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建设:由激变到平衡
admin
2004-08-03
来源:景观中国网
最近,作为“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系列展览活动之一的“激变中国——建筑文化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与会的专家、教授以及著名的作家围绕城镇建设问题,进行了一次高规
最近,作为“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系列展览活动之一的“激变中国——建筑文化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与会的专家、教授以及著名的作家围绕城镇建设问题,进行了一次高规格的对话。.
激变下的城镇建设
“中国现在的城市是非常混乱的,是充满着欲望眼神的混乱。中国城市的非常美丽,就在于眼神里有一种非常强的欲望,营养不良,却充满了爆炸性的力量。”北京大学张颐武这样评价当前中国的城镇建设。
在他看来,中国的许多小地方,市长就像一个总经理,市政府就像一个经理的办公室,大家都去干事搞建设,基本上每个人都想把自己城市变成全球的都市,都要直接地跟欧洲、美国接轨,这个过程特别迅速,现在从超级大都市,拓展到县一级的城市,都修大广场,中国现在吹肥皂泡跟过去不一样,现在吹的肥皂泡都变成气球了。“在这个发展里,我觉得有很多的问题。中国的发展速度确实很快,就是疯狂的发展,从农村到城市就是干,就是要成功,就是要干事,不管将来怎么样,这种动力确实是中国发展的最基本的动力。一个人在追求他的目标时,往往会丢掉最好的东西。我们中国在前面的20年往前冲的时候,就丢掉了我们很多最好的东西。这是第一拨居住的革命,它有最灿烂的后果,但是也有最大的问题。”张颐武说。
著名作家、《中国农民调查》的作者陈桂棣多年来从事农村工作的研究,对于当前的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他说,中国的确是处在激变的状态,因为我们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使至少两三亿农民变成市民,从西方的发达国家来讲,他们发达的原因之一就是农业人口一般在20%以内,甚至更少。城乡协调发展,就意味着我们的建筑师不能眼睛只盯在城市,必须涉及小城镇的问题,小城镇的问题越来越严峻地提到我们的生活当中来。“但是在我们三年的调查中,跑了无数个小城镇,却忧虑地看到,目前的小城镇大多数缺少整体规划。从黑龙江到海南岛,几乎看不到地方特色,房子都是克隆的,都是简单的重复,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小城市上文化结构荡然无存。很多地方,不只是小城镇,甚至中等以上的城市,他们在把土地作为资源运作。把土地大量地卖了,你给后代留下了什么,这个事实非常严酷。”陈桂棣说。
在他看来,建筑也应该有人性,每一个建筑之间不应该是脱离的,他们之间应该对话,应该有交流,他们应该形成一个大的范围,这个范围就是城市文化。很多的时候,建筑被分割了,每个楼看起来都还可以,联在一块看了以后感觉非常悲哀,是老死不相往来。这样的建筑谈不上艺术,更没有生命。“我的感觉,很多城市就是钢筋加水泥,没有文化。”“我感觉当前的城市存在一些矛盾。最重要的矛盾就是大,大马路。城市在修建的过程中,马路特别宽,有30米,两边退出去50米的绿带,就100多米。如果任其发展的话,就会成为洋不洋土不土的东西。”与会的某专家这样说。
向生态平衡过渡
对于如何引导当前激变中的中国城镇建设,建筑学家布正伟呼吁,要把更多的注意力关注到中小城镇的空间形态的问题上来,中国城镇将来的一些丰富多彩的文化色彩,将更多地表现在现在正在兴起的,而且现在仅仅属于县级甚至更低、非常珍贵的城市的雏形上。
他认为,不仅是要贯彻坚持持续发展的方向,而且还要高扬人性化城镇空间形态发展的方向。持续发展,虽然跟人性化的空间形态有一定的关联,但是毕竟侧重面还是在理性的思维上,人性化的空间形态需要靠专家来把握,只有把持续发展的方向和人性化的空间形态结合得很好的时候,才能创造出灿烂的城市发展的文化。
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张祖刚认为,今后中国城镇的规划建设应遵循四个字:生态平衡。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自然生态平衡问题,也就是生态环保节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要树立人和自然共生的理念,应该是以人与自然共生为本;二是关于社会生态平衡的理念,就是要面向公共大众,为大多数人着想和服务的问题;三是文化生态平衡,要强调城市和建筑文化的发展,发展文化的多样性,有地方特点。
张祖刚认为,城镇发展要有具体的东西,现在应该朝着分散多种形式发展,要克服现在国内存在的贪大求洋的思想,要树立起网络化的城市群,城市要有一个绿地的系统。具体来讲,500米就应该建一个公园,公园的大小可以有所不同。绿化要深入到建筑立面,而不是在外围。我认为,对城市的交通系统,整个市中心区,特别是在大中城市的市中心区,小汽车应该受到控制。现在发达国家就是这个趋势,小汽车数量在市中心区减少了。我们应该以公共交通为主,还要发展城市功能混合区。“艺术就是生命本体论的艺术观,这是我个人的看法,城市也好,建筑也好,都是为了生命。你做出来的东西要让人的心理,首先是生理上健康舒适,同时精神也要健康舒适。”张祖刚说。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