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世博会中国馆争议声中破土

admin 2008-01-09 来源:景观中国网
  伴随着设计方案的征集,选拔优化,和来自各界不曾间断的批评声,备受瞩目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终于在2007年底开工建设。无论评价如何,在2009年秋天,一座传统中国风格的鲜红
  伴随着设计方案的征集,选拔优化,和来自各界不曾间断的批评声,备受瞩目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终于在2007年底开工建设。无论评价如何,在2009年秋天,一座传统中国风格的鲜红色巨型建筑将在上海诞生。建筑高度将超过原定的50米,达到63米。

  当上海市市长、上海世博会执行委员会主任韩正宣布中国馆正式动工时,此前一直保持神秘却备受关注的设计方案也在开工时正式浮出水面。

  期待新地标

  历届世博会的国家馆,许多都已成为举办国的名片之一。巴黎埃菲尔铁塔作为世博会的遗产,尽管当年饱受非议,背负骂名,但在当时,它是一个横空出世的完全创新设计,至今仍是建筑设计的不朽标本;英国世博会的水晶宫在当时亦为杰作;布鲁塞尔世博会的国家馆是一个原子结构模型,见证了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1992年的西班牙塞维利亚世博会日本馆尽管在会后被拆除,但却成为建筑教学历史上的经典案例。

  官方表示,中国馆的建筑设计方案既蕴涵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又兼具国际理念、现代感和标志性,有助于全面演绎世博会主题。但自2007年4月以来,中国馆一直是建筑业内最受关注的大事件。伴随着设计方案的征集、选拔、优化,来自设计界和民间的批评声不断。

  作为上海世博会的永久性场馆之一,中国馆将成为上海世博会园区的核心建筑,其总预算为15亿元人民币。
  在外观上,中国馆通体披上了一层鲜亮的红色,视觉冲击力十分强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中国馆设计团队主持人何镜堂透露,中国馆外墙参照了故宫外墙的颜色。上层建筑的贴面可以是轻质金属,也可以是轻质陶瓷。
  
  据何镜堂院士介绍,中国馆走传统风格路线,不仅在造型设计上融入现代工程技术的力度美与结构美,而且注重节能环保,显示出中国社会对环境、能源等当今世界重大问题的关注与重视。例如中国馆的外墙将选用可利用太阳能的合成材料;景观设计加入了小规模人工湿地,可实现循环自洁,成为生态化景观。

  中国馆运用的直线条构成了平衡与稳重,四柱之中的空间感增加了通透。挑空33米形成的巨大空间,增加了建筑的通透感和公共性、开放性,与广场的联接又增强了它的平民化。使这个建筑具有很强的标志性和不同凡响的外观,并予人超时空的想象。它的立面也很丰富,为光与影的变化、人与大自然的对话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但有舆论认为,中国馆的设计对功能的研究十分欠缺。建筑评论家方振宁表示;“中国馆功能几乎没有,也没有研究过国家馆应有的形式,入口、出口、最大开放性等等,世博会时要容纳几十万人的人流量。与之相比瑞士馆就很成功,地下是空的,可以自由走动,应对各种城市的人。”

  “东方之冠”似曾相识

  从效果图看,中国馆建筑外立面鲜红,预计矗立在黄浦江两岸的现代建筑中,将会异常醒目,甚至也许会有些“另类”,这份“另类”却并没有被公众,尤其是年轻的建筑师与建筑评论家普遍接受。业界建筑论坛ABBS上一片哗然,批评声压倒褒扬,普遍指责中国馆设计创新不够。

  不少业内人士指出,中国馆的斗拱设计明显模仿了1992年安藤忠雄在西班牙萨尔维亚世博会上设计的日本馆,而整体外观则与卡塔尔图书馆相似。

  对于斗拱的设计,何镜堂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介绍:“一开始想寻找一个可以表意的中国元素,找了青铜器、陶瓷器等,并从中国传统建筑的九宫网格中汲取灵感,最后对斗拱这一传统建筑构件进行提炼,以中国之器展开设计,后来又冠名为‘东方之冠’。但建筑不能太具象,提炼为半抽象更加耐看。而且开放的中国拿什么与世界对话?拿大屋顶的传统建筑吗?显然不行,这会产生巨大的时空落差。所以中国馆一定要用现代建筑语言来阐述、交流。” 

  斗拱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形式,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1992年,安藤忠雄在西班牙塞维利亚世博会日本馆的设计中,使用集成木材构筑的斗拱展示了斗拱本身的构成美和日本传统的美学思想,被誉为“具有亚洲精神的创作”,斗拱因此流行一时。15年后,一个尺度更大的斗拱出现在世博会中国馆,并因中国馆比其他国家馆高出40米左右而鹤立鸡群。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建筑师表示:“出现在中国馆设计上的斗拱仅仅是一个构造的形式,并没有延伸,在用旧元素的时候,中国馆没有挖掘出新的意义。

  还有一些建筑师认为,与安藤忠雄的西班牙塞维利亚世博会日本馆相比,此次中国馆的设计缺少了更深的文化内涵和现代建筑独特的表现手法。

  方振宁认为,世博会国家馆的设计应为实验性建筑,具有强烈的个体风格。“而这样的建筑通常并非来自设计院系或商业建筑公司,而是个人风格鲜明的建筑事务所。因为院系的设计多是集体智慧。这次世博会英国馆和瑞士馆的设计就比较好,英国馆很有想象力,瑞士馆有人文气息,设计师来自一个非常小的事务所,但运用了大量高科技元素,技术含量很高。”他还补充,2007年《泰晤士报》评选的全球十大在建建筑,也大多来自个人风格浓郁的明星建筑师或建筑事务所。

  曾以超前意识的作品参加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全球方案征集的海外建筑师侯梁认为,中国馆的最终方案虽然没有想象中的创新力,但“口味的问题可能是代表这个时代的,年轻的建筑师们也许想得太超前了。”

  但侯梁也表示,标志性建筑物在建造过程中如果比较精致,施工到位,成品质量高一些,对推动中国的建造业也会大有好处。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