雨水处理车间,工人检查纳滤系统的工作状态。据介绍,被回收的雨水在这里经过砂滤、超滤、纳滤三套系统的过滤后成为高质量中水并被再利用。记者 饶强摄

\
国家体育场“鸟巢”顶棚每一块膜结构都安装有雨水回收管并构成独立的雨水回收单元。记者 饶强摄
\
市政市容委院内,工人们正在接用雨水回收系统内的水,这些水被用来浇花。记者 饶强摄
\
在国家体育场“鸟巢”的雨水处理车间,工人通过雨洪利用系统调配各储水池的水量。

  20日凌晨至早上,全市普降中雨。

  作为一座严重缺水的内陆城市,北京在行动:城区的园林利用湖泊、绿地留下雨水;机关单位和学校利用一个个集水樽留下雨水;路边的渗水砖留下雨水滋润土地……

  探访:万寿公园、海淀公园

  天上雨水 浇地入湖

  位于西城区白纸坊东街万寿公园的雨水回灌系统再次“工作”。万寿公园内有五口雨水回灌井,每口井蓄满时可存水35立方米左右。

  20日下午2时,打开一个井盖,井里并非像想象中那样积蓄了大量雨水,只是井壁有明显潮湿而已。工作人员解释:“这场雨降雨量并不是很大,现在该排干了。”回灌井的底部铺设了鹅卵石,起过滤、沉淀脏物的作用,井内积水最终会通过井壁上凿设的出水孔,流入周边土壤。公园还利用400平方米的景观水池收集雨水,用于浇灌花草树木。

  记者又来到海淀公园,虽然雨已经下了几个小时,但路面并无积水,雨水通过道路石板间的草地缝隙自然渗入地下。海淀公园在建设伊始就规划了大块绿地,便于雨水渗透到地下,从而补充地下水。湖水有相当一部分是园内收集的雨水。2004年,公园作为试点单位建立了集水节约系统,包括铺设透水地面、修建草坡山林等。

  在北京,颐和园、北京植物园等数十家公园都有类似的雨洪利用工程。仅市属公园就铺设了30万平方米的透水地面,雨水通过透水砖直接流入公园绿地,保存了自然降水。

  观测数据显示,累计降雨30毫米时,全市公园雨洪工程设施可一次性收集雨水500立方米。收集到的雨水一部分由透水路面渗透入地,可使地下水位迅速回升并补充园内的溪流、人工湖泊等景观水体。

  探访:“鸟巢”

  6个雨水收集池 可浇场地120次

  “B池液面5.2米,可以调用过来。”夜里的一场雨,让“鸟巢”的雨洪利用系统大有用武之地。国家体育场设施管理部经理吴益民昨天在体育场地下一层的雨洪机房里,密切关注着巨大的LED显示屏上的信息。

  暑期来临,国家体育场“鸟巢”也迎来游览旺季,每天的用水量直线上升。雨水回收利用,正在为这里的用水量减负。原来,“鸟巢”顶部那些不规则的膜结构,每一个都是独立的雨水收集体。每个膜结构上都有雨水口,下面连有水管通到回收槽内,整个“鸟巢”屋顶有120个白色长方形的虹吸回收槽,回收的雨水引流到遍布“鸟巢”周边及场地内的6个地下蓄水池中,其最大储水能力高达12000立方米。如果以浇灌“鸟巢”中心足球场地来计算,足够浇灌球场120次。

  整个“鸟巢”雨洪利用系统的雨水收集面积达22公顷,年回收利用总量约6.7万立方米。所有收集到的雨水最终被汇集到“鸟巢”地下的水处理系统中,经过砂滤、超滤、纳滤三层过滤后,污水变成优质中水,实现回用。逢雨季,“鸟巢”会优先使用自己回收处理的优质中水供水。处理后的雨水可用于冲洗用水、室外绿化、赛后冲厕、比赛场用水、空调冷却、热身场用水、汽车清洗、场地灌溉、跑道冲洗等各种用途。

  探访:海淀区双紫园小区

  “喝水”地砖 雨天不愁

  早上7时许,一场中雨为暑气蒸腾的京城降温,路上的行人却要远远避开突然驶过的车辆溅起的污水,还要留神脚下人行便道上的碎砖成为一个个“翻浆地雷”。

  家住海淀区双紫园小区的李女士就没有这些烦恼。原来,这个小区自2002年起就改造成为“雨洪控制与利用”的示范区。建设了下凹式绿地5700平方米、铺设透水地面5000平方米以及屋面、道路与庭院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收集雨水经地下600立方米蓄水池蓄存后回用。

  走在小区内,记者发现,地上铺的红砖与一般小区的不太一样。它们的表面都是小孔,就像长了麻子。踩上去感觉有点软,不像街头人行道上的砖那么硬。

  水利专家张书函介绍,这种砖是很特别的渗水砖,分为上下两层,表面薄薄一层是细细的混凝土颗粒,而下层的混凝土颗粒则较粗,中间用特殊的黏合剂连接。端起一盆水浇下去,水马上就顺着砖体的缝隙向下渗透,瞬间,砖面上的水就不见了。在小区的露天停车场,记者看到,地面采用的也是菱形镂空地砖,方便雨水下渗。

  收集来的雨水都顺着落雨管和地面的排水沟,流进了蓄水池。这些水经过处理,除了用来绿化灌溉,还能给小区的洗车房和喷水池供水。

  2005年小区地面全部透水铺装后,小区雨洪外排量大幅减少。年综合利用雨水近5000立方米,其中回用1000立方米。  

  探访:市市政市容委

  一夜雨 集雨樽“喝”个半饱

  昨天一早,市市政市容委的万彦斌师傅拎着一只蓝塑料桶来到院内北办公楼外,在一只白色大罐子前把桶放好,伸手拧开罐子上的一个红色水龙头。“呦,万师傅,取水呢?”“对,准备浇浇花。昨儿夜里雨不小,您瞅这罐儿,‘喝’了个半饱。”万师傅和同事打着招呼。

  万师傅面前的这个白色大罐子,就是市政市容委办公楼为回收雨水专门设置的“集雨樽”。这个胖墩墩的白罐子看着不大,着实胃口不小,前天晚上下了一夜的雨,罐子里也就存了三分之一的水。工作人员介绍,集雨樽的白色塑料罐体有一米来高,直径一米,罐顶上一根白色的雨漏管直通楼顶,雨水经雨漏管首先进入初期雨水去除器,随后较为干净的雨水顺管流进集雨樽。收集的雨水全部用于机关院内的绿化和洗车。

  这个集雨樽就“蹲”在北办公楼和机关食堂之间的外墙边上,大家都是随用随取。集雨樽的出水口还设计了一个管道接口,需要擦车时,接上水管就能洗个痛快。集雨樽对面就是院里的消防栓,如遇有突发火情,集雨樽里的水也能派上用场。

  据估算,每1000平方米的楼顶遇有一毫米降雨,就可集水一立方米。京城一般每年可有20场规模降雨,如果楼顶都能开展雨水截蓄,那缺水的北京将可以有更多的水源可以利用,同时还能置换、节省不少自来水,减少地区防洪压力。

  数读新闻

  北京平均年降4900个昆明湖

  北京面积16800平方公里,常年平均降雨量585毫米,每年总量约98亿立方米的水降在北京版图内,相当于4900个昆明湖。

  对于雨水,传统观念是希望它们“快来快走”,过去城市建设着重考虑的是“多大的降雨量用多长时间能将其排走”,同时,大面积使用水泥路面也让雨水无法下渗。结果,“天赐之水”被排到沟渠河流里,难以缓解城市的干渴。从2002年开始,北京市开始大力推广雨水利用,以缓解水资源短缺的局面。

  本市已建1355处雨洪利用工程

  据市水务局介绍,目前本市已建1355处雨洪利用工程中,城区有688处、郊区有667处。这些雨洪利用工程纷纷把雨水拦截在居民小区、校园、公园和田间地头,回用于冲厕、洗车、道路浇洒、绿化和农田灌溉,既能有效减缓雨洪排泄压力,又能节约利用水资源。

  新闻背景

  北京雨水收集利用历程

  上世纪80年代初,多年超采造成的北京地下水位下降已经极为明显,有关部门第一次将目光对准了城市雨水的收集和利用,对于城市雨水,从以前考虑尽快排出,转为研究怎样尽可能把它们留在城内。钓鱼台外侧的一段马路成为第一块“实验田”,铺设了渗水砖,后又扩展到了中山公园。

  上世纪90年代末期,北京经济发展、城市规模扩张和人口增长使供水紧张局面再度显现。1999年,北京市提出的应对21世纪初期北京供水紧张局面的26条措施中,其中之一便明确提到了雨水的收集利用。

  2000年1月29日,关于北京城市雨水利用的“中德合作雨水项目”启动。合作方式主要是建示范区。最终确定主要分成五类地区进行试验,即老城区、90年代以后新建小区、将建小区、机关学校和城市公共用地。

  2006年底,雨水利用第一次进入北京市下一年将要重点完成的“折子工程”,总数达300项,首先在各党政机关全面铺开。一年后,新的200项工程又列入了2008年北京市要完成的“60件实事”之一。城市雨水利用工程在全市城镇范围内开始全面推广开来,包括饭店、学校、小区、机关等诸多行业、部门在内。

  专家访谈

  四招提高雨水利用率

  提高雨水收集利用率专家支了四招。

  首先,建设渗透路面、沟、渠、井、塘及绿地,让雨水直接回渗地下。屋面、地面雨水渗透至地下,不仅可涵养地下水,还可以减轻城市雨洪负荷。

  其次,建设调蓄设施将雨水径流收集起来,经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后作为生活杂用水。但北京降水时间分布不均,需要建设较大的蓄水设施,一次性投资较大,运行管理也有一定难度。

  第三,将雨水径流引入中水处理系统,作为中水的水源之一。“一些小区都有雨水收集设备,通过过滤就能使用。”张书函说,蓄水池中收集到的雨水,再流过一个由煤渣、矿石和微生物组成的过滤池,经过去污处理,最后储存在一个清水井中。清水井底部安有水泵,可以把雨水抽出来,灌溉草坪,冲洗厕所。

  最后,与区域内的景观和水系结合,将雨水用于景观或水系的补水。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