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走可持续发展的小城镇建设之路

admin 2001-12-13 来源:景观中国网
  加快发展小城镇,走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这是党中央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参照世界范围内各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和普遍规律做出的前瞻性战略抉择。   在世纪之交的关键
  加快发展小城镇,走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这是党中央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参照世界范围内各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和普遍规律做出的前瞻性战略抉择。
 
  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刻,大力发展小城镇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发展小城镇能够有效扩大内需,解决农民消费不足的问题。如果每年有1250万农村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就可相应增加消费需求1000亿元;同时还可以通过小城镇建设有效控制人口增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解决二元经济结构问题。工业发展的出路在农村,农村的出路在城市,两者的结合点就是小城镇;小城镇是城乡间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加快小城镇建设可以充分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发展小城镇成为我国促进经济发展和各方面事业进一步繁荣的必由之路。 

  在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同时 要重视解决环境问题
 
  当前在小城镇建设当中突出存在着一些环境问题,并且正在逐步对小城镇发展产生强烈的制约作用。环境问题是小城镇建设繁荣中的隐性赤字。环境问题是被有效解决还是置之不理、使危害不断放大,需要进行二者择一的选择。
 
  概括来讲,小城镇建设中的环境问题是:环境污染日趋明显,在某些城镇相当突出,污染类型多样,深入性强、危害加重。环境污染日趋明显是指:随着小城镇、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小城镇问题未得到重视,即使是一些环境容量比较大的小城镇,污染趋势也在迅速发展。在某些城镇相当突出是指:一些环境容量小、人口密度高、工业相对集中的小城镇,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不亚于大中城市;污染类型多样是指:由于小城镇类型多样,小城镇的环境问题呈现复杂化局面,主要有综合服务型、工业型、商业型、交通枢纽型、渔港型、边贸型、风景区旅游型。在某些情况下,即使属于同一小城镇类型,由于支柱产业不同,产生的环境污染也有不同;深入性强、危害加重是指:小城镇是就近由农村发展而来的,其环境问题非常容易延伸至农村腹地,而且由于农村环保工作基础薄弱,污染发展迅速,控制难度加大,治理任务非常艰巨。
 
  归纳起来讲,小城镇的环境问题有一个特征、两个伴随:一个特征是环境污染日益成为一个严重的普遍性问题,难以控制和根治;两个伴随是人们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程度不断下降,小城镇建设的经济效益被不断抵消,最终与美好的发展初衷相背离。
 
  小城镇环境问题的产生有诸多原因:(1)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思想存在着欠缺,对环境保护重要性认识不够;(2)在建设规划的执行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人为因素,多项环保法律、法规、制度的贯彻执行受阻;(3)对环境底数搞不清,机械地按以前的本底制定开发政策,导致产生结构性环境问题;(4)社会公众和舆论监督不利;(5)由于在小城镇进行环境治理方面的成功典型存在短缺,改进城镇污染状况的引擎不存在———基础设施建设不受重视,污水处理厂、垃圾厂由于投资周期长,其特有的时滞效应,易使政策的制定者忽视环境设施的长期效益。这些因素综合起作用使小城镇建设中的环境问题更加突出和复杂。但正是目前小城镇中存在的一些环境问题为进一步发展小城镇提供了一个清楚的背景,发出了要求解决的最为强烈的信号,蕴含着难得的机遇。
 
  要真正解决小城镇建设中的环境问题,需要有一个新的思路,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小城镇建设之路。小城镇的环境问题是内生性的,在建设过程中逐步显现,因而完全可以选择跨跃式发展模式,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老路。这就要求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在小城镇建设中对环境问题予以高度关注,进行一场小城镇建设的“环境行动”,将小城镇建设推上一个更高的水平。 

  实施小城镇建设“环境行动”的可行性
 
  1.国家对环境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上进行倾斜,使小城镇建设“环境行动”的开展具有了现实可行性。
 
  2.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经过20多年的艰苦努力,已经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绩,积累了许多环境保护工作的成熟经验,有一些成功的典型成果可供借鉴。
 
  3.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使乡镇企业发展迅猛,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解决小城镇中的环境问题有了相当的物质条件支持。如今的乡镇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已是半壁江山,经济实力相当强,可以为进行“环境行动”提供物质和技术支持,同时它们本身对于加大污染治理力度也有非常迫切的要求。
 
  4.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交通通信业的发展,使小城镇建设“环境行动”拥有坚实的硬件基础。这些外部因素虽然不是“环境行动”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但仍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支持和催化作用。
 
  实施小城镇建设“环境行动”的具体内容和原则 

  实施小城镇建设“环境行动”,主要应围绕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1.在小城镇建设中要切实做好环境规划,努力把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搞上去。必须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编制好小城镇环境规划,避免出现“工业集中、人口集中、污染集中”等问题。在编制规划过程中,要注意因地制宜,突出生态环境的特点,考虑到环境保护设施的用地要求。环境规划要同城镇建设发展规划、区域体系规划、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交通规划等相衔接,充分考虑道路、排水、环保等公用设施的建设,环境规划要有具体的工程项目支撑。
 
  2.着力培育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机制,实行跨跃式发展,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目前我国已积累了丰富的环境治理经验,在一些关键技术上取得了很大的突破,经济实力明显提升和有许多国外的成功经验可供借鉴,使小城镇建设选择跳跃式发展道路成为现实。通过实行跳跃式发展,逐步形成一个在发展中取得进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内生性发展机制。通过实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把各项环保工作落到实处。在制定小城镇建设规划、政策,确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时,要充分考虑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必要的环境风险评估,通过科学的评价、预测,提出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3.下大力气解决生活污染、乡镇企业污染问题。小城镇的主要污染来自生活污染,其次为乡镇企业污染。当前,我国的乡镇企业主要分布在农村,集聚在县镇的占1%,在建制镇的占7%,其余92%均在农村。努力解决生活和乡镇企业污染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小城镇环境问题的解决就像有一辆1吨重的车,用100公斤力量推10次车还是原地不动,如果用1000公斤力量推1次,车就动,因而要采取综合整治措施,纳入统一规划,把握住方向,整体进行,不能浅尝辄止。具体实施小城镇建设“环境行动”应包括以下5个“动”: 
  1.组织发动。要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促使小城镇居民了解进行“环境行动”是适应潮流、大事所趋,从而达到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人人都来关心环保,从我做起,将保护环境的行为转化为自觉行动。
 
  2.政策促动。充分发挥环保相关政策的威力,积极推广先进经验,对选定的一些试点城镇可优先适用一系列先进技术,以政策的倾斜、技术的应用所产生的明显经济效益促进小城镇“环境行动”逐步为小城镇居民接受和认同,并投身到“环保行动”中。
 
  3.污染基础设施建设的拉动。通过政府大力投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各方积极投入,形成一个环境治理资金的良性循环。要加强对拟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可行性研究,达到满足拉动小城镇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
 
  4.重点项目推动。一个污染治理重点项目的建设可以推动一批项目的上马,形成一个新的产业和一个经济增长点,特别是在“环境行动”缺乏推动力的情况下,作用更为显著。 

  5.社会联动。动员各方面力量,取长补短,形成合力,可以获得整体效益。良好的氛围是“环境行动”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要加强对“环境行动”的正确宣传引导。在总体思想上,应与党中央的总体部署保持一致,防止出现偏差;要实事求是反映进行“环境行动”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困难,避免产生不必要的预期或畏难情绪。
 
  为切实做好小城镇建设“环境行动”,需要打好八大战役: 
  1.扎扎实实地进行调查研究,为制定合理可行的环境规划提供科学支持。摸清当地环境状况,开展重点区域环境评价和预测。通过对土地、水、森林、矿产资源等自然生态环境状况以及资源开发利用、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有关情况的调查,作出环境现状评价,并针对小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进行环境预测,为小城镇建设规划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以垃圾、废水为主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基础设施落后,特别是对废水和垃圾的处理能力弱、低。根据统计,当前我国小城镇废水处理率为27%,垃圾处理率为47%,自来水普及率为65.7%,公用绿地面积1.68平方米;小城镇交通工具为摩托车,道路建设速度落后于摩托车数量增长速度,交通污染严重。小城镇主要污染物是:生活废水、垃圾,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硫和烟尘,道路二次扬尘,交通噪声和废气。因而把以处理垃圾、废水为主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关系到整个“环境行动”的成败。 

  3.以可持续发展和形成特色经济为目的,实现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技术层次低;农业生产技术落后,过分依赖资源开发,这是一些小城镇经济发展缓慢、环境问题突出的重要原因。要实现环境与经济“双赢”,必须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依靠技术进步,改造传统产业,结合技术改造防治污染。通过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面向市场需求,发展特色农业、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和高效农业。 

  4.引进先进的国外资金、技术,融入到小城镇建设“环境行动”中。在小城镇环境建设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国外的资金和技术,为自身的发展服务。但应注意在引进的同时,对国外可能趁机将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技术转移到小城镇严格把关;资金的引入,必须是切实需要,且互惠互利,决不能丧失尊严。 

  5.开展包括环境教育在内的一系列素质教育,提高城镇居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小城镇的软件建设落后于硬件建设。有时在思想观念上单纯的以建筑规模大小、简陋与豪华作为评估小城镇的主要指标和依据。社会保障、生活服务体系如住房制度、医疗制度、就业制度、教育制度等有缺陷,阻碍了小城镇的进一步发展。对此要大力做好思想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城镇居民的环境意识,编制好《小城镇居民环保规范》,促使广大居民更加关注环境保护,为小城镇建设“环境行动”奠定扎实的群众基础。
 
  6.切实加强小城镇环保机构队伍建设及能力建设,提高环境监测水平。要针对小城镇的不同情况,设置环保机构。在经济发达、污染较重的小城镇,设置环保机构,负责环境监督和宣传教育;在经济比较发达、污染较轻的小城镇,设置环保兼职机构,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搞好环保工作;在规模比较小、污染较严重的小城镇,设置环保的专职工作人员,负责环境管理;在一般的小城镇,在一些部门设置环保兼职工作人员。 

  7.切实完善环境指标的政绩考核,加大环保投入。目前,我国小城镇的财政属于上缴上级式财政,基础设施和各项事业费开支扩张,导致急功近利思想严重,对资源进行掠夺的行为加剧。为此,必须要建立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将环保目标纳入到政绩考核的内容当中,通过签定环保目标责任状,层层分解任务,落实责任,提高环保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8.小城镇的绿化和生态建设,推广先进经验,建立一批生态示范镇。在小城镇建设中要正确处理好城镇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保护是一项主动措施,是贯彻预防为主、保护优先方针的体现。一些地方由于重建设轻保护,往往出现边建设边破坏、建设赶不上破坏的被动局面。因此,必须把保护工作作为控制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措施。要按照保持生态平衡原则,根据环境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建设,避免出现新的生态环境问题。 

  小城镇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且是一项关系到几代人的历史任务。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中长期规划,部门、地方在小城镇建设的一些问题上还没有统一起来,在规划指导思想、规划目标、相关政策等方面没有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地贯穿起来。为使小城镇“环境行动”避免出现偏差,应坚持以下三个原则: 
  1.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只有在经济不断获得发展的同时,使环境质量并未出现下降,而且在逐渐好转,才能为人民群众提供一个富裕、健康的生活环境,这才是我们进行小城镇建设的最终目标。坚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争取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三统一,应成为加强小城镇建设的思想理论依据。 

  2.制定合理的建设规划,做好可行性研究。通过搞好小城镇建设规划,杜绝村村盖楼、乡乡建镇的现象。注意合理布局,成一个兴一个。进行可行性研究,从讲求效益角度制定规划。加强对编制规划的政策指导,要按照“创新求实、突出重点、集中力量、统筹协调、注重调研”的指导思想,做好总体规划和有关专项规划。通过严把环境影响评价关,防止出现大城市中高水耗、重污染企业借小城镇建设的机会大规模向小城镇转移。 

  3.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这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法宝和光荣传统,也是小城镇建设中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根本保障。只有立足于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才能最终实现预定的工作目标。
 
  需要正确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小城镇建设“环境行动”是一项复杂艰难的工作,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短期能够见效的。必须克服一蹴而就的急躁思想,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准备。要明确在小城镇建设中的职能和任务,抓紧编制规划,把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近期小城镇建设的重点。在具体推进工作的过程中,还应正确处理好以下6方面的关系: 
  1.小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中数量与质量的关系。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要讲求客观规律,不能单纯的比速度、规模和数量,否则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制约小城镇发展。不能重数量轻质量,追求小城镇效应,简单重复,盲目规划一年建多少个治理污染设施,这样的规划不能定,否则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切忌脱离实际,一哄而上。
 
  2.切实处理好市场和计划两者的关系。在加强环境管理的问题上,不能简单地以划拨农村人口进镇为工作的重点,追求简单的聚集效应,要大力加强与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环保设施建设是其中重要的内容。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状,以市场为导向,促进环境设施的建设,引进竞争机制,不能简单的造声势。同时,也要进行宏观调控,制定一系列推动小城镇建设的方针、政策,避免盲目行为。 

  3.处理好政府与社会参与两者的关系。政府发动、社会各界参与是做好小城镇环境建设的两个有力保证。政府要发挥主渠道作用,扮演小城镇建设“环境行动”中不可替代的角色。但不能离开社会各界的支持,社会各界的参与不仅可以使政府充分发挥作用,而且还能弥补政府行为的不足,使各项政策引向深入。 

  4.自力更生与外部支持的关系。搞好小城镇建设“环境行动”,需要外部的支持和推动,如国家政策的倾斜、资金的投入、技术的引进,国外资金引入的优惠政策,但这不是取得发展的根本,关键是小城镇要立足于实际,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进取,不能“等靠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才能取得真正的繁荣和进步。
 
  5.由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见效期长,需要处理好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要充分搞好可行性研究,对环境设施建设要统筹规划,分轻重缓急,做好长远规划,扎扎实实,稳步推进。杜绝追求短期利益,只顾眼前的小利,而贻害子孙后代。
 
  6.重点示范与全面推进的关系。对一些条件好的小城镇进行政策倾斜,可以促进其很快取得进展,但这样做目的在于促进小城镇建设工作全面推进,积累一定的经验,为今后开展工作提供借鉴。在现实情况下,要注意两者结合,不宜分散力量齐头并进,而应以点带面,重点推进,抓好重点,树立典范,逐步推广。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