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日本防震经验:常备防灾袋 平时思忧患

admin 2011-03-25 来源:景观中国网
  在不可抗拒的灾难面前,日本国民却表现出“淡定”的一面:排队打固定电话;散去的人群,没有留下任何一片垃圾;跑到街上的人们要么在人行道上,要么在马路中间的绿化带中,没有人在马路中间占道……

  经验

 

  常备防灾袋,平时思忧患

 

  曹俊杰

 

  在不可抗拒的灾难面前,日本国民却表现出“淡定”的一面:排队打固定电话;散去的人群,没有留下任何一片垃圾;跑到街上的人们要么在人行道上,要么在马路中间的绿化带中,没有人在马路中间占道……

 

  “对此我一点也不惊讶,就是日常,整个日本社会就显得非常有秩序,每个家庭、学校都强调秩序和讲规矩的教育,平常的国民教育就比较好。”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日本研究中心主任郭定平对《第一财经日报》说。

 

  地震抗灾取决于国民性和技术手段

 

  “这次日本地震的强度,相当于20个汶川大地震。”郭定平认为,日本人对于防灾和抗震方面的成功经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长期不懈的国民教育的成功,另一个则是在技术手段上对于地震防治的先进。

 

  “针对地震,日本有比较好的软硬件设施,包括地震方面的法律法规,注重平时的地震灾演。在日本,道路、桥梁和建筑物的标准非常严格,日本人对这方面是有自信的,所以他们不会因为中小地震而感到惊慌失措。比如电梯,一旦遇到摇晃,会自动切断电源。”郭定平介绍说。

 

  曾在日本东京生活过三年半的郭定平,在东京也体验过若干次的中小地震,包括她的女儿,刚进入东京一所小学读一年级时,就被告知要购买安全头套。这种安全头套,平时充当凳子上的坐垫,但经过特殊设计,在发生晃动时,立刻将它扣到脑袋上,以保护头部。

 

  “而各个学校乃至社区也会经常在周末组织地震灾演,日本人都很当一回事,都会认真参加。民间组织井然有序,也保证了当灾害真正来临时,懂得进行自我保护。”郭定平说。

 

  在日本人日常生活观念中,重物一般不放在高处,而放在地上或柜子里。安装电灯要非常结实,需要定期确认,有问题就赶紧维修。家家都有防灾袋,每时每刻储备着两个防灾袋,里面的东西都很轻,以便一旦发生地震,拿起来就快跑。每个家庭防灾袋中的内容大同小异,其中的食物和水,都是能长时间储存的,水一般是易拉罐装,这样不容易变质。有的家还在防灾袋里放上肥皂等。

 

  对生活在“地震大国”的日本国民来说,建筑无小事。媒体针对建筑的监督相当严格,其力度并不亚于针对政治人物丑闻或官僚腐败的批判。如果在建筑行业被发现了“政商勾结”,甚至直接会造成内阁的垮台。

 

  同时,日本还有很多关于地震的博物馆、资料馆,教育机构让中小学生参观那些地方,告诉他们生命的宝贵、地震的历史、防震知识等。“长期不懈的国民教育肯定是抗灾成功的首要原因。”郭定平说。

 

  地震信息传播迅速

 

  “地震信息的完全公开,第一时间通过所有的大众媒体向公众播放报告,动用各种传媒力量,来进行抗震救灾工作,防止灾害的进一步蔓延,这也是日本人长期使用的办法。”郭定平介绍说。

 

  日本收视率最高的节目往往是天气预报,地震预报则是其中重要环节。2008年6月14日栗原发生地震前,日本地震局提前10秒做出了预警,并在公共电视台NHK中播出,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而从预警到播出只用6秒钟,这就要求地震部门和电视台配合非常默契。

 

  在日本,政府对于地震预测长期抱有“忧患意识”,动不动就讲“30年内还将发生特大地震”。特别是往往各大型公共场所都有专用的地震预报广播,比如大的商场超市,经常会播出“多少分钟后会发生×级地震,请大家迅速撤离”。所有日本人都很熟悉预警前固定的“提示音乐”。

 

  尽管地震预测一直是世界性的难题,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也是世界范围内在地震方面享有盛誉的机构,但郭定平认为,抗震并不能指望准确的地震预报来进行疏导。真正起作用的,仍然是靠日常训练以及关系到抗震的种种技术细节。

 

  “塑造了日本人临震不乱的,还是他们的国民性。因为抗震救灾最终考验的,还是国民素质的问题,包括如何尊重他人,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如何增加忧患意识……”郭定平说。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