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杭州古街成了"四不像"

admin 2001-12-10 来源:景观中国网
各种仿古的彩旗依旧在“河坊街”飘扬,但在杭州初冬的寒风中却显得有些凄凉,隔三岔五关门打烊的店铺,一些店面张贴着“出租启事”,而有的经营特色工艺品的店铺则开始了“最后
    各种仿古的彩旗依旧在“河坊街”飘扬,但在杭州初冬的寒风中却显得有些凄凉,隔三岔五关门打烊的店铺,一些店面张贴着“出租启事”,而有的经营特色工艺品的店铺则开始了“最后三天”的亏本大甩卖。

    这一切,发生在一条一个月前还极尽繁华的仿古街道上。

    河坊街,是一条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古街。以著名诗篇《石灰吟》而留传于世的民族英雄于谦,就出身在河坊街的祠堂巷里。红顶商人胡雪岩在这里建起了与北京“同仁堂”遥相呼应的“庆余堂”中药房。当年,河坊街不仅是杭州的皇城根儿,更是南宋的文化中心和经贸中心,“老字号”商铺孔凤春香粉店、万隆火腿店、密大昌旱烟店、叶种德中药堂、王顺兴面馆、翁隆盛茶庄等,即使在今天,也依然为杭州人所耳熟能详。

    10月18日,随着杭州西湖博览会的开幕,这条由杭州市精心筹划,按照南宋及明清建筑风格重建的仿古商贸老街全新开街,并以其极盛的人气一时间成为杭州旅游的新热点。然而一个月过去了,“河坊街”随着杭州西湖博览会的结束也繁华散尽。

    一条极具特色,当初以每平方米商铺最高拍出3万元天价的古街为何只能维持如此短暂的繁华?

    古街唤不起怀旧情怀

    作为杭州市区惟一一条保持着古城风貌的老街,河坊街凝聚了杭州最具代表性的商业、市井和建筑等文化特色。在杭州进行旧城改造时,这条反映历史古迹的街道的存亡得到了众多市民、专家的重视。在公众和新闻媒体的共同呼吁下,河坊街得以免遭全面拆除的厄运。1999年,杭州市政府决定将这一占地13.6公顷、紧挨吴山(城隍庙)文化广场的街区重新开发,建成一条仿古的商贸旅游步行街。

    经过一年多的精心包装和开发,河坊街在人们的千呼万唤中揭开了面纱。然而,古街却唤不起人们的怀旧情怀。一对北京来杭州旅游的老夫妇在游完“河坊街”后失望地对记者说:“一直想来看看清河坊老街,想不到看到的是一个假古董”。

    老夫妇的失望让记者开始重新审视这条复古老街。老街上原有的砖木结构房子基本已经被拆除,取页代之的是崭新的两层小楼。虽然在外形上颇具明清建筑的风格特色,但崭新的外观和划一的造型让人感觉到了一种明显的仿造痕迹。地面是由石板铺成的,然而和那些崭新的建筑一样,石板被靡制得整齐划一,像地板一样齐齐整地铺在路面上。更让人奇怪的地:街的中央,还竖着一排欧式街灯。一些游客对记者说,只看路面和街灯,还以为到了上海的南京路。

    在“河坊街”建造之初,就有一些专家对设计方案表示质疑。浙江大学历史学教授毛昭晰当时就认为:方案中把原有的古建筑推倒重建本身就是一个错误。这样不但会劳民伤财,还会使新造起来的古街失去原有特色,使古街变成仿古的新街。

    特色古街缺少文化特色

    照理,河坊古街应该是杭州古都风俗民情的集中再现。在开街最初的一个月里,河坊街尚能维持其明清时期江南的古风:经营玉器、明清瓷器、名人字画的古董店;穿着长袍、拎着长嘴铜茶壶为客人们斟茶的“茶博士”;摇着木纺车,为顾客现场纺纱的“吴越人家”布艺品店……连小店里卖麦芽糖块的男子,也穿着长衫摇着拨浪招徕顾客。

    然而,不久之后,这里就变了味。15块钱一套、做工粗糙的保暖内衣,10元4板的电池,5块钱的玉石纷纷摆上了柜台。一位原来卖古钱币的店家看到别人卖豆腐干、茶叶蛋能赚钱,于是就把卖古钱币当成了副业。紧挨着老字号“胡庆余堂”等老店的店面,堂而皇之地打出了“日本寿司”等洋快餐的大招牌。一位在杭州工作的外省人专门来这里品尝原汁原味的杭州特色的小吃,结果却被那些售卖北京大碗茶、明清宫延黑芝麻糊、茶叶蛋、豆腐干的店家热情包围。在十足领略了河坊街“南北荟萃”、“博采众长”的“魅力”之后,她失望地说:“在这里,我只看到了复古的建筑,却感受不到流动在里面的江南文化。”

    古街不古,特色不物,什么赚钱卖什么的短视行为,最终会葬送人们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它的初衷。

    “先繁荣后整容”失掉古街灵魂

    一位正在收拾家当准备撤出“河坊街”的老板对记者说,这里的租金太贵了,像他这样两楼两底的房子一个月的租金就要3万元,收支的悬殊差距让他不得不选择了退出。

    为了聚集人气,开街之前“河坊街”进行了高价的拍卖和招商活动。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河坊街在公众心中的极高的知名度和关注度,拍卖活动得到了众多商家的追捧。在前两期店铺拍卖中,总面积4298.47平方米的24处店铺全部售罄,成交额8658万元,平均每平方米达到2.01万元。第三期商铺的起拍价就在每平方米1.5万元左右。

    然而,被炒得炙手可热的商铺价格并没有为商家带来炙手可热的的财富。正如浙江大学建筑系副教授余健在开街前预料的那样:河坊街里的民间博物馆、民间特色小吃店都是微利行业,巨额拍卖使得房子的租金居高不下,使得一些经营特色产品的商家难以为继。从某种角度来讲,河坊街一开始的高价拍卖就已经将河坊街的发展引进了一条“死胡同”。

    此外,没有一个统筹的安排和策划,也使河坊街的繁华只能是昙花一现。开发商虽然重新包装和开发了古街,但其行为还是把河坊街当作一个房地产项目来经营的,而并没有真正把它当作一个培育深厚文化底蕴的项目来经营。房地产项目有着极强的商业性,要求开发商尽快收回投资,这样势必会抬高河坊街的准入门槛。而文化项目则更多地强调其社会性、公益性,这与房地产项目的商业性是相冲突的,这种指导思想上的矛盾性则造成河坊街重新推出至今,依然没有一个统一的经营思路与策划。

    据了解,有关部门从一开始就为河坊街制定了一个“先繁荣,后整容”的思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只要出得起价的,三教九流通通进来,出不起价的通通拦在门外,河坊街古街不古,特色不特也就不足为怪了。

    有关人士指出,简单地认为高价商铺卖得掉就一定能出现繁荣,这样的想法是大错特。繁荣与否,不是进驻的商家有多少说了算,而是顾客、游客以及他们的消费额说了算。如果组织者在策划之初就没有一个统筹规划和考虑,那么商家必然会因为个体利益的驱动去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最终把一条好好的特色古街搞成一个“四不像”。

    业内人士认为,古街的真正繁荣除了人气和适当的“炒作”之外,更需要的是一种吸引人的文化底蕴。“一条古街没有流动着的特色历史文化底蕴,那这条古街就是彻底失败的,它的商业再繁荣,也不可能引来八方的游客”。一位老杭州说。

    据了解,为了真正突现“河坊街”的特色,有关部门正计划清退一些缺少文化内涵的店铺,让一些上档次、有文化品味的店铺进来,从而使“河坊街”真正成为一个让现代都市人重温历史的“商贸、旅游繁华之地”。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