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城市规划造出全国最热的“火炉”

admin 2004-08-14 来源:景观中国网
  四面环山的弹丸之地丽水市区,挤着20万人,水泥森林代替了水田湿地。现在城市规模仍然一扩再扩,又有80多座山头被铲平。    以往说起夏天的热,人们总是会想到有名的
  四面环山的弹丸之地丽水市区,挤着20万人,水泥森林代替了水田湿地。现在城市规模仍然一扩再扩,又有80多座山头被铲平。    以往说起夏天的热,人们总是会想到有名的三大“火炉”———南昌、武汉、重庆。而近年来,说起高温酷暑,人们却忘不了一个新冒出来的“火炉”———浙江省丽水市。2003年,丽水以43.2摄氏度的高温破浙江省历史最高纪录,创全国最高纪录,成为全国最热的地方,并被列入当年我国十大气候事件,使原先的三大“火炉”城市甘拜下风。如武汉市去年也“遭百年高温”,破50年的纪录,最高是39.6摄氏度,这年武汉39摄氏度以上高温只有1天,而丽水40摄氏度以上达到连续12天,强度也居全国之首。最近丽水又是40.9摄氏度高温,令人为之咋舌。    丽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异常的高热天气?笔者认为,是城市规划有问题。丽水地处浙江西南部,古称处州,是一座已有1400多年历史的山区城市。市区所在的整个盆地只有35平方公里,四面大山相围,盆地犹如处在平锅底,大山阻挡了近地面空气流通,使直径仅有几公里的小盆地产生很强的聚热作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丽水老城区,面积只有3.5平方公里,人口也只有3万左右。其余30多平方公里都是耕地(水田)、草地。而今整个盆地都在城市规划用地之内,绕城公路通到四周山边,而且规划要在这块弹丸之地聚居30万人口。目前,市区建成面积已扩大好几倍,人口接近20万。大量的水泥地、高楼代替了昔日的水田湿地。再加上建成区楼房拥挤,绿地奇缺,导致丽水“升温”。丽水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夏天少有东北风过境,而无东南风入户,散热很慢,比相同温度的地方更难受。丽水的夏天历来比较热,从前老百姓很少有电风扇,都靠扇子摇摇度夏,历史上也有过40度以上的酷热,但到了晚上12点之后会自然转凉。但是到了上世纪90年代,气温上到36摄氏度,停了电就无法生活。    1998年规划之初,当地政协会上就有强烈呼声,认为这35平方公里的小盆地,城市只能占用2/3面积,人口20万左右。如果发展到30万人口,整个盆地都将造满房子,以后夏天无法生活。为此笔者还写过《丽水城能容纳30万人吗?》一文反映民意。但是,没过几年,城市规划作调整,丽水城市人口不但未减少,反而由30万增至50万。要在上游的丘林地带炸山平田建一个相当城关盆地那样大、面积30多平方公里的开发区。眼下已铲平80多座山头,平了大量水田。这意味着丽水城的一只“绿肺”又被割去,又将有30多平方公里绿地、湿地消失,这无疑是给“炉”底添薪。    丽水是国家生态示范区,号称“浙江绿谷”。丽水呼吁用科学发展观重新审视这块土地,调整发展规划,抑制“火炉”升温。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