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第三届中国建筑传媒奖颁奖典礼圆满落下帷幕

admin 2012-12-11 来源:景观中国网
昨晚,第三届中国建筑传媒奖颁奖典礼在深圳华侨城创意园隆重举行。大奖设立的五大奖项全数颁出。与上届最佳建筑奖爆冷空缺形成鲜明对比,此届最佳建筑奖是“双黄蛋”,一个奖项由台湾罗东文化工场与河北歌华营地体验中心两个作品共同获得。此届传媒奖中,城市住宅首次摘获最佳居住奖。

  昨晚,第三届中国建筑传媒奖颁奖典礼在深圳华侨城创意园隆重举行。大奖设立的五大奖项全数颁出。与上届最佳建筑奖爆冷空缺形成鲜明对比,此届最佳建筑奖是“双黄蛋”,一个奖项由台湾罗东文化工场与河北歌华营地体验中心两个作品共同获得。此届传媒奖中,城市住宅首次摘获最佳居住奖。

  8时整,随着庄严的男声“第二届中国建筑传媒奖颁奖典礼现在开始”,主持人梁文道登场,宣布颁奖典礼正式开始。场灯光暗下,全场肃静,优美音乐响起,屏幕上,一条入围建筑作品的展示短片,将在座观众的情绪引入两岸三地作品的实地考察中。

  南方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南都全媒体集群总裁黄常开致辞表示,第三届中国建筑传媒奖以中国建筑传媒奖为平台,力图在空间维度上支持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推动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经过短短的两届班子,这一奖项已经成为两岸三地规模最大、认同度最高,最具影响力的奖项,大奖提出的公民建筑的理念已深刻的影响了中国的建筑界,在两岸三地引起了广泛的讨论,相比前两届,今年这一届又有了质的飞跃。

  本次中国建筑传媒奖的赞助方——深圳华侨城房地产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学俊表示“中国建筑传媒奖今年已经是第三届,已经是两岸三地重要的奖项,很高兴我们能和南方都市报一起参与到这个活动中,为做好一个纯粹的奖,为推进公民建筑在中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华侨城地产一直以创造优质生活为宗旨,最终的目标是让人们有真实的幸福感,这个宗旨和中国建筑传媒奖有不谋而合之处。中国建筑传媒奖鼓励公民建筑,希望建筑能真正有人文关怀,与周边环节结合,与人们贡献更多的公共空间,这也正是华侨城多年来不懈努力的方向。

  据了解,此次与会人数为历届最高,800多张门票发送当日不到5小时全数预订完毕,昨晚典礼现场1200个座位座无虚席。走廊、舞台前也挤满前来观礼的市民。

  终评委员会主席严迅奇表示,与前两届相比,这一届建筑传媒奖的入围作品的数量、整体水平都有所提高。据介绍,2010年第二届自由申报的作品数量为53个,而今年自由申报作品则高达100个,作品质量相当高,其中一个入围最佳建筑奖作品的,就是自由申报的休宁双龙小学。与前两届相比,微博的兴起,使得更多的市民参与到这届中国传媒建筑奖的讨论,从9月份至今,每天都有不少市民参与讨论。 

src="http://file.newsccn.com/images/2012/1210/20121210105604674.jpg"

最佳建筑奖获奖者(左二、左三)与入围奖 
 

  最佳建筑奖:

  上届空缺,今届诞下“双黄蛋”

  作为中国建筑传媒奖六个奖项中最重量级的奖项,该奖项每一年都是关注的焦点。9时,颁奖嘉宾夏铸九走上奖台,终于打开这个信封。与上一届爆冷空缺相比,本届有两个项目共同获得该奖项。

  其中一个是台湾罗东文化工场,另一个是河北歌华营地体验中心。在昨日上午举行的终评会上,多位评委笑称,该结果加倍弥补了上一届空缺的遗憾。怎样的建筑才能称得上最佳建筑?为何此次会有两个作品同时受到评委的一致青睐?

  “最佳建筑奖奖项设置要求建筑设计的水准到达一定高度,其中包括建筑形态、内涵、与城市关系等方面,对社会产生一定冲击力,对将来公民社会的形成有所裨益。”终评会主席严迅奇表示,获奖的两个作品在在这两个层面都达到一定的高度。

  而提名及初评委员会主席黄居正认为,最佳建筑奖的内涵有两层。“其一,是对建筑设计品质和完成度的倚重,其二,要保证使用者在建筑空间内的高效活动,同时激发使用者创造性的互动。其中,关系到使用的新的肯能性以及新的空间行为的生发。”

  诚然,作为建筑物而言,罗东文化工场更有震撼力,建筑所表现出的方向、对公共空间的解决方法,以及与整个城市的交叉互动比较明显。黄居正指出,具体来说,罗东文化工场提供了一个公共空间的框架,市民可以在这个容器内产生多种可能。从理念上来说,它是一个开放的作品,”建筑师提供了舞台,让你去唱戏。“

  与此相比,如严迅奇所言,歌华营地体验中心气质上更为内敛,但其教育理念的运作对中国内地的少年文化教育模式与生活模式一样产生持续的影响。黄居正亦有同感,他认为,歌华营地体验中心是另外一种风格。“它从完成开始,空间的完成已经很精细,考虑到了使用者的许多需求。”打开了内外空间,特别是在中国的语境里,营地还是一种新的空间类型。对于中国的应试教育系统来讲,该项目的完成和使用代表未来的新方向。因此评委会在这两个维度上将奖项颁予该两项作品。

  黄声远上一届有作品入围,但最终未能斩获奖项,此次再度入围,为了这个作品,他和宜兰县政府政府“熬”了十几年,期间换过3任县长和7任文化局局长,于今年4月竣工。也是此次终评会最具争议的作品。此次终于如愿摘得奖项,他有感而发:“谢谢宜兰,这个位于台湾东北角的小城,这些年宜兰人一直在走自己的路,这里有一群公务人员,他们愿意倾听人民的声音,有勇气和我们一起去承担、去尝试,所以我们田中央的青年,才会不缺席、不放弃。这个建筑做了14年,终于试营业一个月了。这14年虽然不太顺,但是过程当中累积了相当的认同。”

  另外一个获奖作品——歌华营地体验项目的建筑师李虎,因为母亲在颁奖礼举办前两日病逝,因此未能来到现场。代替他前来领奖的妻子黄文菁表示“我们想寻找一种切实的、可实践的设计策略,中国的大多数孩子学习压力都很大,营地这种公益性建筑,在西方已经成为教学体制的一部分,但在中国还相当陌生。这几天我看到一个家长的微博,不光孩子连大人们也在这里流连忘返。这让我们相信,一个小建筑也有大能耐。”

src="http://file.newsccn.com/images/2012/1210/20121210105722401.jpg"

最佳居住建筑奖:

  宁波鄞州区人才公寓代表


  与公民相关的商业建筑这次没有“靠边站”

  在首届及第二届中国建筑传媒奖的终评会及提名人闭门会中,评委们认为入围、获奖名单均体现出强烈的公民性特征。然而“走向公民建筑”是否意味着商业建筑要“靠边站”?如何让与居民日常起居相关的商业住宅项目,也能进入公众视野并参与到奖项评选中?评委们多次展开讨论,最终“公民建筑不是公益建筑,更不是慈善建筑,它也一定不是代表偏远地区的小建筑。它与商业建筑一定不是对立、违背的,商业开发的居住建筑是当下中国最多的东西,我们十分希望商业建筑能够参与到奖项评选中来”的想法,也成为大家的共识。

  在等待了多年之后,今年的“最佳居住建筑奖”由宁波市鄞州区人才公寓获得。该作品是由宁波市鄞州区城投公司兴建的人才保障用房。提名及初评委员会主席黄居正认为:“几十年来中国城镇化令城乡人居住宅的建设量巨大,如何让民众在商业住宅中安适栖居又能维持传统的邻里空间,创造新的公共空间是我们评选这个奖项的考量。”他认为,前两届的作品都比较小众,该项目获奖能产生很好的引导作用,让更多的甲方去追求住宅的品质和空间的公正使用。

  这次奖项将商业项目囊括,是否未来大会奖项设置的一个征兆?对此,严迅奇表示,高层建筑在内地是个很难做到空间上有特色的设计。宁波该作品做了个很好的尝试,从内部空间的通风,到户外空间和建筑物的呼应,并且将社区内部的空间翻折向公众开放,从某种意义上体现出空间的公正。“这几届以来,建筑传媒奖并没有刻意将商业项目排除在外,对于这类型建筑而言,要在商业运作与公共利益之间取得平衡。之前没有作品做到,这次宁波作品有所突破。”

  宁波鄞州区人才公寓代表

  “我觉得这个奖应该不仅仅是对人才工业这种建筑形式的肯定,更大程度上应该是对我们空间公正这种意识的肯定。对社会公正这个理想来说,可能很难达到,但我作为一个建筑师,试图从空间层面挖掘这种公正,这是建筑师所能引导的,在做这个作品的时候,我们发放了1200份问卷,后来很多想法都得到实现,比如每一户年轻人都想要一个朝南的房间。”

  杰出成就奖

  “所有的建筑都是公民建筑”83岁老先生为 已经写不出完整的乡土建筑史恸哭

  该届的杰出成就奖获得者为83岁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陈志华。由于身体抱恙需卧床静养,陈志华无法亲赴现场领奖,在大会组委会赴陈志华老先生家中拍摄的视频中,陈老拿着几页手写的稿纸,用并不大的声音对现场的后辈和年轻人们讲述自己对中国乡土建筑和对公民建筑的看法。”这次不能跟新老朋友们会面,可惜了,我的身子出了些毛病,我争取下次健康地过来参加这个活动。等我病好了,我还要好好干,直到最后一口气。“

  他回忆道,“60岁以前,我在学校里面教‘外国建筑史’,60岁退休以后,我开始从事中国乡土建筑的研究和保护……以前的房子都是农人建的,这些乡土建筑更灵活,更能满足居住的需要,所以我们要多关心农耕文明时期的建筑。我们最近打算要编一本中国乡土建筑的集纳大全,但是已经做不出来了,很多已经消失了,完整的已经写不出来了。一个民族,连自己的建筑史、文明史,都写不出来了,多么可悲。“说到此处,老先生语速变慢,语带哽咽,”我知道建筑师是个很热门的职业,大家都很忙。我希望身体健壮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地参与到这个工作中来。”

  “我一直记得冯老先生(冯纪忠)的一句话,他说,‘所有的建筑都是公民建筑’,如果它不为公民服务,不体现公共利益,那么它就不是公民建筑。我在根上,要再跟冯先生学习,我希望人人都记住这句话,都说这句话。我做冯先生的学生,这一句话就够我用到死了。”说到此处,83岁的陈志华伤感地留下眼泪,他拿着涂写过的稿纸所做的这番获奖感言,也令全场观众陷入静默和深思中,视频结束那一刹,全场响起掌声,过了15秒依旧没有停息。台下坐着的华黎、黄声远等青年建筑师凝重地拍着手,与屏幕上老先生的面孔长久对视。

  建筑评论奖

  最好的建筑评论 介入公共领域

  建筑评论奖则由台湾建筑评论家阮庆岳摘取。“评论最好的地步,最好可以用评论介入公共领域,影响大众对建筑的看法,同时他自己以身作则,通过他的评论。”终评会委员吴光庭表示。评委认为,这个奖项的设置,有意让评论往公共领域发展,促进建筑知识分子通过评论介入公共领域,促进公民社会的形成。评委认为,阮庆岳除了对建筑本身熟悉外,还积极介入文学、策展等领域,以自身的影响力带动了社会对空间设计的关注。

  最佳建筑奖

  歌华营地体验中心 建筑师:李虎+黄文菁

  颁奖词:建筑力图在一个小小的建筑中承载较大的社会功能,不仅让在这里学习、体验的青少年可以看到一个关于建筑与自然、建筑与人的关系,更在公益组织的协作下积极推动一种新的体验式教育模式。项目包括一系列复杂功能的项目,通过对场地、材料、当地文脉以及能源问题细致处理,实现了流动的空间组织与内外关系和充满多元趣味的建筑效果。项目在6个月内完成全部的设计和施工,并且呈现出了良好的完成度和建筑细节的精准实现。

  最佳建筑奖

  罗东文化工场 建筑师:黄声远

  颁奖词:罗东文化工场为台湾近年来最具突破性之公共建筑。在台湾,文化的定义已经日益多元,日常生活和即兴活动都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建筑群以罕见的方式回应这一趋势,既隐喻着罗东历史中大型林场的生产空间历史,也为小镇营造了具有震撼力和平等的公共文化交流空间。建筑结构和空间形式蓄意游走于现代主义和地方性之间,同时也结合场地设计,与城市环境肌理充分融合。项目本身也是协调和权衡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复杂产物。

  居住建筑特别奖

  宁波鄞州人才公寓 建筑师:平刚

  颁奖词:不同于普通的住宅房产开发项目,”人才公寓“具有较为典型的住宅公建化的特征。在面向城市的部分,设置了一系列的居住及城市服务设施,意图辐射整个周边区域。这种将住区私有区域向外”翻折“并包裹本社区空间的做法,在为城市做出贡献的时候也给住区注入了新的活力。户型设计上,实现了小户型的南北通透和错层的空间形式,较好地承载了年轻人群的生活方式。

  青年建筑师奖 华黎

  颁奖词:视野开阔,理念成熟。关注建筑中空间和建构的本质意义,以及建筑生产过程对于社会与生态的影响。对建筑在全球化的消费主义语境下沦为时尚符号或形式教条持批判性的态度,对场所意义营造、场地及气候回应、材料与建造方式、资源分配、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等命题的探讨,构成了他工作的核心内容。设计手法自如应对不同项目需求,张弛有度。

  建筑评论奖 阮庆岳

  颁奖词:作为跨界又多产的评论者和策划人,他每年撰写数十篇专业评论文章,出版的专业着作即超过两部以上,还策划多个专业展览,主持和参与专业学术论坛和相关活动;同时,积极介入文学、艺术界相关活动,以自身的影响力带动了社会大众对空间设计的关注,也为推动台湾与大陆建筑设计与交流做出了积极突出的贡献。

  杰出成就奖 陈志华

  颁奖词:毕生以严谨和开发的学术态度在建筑教育和研究领域耕耘,从对西方建筑的研究到中国乡土建筑的研究,成果丰硕。并以其批判性的学术精神为我国的建筑评论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他不满足于做一个书斋中的学者,常年奔波于田野乡间,尽一己之力,用书写和文字,用呼吁和人道关怀,与中国经济大潮席卷下的功利、短视、麻木和贪婪做着不懈的斗争。

  花絮:

  最忙碌:讨论激烈误饭点 午饭不忘评选作品

  “在奖状上面除了很明显的一个章,上面还有中午吃饭不小心洒下的菜汁,说明他们比较认真,开会的时候比较激动,还溅了还很多东西。”在昨晚的颁奖典礼上,主持人一席开场白,引得哄堂大笑。

  为何颁奖辞上会有菜汁?原来,在昨日终评会上,评委争论激烈,终评时间一再延迟。为了节省时间,评委不仅取消了原定的茶歇时间,更是将午餐带到会议桌上,一边吃午餐,一边对入围作品进行评析。仅最佳建筑奖项便花去3.5个小时。“不专门去吃午饭了,我们边吃饭继续。”

  当讨论及最佳居住建筑奖入围者”四季??一所房子“的微循环沼气系统,评委黄居正介绍:“专门有个院子养猪,粪便可用作生产沼气。”话音刚落,黄居正忽而意识到众多评委正在吃午饭,莞尔一笑:“这时候说起这个话题实在不雅。”话语引得众人大乐。

  逐个作品评析,有激赏、有存疑、有诠释、有争锋、有灵光、有风趣,9名评委中途无休息,整个终评持续6小时,各奖项获奖者方尘埃落定。昨日终评会上,评委提名史建先生担任下一届评委会主席。

  最两极:本土化与工业化建筑的对弈

  终评会一开始,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与休宁双龙小学两个作品以迥异的建筑理念成为评委辩论的焦点。博物馆从当地选取木材、火山石等建材,并通过建造模型与当地工匠交流,注重与当地社会人际关系的交流。

  与此对应,与双龙小学所代表的轻钢材质、工业化建筑理念与博物馆形成鲜明对比。在现场考察最佳建筑将入围作品”休宁双龙小学“时,评委夏铸九留意到,小学的设计师将该作品的建筑形状形容为一条”龙“,然而由于建筑坐落山坡地势,”龙尾“部位比较接近地面,小学生很容易便爬到建筑顶部,存在安全隐患。“我们给校长提建议,在‘龙尾’部位种上植被隔离,小学生就不容易爬上去了。”

  评委留意到,工业化的建筑业在与当地关系的处理方面存在缺失。双龙小学采用轻钢结构,施工方从北京调至河北当地施工,并未与当地工匠充分沟通。工业化建筑易于推广,并将现代设计理念带至村落。但是工业建筑也有个缺点,如果某个部件坏了,在当地不容易找到更换。“在考察完毕离开前,夏铸九叮嘱小学校长,记得留下北京施工方的电话,若将来需要维修,方便联系。

  最激烈:3位40岁青年建筑师奖

  同窗竞逐 三入围者暗自角力

  在所有奖项中,竞争最为白热化的可算是青年建筑师奖项的追逐。由于三位入围建筑师今年均整好40岁,根据奖项设置原则,青年建筑师奖的申请者年龄不超过40周岁(截至2012年12月30日),若此届与奖项不能如愿,入围的三位青年建筑师将与下届无缘。三名建筑师均向终评会提交了精心制作的PPT,展示各自的代表作品与设计理念。

  “我今年已经40岁了,下届就没有机会了。” 最终以8票获得全票通过,斩获此项奖后,华黎感慨。“这个奖是肯定我的建筑对社会和人文的关注,而不单单是形式。”据介绍,青年建筑师董功与华黎均为清华大学1994年建筑系同窗,两人一起为建筑事务所合伙人,不过,在昨日终评会现场,评委们都相当纠结,甚至有评委对董功发出遗珠之憾的感慨。

src="http://file.newsccn.com/images/2012/1210/20121210105842663.jpg"

歌华营地体验中心代表 黄文菁

  最感动:“得奖是对老人最好的悼念”

  昨晚的颁奖现场有个遗憾,由于母亲两天前不幸病逝,获得最佳建筑将的作品“歌华营地体验中心”的设计师李虎无法亲赴现场。在颁奖台上,李虎的妻子黄文菁百感交集。

  “这个获奖的消息已经算是对老人家在天之灵一个最好的告慰。“黄文菁在台上感言道:”建筑师不应当只关注建筑本身,更重要的是建筑如何解决世界存在的问题?李虎和我一直觉得,今天中国特殊的建筑实践环境里,建筑师面临前所未有的矛盾、挑战和机遇,作为一个群体,我们应当意识到并主动的承担起更多的对社会的责任。”

  她表示,获奖作品青少年营地有幸是这样的一次探索,作为既是建筑师又是家长的双重社会角色,大量的观察、思想和研究让设计师看到了目前中国教育体制里的很多问题,大多数的孩子们在分数和升学的重压之下,成长过程有很多欠缺,从能力到体力到人格,而营地作为一种公益性的教育模式,对国内成长的青少年来说比较陌生,对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是教育体制的一个重要部分。营地是对正常学校教育缺失部分积极有效的补充,因而对营地这个有深远社会意义的项目,对这个在中国还是全新的建筑类型。

  手工造纸博物馆 挖掘当地工艺

  “(建筑师)华黎有两个项目都被提名,包括入围的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和孝泉民族小学。我个人更喜欢民族小学,可是经过初评的几轮投票,以及大家对于本土构建、当地取材、环境融合度的支持,入围的最终是手工造纸博物馆这个项目。”黄居正说。

  之后,现场考察评委王骏阳、栗宪庭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提供了现场考察报告,赞扬了该建筑对于挖掘当地工艺、与当地工匠建立紧密关系上的贡献。主办方随后播放了在当地考察的视频资料,给予评委更为丰富的信息。

  汇报完毕后,进入现场评委的提问、讨论环节。崔恺对于该建筑作为”博物馆“的技术条件提出质疑;而评委会主席严迅奇则更加关注建筑每个小体量造型不同,其代表的含义是否有所区别;台湾评审夏铸九则担心,三楼的露天走道,若遇到下雨天,会不会造成不便。

  歌华营地体验中心 建筑平面相当精彩

  最佳建筑奖的第二个终评项目———歌华营地体验中心同样也按照上述流程进行讨论评判。现场考察评委黄居正表示,该建筑平面相当精彩,从设计到完工只有仅仅6个月时间,但是项目的完成度相当到位,技术质量可靠。“更为难得的是,此类建筑在中国只是刚刚开始。在应试教育的背后,中国也应该有这种供孩子游戏、玩耍、开发潜能的地方。”

  另一位现场考察评委崔恺说,虽然营地中心并不是在理想的环境中建起,其周围的建筑水平并不高,但该建筑体现了相当聪明的环境策略,低调处理外表,并不注重表现形象。巧妙利用地势上的3米高差,内在形成较好的空间互动性。评委还对该项目甲方在使用上的充分性,使用者和建筑者间的融合度给予了高度赞扬。

  罗东文化工场 充满无限可能性

  台湾建筑师黄声远的罗东文化工场是第三个接受终评的项目。历经10年多的设计建造、超大超高的棚架设计、罕见的吊起式的美术馆设计、公共空间使用的无限可能性,都让这个项目充满了争议性。

  现场考察评委夏铸九向评委传达了项目背后离奇曲折的故事———资金预算的不断缩水、建筑师对于设计原则的一再坚持……而同样来自台湾的评委吴光庭则和大家分享了自己在文化工场的美术馆第一次策展的经历。

  夏铸九对此项目的质疑点很多:过于开放的公共空间给使用者在管理上造成不小的困难;施工的原因造成棚架个别地方有漏水的问题;夜市小贩要求重新回归对于公共空间带来的影响……但吴光庭表示,与一般建筑可想象结果和固定预算相比,这个作品历经十几年,它是一个不断生长的作品,充满无限可能性。

  严迅奇则强调:“我们这个奖项强调的是公民性,罗东创造的面积巨大的公共空间,给予这个项目无限的可能性,可能性的面越广,参与的人越多,其实就体现了建筑的公民性。”

  南山婚姻登记中心 伤残人士使用不便

  对于建筑面积只有800平方米的南山婚姻登记中心,实地考察评委严迅奇则表示,它的优点胜在对于城市的好处,位置巧妙,给人宁静、自由的感觉。婚姻登记的独特性,使它成为“有记忆的场所”,对于公民生活素质的提升很有贡献。但是在造型上,白天看雕塑感过强,与外界空间的对话性较少,很重要的一个遗憾是忽略了伤残人士和长者在使用上的便利性。

  休宁双龙小学 可大面积复制

  最佳建筑奖入围的唯一一个自行申报项目是休宁双龙小学,双龙小学是一个由工业化材料、新工艺、外来工匠打造的,可以大面积被复制的建筑形式。

  实地考察评委则认为作为公益性的建筑项目,其完成度还是稍有欠缺,在隔音、保暖方面还有待继续验证。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