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建自行车道 华侨城标注城市人文生态两大标签

admin 2007-02-27 来源:景观中国网
  建成国内第一条社区自行车专用道   华侨城标注城市人文生态两大标签   行走在中国各大都市中,同质化的现象已经异常严重:一样的钢筋混凝土、高楼大厦,一样的宽马路、
  建成国内第一条社区自行车专用道 

  华侨城标注城市人文生态两大标签
 

  行走在中国各大都市中,同质化的现象已经异常严重:一样的钢筋混凝土、高楼大厦,一样的宽马路、大广场,一样的商圈和经济新区。都市人如同处于千篇一律的牢笼之中,而逃离城市的桎梏则成为围城里人们一个共同的心声。那么,如何将生活在都市丛林里的人们解放出来?深圳华侨城集团以一次颇为另类的迎接新年活动为此带来了启示。2006年11月30日,华侨城集团的员工及社区居民代表共1千余人,利用专门修建的社区自行车道骑车绕华侨城环行一周。 

  在被摩天大厦包围的城市群落里,在自行车渐行渐远的当下深圳,这绝对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自行车道——城市功能回归的一个符号 

  华侨城这一举动在一些人看来是逆“时”而动的。 

  从60年底自行车是“富人”的象征,到80年代自行车平民化的“泛滥”,再到改革开放后被戴上“与深圳的高速发展不匹配、落后”的帽子而逐渐消失,自行车,成了经济高速增长下中国城市发展的某种写照。 

  今年10月,华侨城集团对外宣布,将投资3百万元在华侨城社区修建深圳首个自行车专用道系统。按照规划,该系统覆盖面积约3.2平方公里,双向车道总长16公里,其中一期工程总长10公里。 

  消息一经公布,立刻引起了媒体的普遍关注,也引发了社会各阶层的争议。有人表示,自行车作为一种落后的交通工具,运行时占用道路面积大,速度比机动车慢,被高速发展的城市所淘汰是一种历史必然。 

  然而,支持华侨城的舆论却明显占了上风。一些社会学家、城市规划专家纷纷表态:华侨城将自行车重新回归,并专门建设自行车专用道,不仅将为华侨城居民提供便利与安全的出行环境,更会引领整个社区向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发展。 

  实际上,自行车作为一种绿色交通工具,早已受到城市化较早的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重视。 

  以荷兰为例,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交通伤亡人数不断攀升,重视交通安全、环保的呼声越来越高,政府开始修建自行车专用道以保证骑车人的安全,各城市也都开始修建专门的、与交通主道隔离的自行车道,到1992年,整个国家自行车道路超过了1.8万公里,其中37%在城市建成区内。在德国的任何一个城市,自行车道就如一条条彩带镶嵌在道路两边。美国波士顿一个花费200亿美元重新在地面上恢复绿色廊道和自行车空间,建立方便生活和休闲的绿色通道。 

  从国外大都市发展趋势上看,“自行车城市”已成为国际城市发展追求的一个目标,中国城市也将上演这样的轮回,开辟自行车专用道和举办自行车环城跑活动,体现了华侨城对城市发展脉搏准确的把握能力。 

  和谐生态——现代城市的发展方向 

  华侨城集团这一创举得到了居民的拥护。有居民直言不讳,骑自行车既利于环保,又可以锻炼身体,方便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使整个社区变的更和谐、宁静而又充满活力。 

  实际上,深圳华侨城社区自行车道的出现,仅仅是华侨城集团播种下的一个试验田,从目前来看,反响相当大,甚至引发了重塑城市生态的呼声。华侨城集团下一步计划在上海、北京华侨城、东部华侨城及曦城等地陆续兴建自行车道。“自行车,将成为华侨城的一个文化符号,有华侨城的地方就有自行车文化。”华侨城集团一位员工透露。 

  有城市规划的专家表示,宜居城市必须以人为本,不能缺少人文内涵和忽视城市生态。其实,西方一些国家在生态城市建设上走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通过拓宽马路、建设大广场、增添绿地等,对城市进行美化;第二阶段以美国的国家公园运动为标志,对原生态自然环境进行保护;第三阶段是正式提出生态城市概念,把整个生态看成一个系统,包括社会和谐、经济发展、人文关怀和自然生态等。然而,中国在城市化加速的进程中,却出现了一定失衡和偏离。 

  于是,华侨城开始尝试构建一个和谐、文明、健康的社区生态环境。从这个角度来看,重建自行车道,如“吹皱一江春水”,将构建社区和谐生态的目标清晰的展现出来,而华侨城所构建的生态模式也很可能会成为中国现代城市未来的发展模式。 

  过去,城市社区的发展中体现出来的更多是冷冰冰的商业利益,城市间的较量更多围绕着GDP指标、城市规划交通公里数、商业区、CBD、高科技、工业区等硬性配套设施竞争,于是,城市管理者们过度追求大广场、宽马路,忽视了生态和人文两个方向的发展,造成了城市灵魂的萎缩。相反,华侨城追求的是生态和人文的融合,是高品质文化浸润的生态型城市。 

  人文关怀——健康、和谐将是新指标 

  有专家坦言,少了人文精神的滋润,少了文化底蕴的支撑,城市外观建设得再华丽,也会显露出在人文、文化上的苍白。目前,国际社会衡量一座城市的发展水平,除了GDP指标,还倡导用HDR这个人文发展指标。因为人是在城市空间里生存的,一个城市的现代化,除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基础设施的完善外,必须达到人文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的高覆盖率,包括公民参与、社区文化、市民情趣、城市精神等,文化展示着城市的价值品位和风貌,评价一个城市是否“出色”,不仅仅看其摩天大楼和五光十色的商圈,更要看其人文化、人性化指数。 

  于是,在经过一系列工业化的高度膨胀后,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文”这个语词,并开始思考城市发展的价值——城市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创造财富,更是为了体现对人的尊重和关怀,让人生活得更美好。 

  从全球城市发展的趋势来看,一种和谐的、有机的生活方式正逐渐被推崇,摆脱城市喧嚣、达到返璞归真的境界,也因此成了很多都市人的内心追求。恰恰在中国,人们对这种生活方式却是既向往又迷茫,越是经济发达的城市,越缺乏这种生活的典范。市民身心是否健康愉悦,人文生态是否和谐健全,已经成为城市发展方向上新的衡量指标。华侨城自行车道在社区的修建、自行车文化在城市的兴起,传递的正是这种生活文化。正如华侨城所倡导的那样,华侨城打造中国“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典范,实际上也是在追寻城市人文生态的重建。 

  自行车道的首开先河,或许只是一个开始。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