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中国第一影剧院:回荡盛世交响的精神殿堂

admin 2009-09-30 来源:景观中国网
以文化人,当一个国家开始输出自己的文化时,她便开始进步了,影剧院便是这种文明传播的使者。60年的红色记忆,在这些或沧桑或崭新的各色建筑中一一上演。在黑白到彩色胶片的滚动中,在各色幕布的上升下降中,一甲子的岁月也留存住了那曾经的辉煌,生旦净末丑的爱恨情仇里,流传下来的不只是文化艺术,还有永远薪火续传的爱国情怀
  编者按:以文化人,当一个国家开始输出自己的文化时,她便开始进步了,影剧院便是这种文明传播的使者。60年的红色记忆,在这些或沧桑或崭新的各色建筑中一一上演。在黑白到彩色胶片的滚动中,在各色幕布的上升下降中,一甲子的岁月也留存住了那曾经的辉煌,生旦净末丑的爱恨情仇里,流传下来的不只是文化艺术,还有永远薪火续传的爱国情怀……


国家大剧院  李忠民摄

  新世纪国家剧院——中国国家大剧院

  据悉,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央政府在对长安街的规划中就设想了国家大剧院的建设,当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建设国家大剧院批示,地址“天安门以西为好”。但最后因财政原因迟迟没有实施。
  一晃半个世纪过去了,随着新中国的不断发展和富强,资金不再成为掣肘,设想已久的国家大剧院成为现实。2001年12月13日开工,2007年9月建成,六年的时间,耗资31亿元人民币,拥有世界最大穹顶的国家大剧院建成了,这也是中国第一大剧院,总占地面积11.8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6.5万平方米。
  “巨蛋”是人们对国家大剧院的亲切称呼,在古朴与现代交融的长安街上,国家大剧院庞大的椭圆外形更像个“天外来客”,与周遭环境的冲突让它显得十分抢眼。整个建筑建筑屋面呈半椭圆形,由钛金属覆盖,造型新颖、前卫,构思独特。其设计者——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称“中国国家大剧院要表达的,就是内在的活力,是在外部宁静笼罩下的内部生机。一个简单的‘鸡蛋壳’,里面孕育着生命”,是一颗献给新世纪的超越想象的“湖中明珠”。


国家大剧院音乐厅

  抗战电影院——重庆国泰电影院

  它虽远在山城重庆,却成为抗战时期著名的文化宣传高地——重庆国泰电影院,不仅承载了重庆人民的影像记忆,还记载着伴随祖国诞生的历史情感。
  国泰电影院的前身,是被称为抗战大后方文化圣地的国泰大戏院,后来又建成了西南地区最豪华的电影院——和平电影院。据史料记载,从1937年2月8日揭幕到1943年(之后就只准演电影),国泰大戏院公演了94台大戏,其他话剧数不胜数,其中传世之作有《屈原》、《蜕变》、《法西斯细菌》、《凤凰城》、《面子问题》等,很多都是在这里首演后走出去的。抗战期间,中国话剧四大名旦舒绣文、白杨、张瑞芳、秦怡都成名于此。郭沫若、夏衍、曹禺、白杨等都为戏院签过名。
  1937年2月8日,国泰大戏院建成揭幕,白天放电影,晚上演话剧。同年,从上海来的明星白杨、吴茵等人,在国泰大戏院上演《卢沟桥之战》和《沈阳之夜》,购票的观众挤满半条街。1938年10月,国泰首次上演《为自由和平而战》,募集5万元制作5万件寒衣送前线。1942年4月3日,郭沫若的《屈原》在国泰大戏院上演,连续演出17天,共22场,场场爆满。据影院的老观众回忆,重庆大轰炸期间,警报一响,国泰大戏院演出立即闭幕。空袭一过,演员和观众又回到剧场,战时演出从未长时间中断。有研究抗战的专家指出,抗战期间国泰大戏院上演了多部中国大戏,很多名人都把这里当成了抗战宣传的舞台,使得重庆成为了当时抗战文化宣传的重要阵地。
  1953年,国泰大戏院拆除,1954年,新影院建成,取名和平电影院。文革期间曾更名为东方红电影院,1993年又更名为国泰电影院。2007年,国泰电影院被拆除,但拆不掉的是人们对于抗战历史的红色记忆。


北京天桥剧场  李忠民摄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家剧院——北京天桥剧场

  1953年,为承办国家大型文化活动,中央政府投资参照苏联和民主德国的剧院建筑规范建成了天桥剧场。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家剧院。
  1954年夏季,莫斯科音乐剧院的300多位艺术家及工作人员在这里连续上演了大型歌剧,芭蕾舞剧等盛况空前的演出,成为建国初期中国国际文化交流舞台上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此时的天桥剧场,也成为新中国第一个能与国际接轨的剧场。
  1955年起,现代史上很多重要的经典歌舞剧都在这里上演,许多重要的国际文化交流项目也在这里执行。文革期间,天桥剧场成为样板戏演出的专用剧场。
  桥剧场自开业以来,历经36年,以演出歌剧、芭蕾舞剧、歌舞为主要内容。歌剧《茶花女》、《蝴蝶夫人》、《白毛女》、《刘胡兰》、《江姐》、《洪湖赤卫队》,芭蕾舞剧《天鹅湖》、《红色娘子军》,民族舞剧《宝莲灯》、《文成公主》,话剧《雷雨》、《蔡文姬》等曾在这里上演。各剧种剧目迄今演出7000余场,接待中外宾客800多万人次。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董必武、宋庆龄、贺龙、陈毅、叶剑英、李富春、郭沫若、邓小平、胡耀邦、李先念、彭真、薄一波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其他国家的元首胡志明、戈罗提握、蓬皮杜、吴努、西哈努克亲王等都曾在这里观赏演出。
  2001年3月,新天桥剧场落成,成为一家专业歌剧、芭蕾舞剧场,建筑造型庄重典雅,内部装潢华丽,英国皇家芭蕾舞团、帕瓦罗蒂等世界著名的艺术团体和艺术家都曾在这里演出。

  专业级剧院——首都剧场

  坐落于王府井大街上的首都剧场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以下简称北京人艺)所属的专用演出场所,始建于1954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是一个具有独特表演风格的国家级话剧院,始建于1952年6月12日,首任院长为戏剧大师曹禺。剧院自建院以来共上演古今中外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剧目近300个。
  40多年里,首都剧场曾展现了北京人艺几代艺术家们所创造的业绩,其剧场建筑也以其古朴、凝重、宏伟的建筑风格载入世界建筑史册。
  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剧院以演出郭沫若、老舍、曹禺和田汉的剧作而闻名于世,其代表性的剧目有《虎符》、《蔡文姬》、《武则天》、《龙须沟》、《骆驼祥子》、《茶馆》、《雷雨》、《日出》、《北京人》、《名优之死》、《关汉卿》以及外国剧目《悭吝人》、《伊索》、《带枪的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等。进入八十年代以来,主要剧目有《王昭君》、《绝对信号》、《小井胡同》、《红白喜事》、《狗儿爷涅槃》、《天下第一楼》、《李白》、《鸟人》、《旮旯胡同》、《北京大爷》、《古玩》、《风月无边》、《万家灯火》、《赵氏孤儿》等。上演的外国剧目主要有《贵妇还乡》、《上帝的宠儿》、《推销员之死》、《洋麻将》、《哗变》。其中多部剧作演出百场以上。


梅兰芳在中国大戏院演出《贵妃醉酒》

  全国第一家国家级电影院——首都电影院

  70多年的历史,使得首都电影院曾经创下多个“第一”:全国第一家国家级电影院、第一家宽银幕电影院、北京市第一家光学立体声电影院、北京市第一家票款超千万的影院……
  始建于1937年的首都电影院由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等筹资修建而成,称为“新新大戏院”。1945年抗战胜利后,新新大戏院更名为国民电影院。1949年2月1日北平和平解放时,还沿用“国民电影院”一名。1950年6月14日,由周总理亲自定名为“首都电影院”,成为我国第一家国家级电影院。著名文学、剧作家、诗人郭沫若为影院题名。
  1957年首都电影院成为全国第一家宽银幕电影院;1984年成为北京市第一家光学立体声电影院;1987年又荣登北京市第一家票房超百万的影院之位。
  拥有70多年悠久历史的首都电影院在中国电影放映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影院曾多次接待过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累计接待观众约7310万人次……如今属于北京首都华融影院有限责任公司,并改称为“新首都电影院”,全面按照五星级标准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电影院。


长安街修建之前就已经有首都电影院了

老资格大戏院——中国大戏院

  早年的曲艺界流传着一句行内趣话:“唱红中国,中国唱红”,这第一个词“中国”便是指位于天津的中国大戏院,即只要能在中国大戏院“火”上一把,以后便能“火”遍全国了。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大戏院的地位。
  位于天津的中国大戏院,是国内首屈一指的老资格戏院,风光的建设过程、70多年的历史、众多名角的表演都使得它享誉海内外,目前它已成为天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34年,由当时的“天津八大家”之一、商界名流孟少臣带头,多商家名流共筹资五十余万银元,并向社会公开出售股票,投股兴建了中国大戏院。马连良、周信芳、姜妙香、尚小云等京剧名家均参股投资。戏院由法国乐利建筑工程公司的瑞士工程师洛普(LOUP)和英国工程师扬(B.C.YOUNG)联合设计,1934年奠基,1936年8月竣工。中国大戏院落成时,轰动了整个天津市,市民们纷纷赶来先睹为快。


拆迁以前的国泰电影院也叫和平电影院


  1936年9月19日,中国大戏院举行隆重的开幕典礼,抗日名将、当时的天津市市长张自忠将军亲临。之后,中国大戏院成为当时华北地区首屈一指的大型戏曲演出场所。至少有五六十类戏在这里演过,当时中国京剧的“四大名旦”、“四小名旦”、“四大须生”等各派名家纷至沓来,“评剧皇后”白玉霜、名家刘翠霞、新凤霞,河北梆子名家金宝环、银达子,“豫剧皇后”马金凤以及越剧、川剧、晋剧、汉剧、吕剧等众多名家、名流到此献艺,许多戏曲演员都是在此演出后在大江南北名声大振。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