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城市建设再谱新篇
admin
2004-08-09
来源:景观中国网
[B] 一、南充城市绿化现状分析 [/B] 建市以来,南充的城市绿化建设历经几次波浪式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奠定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基础。 ———绿色网络逐步形成。城区95%以
[B] 一、南充城市绿化现状分析 [/B]
建市以来,南充的城市绿化建设历经几次波浪式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奠定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基础。
———绿色网络逐步形成。城区95%以上的街道全面绿化,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8%。纵横交错的街道绿化与公园等公共绿地连成一体,基本形成了城市绿色网络。
———城市“绿点”逐步增加。从1995年“创卫”开始,大抓庭院绿化,开展了创建“花园式单位”活动,促进了全市庭院绿化工作的全面开展。目前,市区建成了以西南石油学院、西华师范大学为代表的省级绿化先进单位3个,市级绿化先进单位数十个,城区单位附属绿地约占全市绿地总面积的31%。
———绿化档次逐步提升。近几年,先后建成了滨江大道绿化景观带、北湖公园、人民公园广场等多处绿化“亮点”,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形象。
但我们必须看到,在城市绿化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市园林绿化工作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1、绿化指标欠缺。我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等多项指标与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相比,差距极大。
2、公共绿地分布不均。市内现有公园面积小、游园数量少,且分布不均。市中心区公共绿地面积不到30公顷,每逢节假日,北湖公园、滨江大道游人如织,造成城市中心区内公共绿地超负荷使用。
3、绿化“精品”少。绿化水平较低,特色不明显,文化内涵平淡,城市及各公园绿地缺乏个性特征。缺乏象杭州“花港观鱼、柳浪闻莺”、青岛的“五四”广场那样的主题鲜明、动静结合,具有诗情画意的高水平、有特色,可作为城市标志的园林精品。
4、生产绿地不足。树苗、花苗自给率低,城区绿化的大部分苗木必须到外地购买,不仅耗费大量资金,而且本地植物资源优势也得不到充分民挥,难以体现当地特色和优势。
5、绿化树种单一。市区行道树主要是小叶榕、黄桷树、天竺桂等,象棕榈、蒲葵、香樟等适应性强的乡土树种极少,一遇雪灾,市区的黄桷树和小叶榕将面临灭顶之灾。
6、园林绿化法规不够健全。国务院颁布的《绿化条例》和《四川省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条例》等法规条文,为园林绿化的执法管理提供了基本依据,但南充市至今无相关配套文件,园林绿化管理监督机制不够完善,对园林设计与施工市场缺乏有效的监控,与国家园林城市的标准相差甚远。
[B]二、创建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B]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和城市总规划为依据,紧紧抓住建设南充大城市机遇,坚持“以人为本”和“增绿量、上水平、强管理、出精品”的方针,按照“四化”(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和“六字”(完善、配套、提高)的要求,全民动员,广泛参与,努力营造独具南充特色的生态环境,为南充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按照创建工作的总体思路,到2006年,力争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6.5平方米,绿化规划设计、景观保护、苗圃建设、城市全民义务植树、市政建设等各项指标全面达标,步入国家园林城市行列。
[B]三、创建工作的着力点和主攻方向[/B]
1、打造绿化精品,增加城市“绿点”。公园、广场是城市中最靓丽的绿点,是市民直接受益的场所,也是展示城市形象的标志,做好公园、广场的规划建设是创建工作的重点。首先,要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把城市绿化规划放在首要位置,使城市生态园林建设具有科学的指导性。目前,要根据新的城市总体规划,抓紧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完善城市江景规划,搞好各类重点绿地的设计,突出山水园林城市特色。其次,精心打造15公里江景区,恢复嘉陵江湿地,凸现城市“绿心”和南充“太阳岛”。再次,实施重要路段、重点单位的拆墙透绿 不断丰富公园类型,增建植物园、动物园等专类公园,新建南门坝生态公园和一批小游园,加大“五园”(清泉寺风景区、西山风景区、猪山生态园区、青松森林园区、白塔公园)建设(扩建)力度,缓解市中心公共绿地不足的矛盾。另一方面,要千方百计提高绿化水平,打造园林精品。真正把提高园林作品的艺术性和文化内涵放在首位,塑造“历史文化名城”的特点。建议尽快成立市政府绿化专家组,聘请市内外著名专家为园林绿化的设计方案把关,为城市“绿点”打造献计。
2、营造绿色长廊,增加城市“绿线”。要不断优化街道绿化。增加主要街道(节点)的休闲绿地及园林小品,选择冠大、荫浓、适应性强的乡土树种充当街道绿化“主角”,辅之以必要的灌木和草坪,纠正过去“一条路、两排树”的状况,突出街道绿化的层次感和立体感,注重自然造型与人工造型的结合,做到一街一树,一街一景。同时,加速实施河堤绿化和城郊防护林建设。继续
实施嘉陵江防洪堤、西河沿岸的绿化景观建设,建成绕城高速公路绿化带、达成铁路绿化带、318线和212线城郊绿化带,不断延伸城市“绿线”,形成多层次、多格调、绿美结合、各具特色的绿色走廊,并适时开辟市区风光游览线路,体现园林关怀。
3、装点绿色庭院,增加城市“绿量”。一是多形式、多渠道增加苗圃、花圃等生产绿地,提高苗木、花卉自给率,为创建园林城市奠定基础。二是大力推进居民区绿化和单位绿化。居民区和单位在城市总用地中所占比重大,是改善市民生活、工作环境的主要区域,是增加城市绿量的重点。要抓紧研究制定《南充市园林单位标准》、《绿化先进单位、绿化达标单位标准》,通过创建园林式单位、绿化先进单位等活动,充分调动驻市单位绿化美化庭院和积极性。同时,制定出台《南充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实施方案》和《南充园林绿化管理办法》,确保旧城区绿地率不低于25%,新区和新建单位绿地率不少于30%,并在规划、设计、验收等环节上从严把关。三是切实抓好商品住宅区绿化,坚持开发与绿化同步进行。今后,凡绿化不达标的商品住宅区,一律不予办理开发手续,坚决不允许无花的“花园”存在。四是继续开展“全民义务植树”、“门前三包”等行之有效的活动,对未履行义务植树和“门前三包”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可收取高额的异地绿地绿化费。五是引进和培养园林科技人才,提高园林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对庭院绿化的指导。
4、大搞垂直绿化,增加城市“绿体”。由于历史原因,目前,我市下半城建筑密度大、宜绿空地少,绿化面积严重不足,加之少数开发商受利益驱动,“以人为本”的意识淡薄,开发建成的很多“花园”根本无花、无树、无草,形成了城市绿化的诸多“空白”,这也是创建工作的难点。对此,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实施这些“特殊地段”的绿化。一是动员市民见缝插绿,不留空地;二是大力提倡家庭养花;三是鼓励在房屋墙面、屋顶进行立体绿化;四是对宜绿空地全部种完绿尽还未达标的地段,要采取强制手段拆房建绿,力争使城市的每一角落都形成“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的景观特色。
四、创建工作的保障措施
1、强化领导,明确责任。树立抓创建就是抓环境、抓经济、抓发展的观念,把创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为民办实事、好事的具体行动。市、区都要紧紧围绕“增绿量、上水平、抓管理、出精品”的总体要求和创建目标,切实加强对创建工作的领导。规划、建设、城管、林业、水利等职能部门,要各尽其责,密切配合,积极履行法律法规所赋予的职责,共同促进城市的环境建设与发展。
2、建立机构,狠抓落实。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是一项事关全局,牵涉到各级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利益的大事。为了加大创建工作的组织、协调力度,建议市上从相关部门抽调专人组建“创建办”(与“四化”办合署办公),其主要职责是督促创建方案的实施,对各部门、驻市单位的创建工作进行定期检查指导。
3、分段实施,整体推进。按照创建工作思路和目标,将创建工作各阶段性任务分解落实到各级各部门,纳入单位和个人工作年度目标体系,对目标完成进度和质量实行半年通报,年终逗硬奖惩。市创建办应经常组织力量进行督查,对落实不力的单位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力的有关责任人报请市委采取果断的组织措施。
4、广泛发动,全民参与。创建工作是一项全民参与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大宣传、教育和监管力度,定期召开创建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增强市民的自觉参与意识,大力营造“爱绿、管绿、护绿”的良好社会氛围,确保意识到位,行动到位,促进创建工作的有序推进。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