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六十亿打造新农村

admin 2004-11-17 来源:景观中国网
  全区九个街镇和60%以上村启动小城镇新农村建设    镇区气化率100%  城镇楼房供热普及率80%  城镇绿化率35%    一个充满阳光的灿烂冬日,记者走进了居住在全国小
  全区九个街镇和60%以上村启动小城镇新农村建设      镇区气化率100%   城镇楼房供热普及率80%   城镇绿化率35%      一个充满阳光的灿烂冬日,记者走进了居住在全国小城镇试点镇——西青区张家窝镇田丽小区张大爷的家。年近7旬的张大爷兴奋地向我们讲述了他家的“城市生活”。张大爷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在镇办药厂工作,二儿子在外资企业上班,小儿子在镇里新建的养殖小区经营面包虫。现在,老两口儿和三个儿子住着四套双气楼房,面积都在100平方米以上,老两口儿一个月在村里光领退休金就达500多元,三个儿子也争着给钱尽孝。夏天热不着,冬天冷不着,吃穿用全不愁,生活舒心。一年交上40元还能享受医疗补助。二老闲暇时就到楼下的健身场、老年活动中心健身、休闲。张大爷一家,就是西青区城市化农民新生活的一个缩影。      记者了解到,从1999年以来的五年间,西青区已累计投资60多亿元,新建农民住宅楼500多万平方米。目前,全区9个街镇全部启动城镇建设,杨柳青、张家窝、大寺、辛口、中北五个镇,新建镇区和新农村已初具规模,集中了4万多农户。160个自然村中,近百个村已建成和正在建设农民住宅楼,其中40多个村的农民已全部入住。      近些年来,西青区把推进农村城市化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举措,依托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体现群众意愿,稳步推进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全面启动实施郊区城市化。本着“至少五十年不落伍”,牢牢把握“规划设计高标准、因地制宜有特色、科学布局配套建设、多元投资综合开发、管建结合提高水平”的原则,聘请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天津规划设计院等权威院所做详规,由北京、上海、浙江及本市有实力的公司开发建设。为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惜斥巨资营造基础设施优良的投资环境,筑巢引凤吸引域外资本,共同参与开发建设。近年来,用于城市化建设的资金80%来自引进资金,区委、区政府所在地杨柳青镇的城建资金60%是依靠融资。全区9个街镇全部接通陕气、滦河水、有线电视和宽带网,镇区气化率达到100%、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35%,新建小区热化率达到100%,城镇楼房供热普及率达到了80%以上。      在推进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西青区因地制宜,在全面摸底调查、分类排队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街镇、村的经济实力、地域特色、发展定位和当地群众需求,把街镇、村划分为若干类型,成功探索出旧城改造、新镇建设“三集中”和新农村建设三种模式,形成卫星城——重点镇——一般镇——中心村的城镇体系。西青区城市化的超前模式得到国家和市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张家窝镇已被国家建设部、国家体改委等十一个部委定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      旧城改造,崛起环境优美的现代新城      作为千年文化古镇的杨柳青镇,城镇建设一度严重滞后。自1999年起,西青区把杨柳青镇重新定位为民俗文化旅游区。本着既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又体现现代城镇特色的城建理念,大规模启动实施旧城改造工程,完善了道路、供水、供气、供热、供电、通讯、有线电视、宽带网等诸多基础设施,并修建了具有良好景观效果的立体绿化带。又借助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东风,实施引资建镇战略,搞活文化招商,几年来,共累计投入37.8亿元,新修和拓宽改造道路16条,道路总长23公里,构成了“一环七射”、四通八达、功能完善的公路网络;重新开掘了南运河,建成长达4公里的沿河景观带和御河民俗文化旅游景区;建设了高标准的杨柳青广场;建设了世纪新苑、清水家园、锦绣花园、柳溪园、广汇园等10个高标准居民住宅小区,建筑面积近百万平方米。短短五年的改造建设,杨柳青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镇区由原先的10平方公里迅速扩张到23平方公里,住宅区、教育区、行政办公区、工业区、商业区、绿色生态区、民俗旅游区等七大功能区呈现出一个崭新城镇的雏形。      改造后的杨柳青镇,既体现了古典风貌,又融入了现代内涵,成为古典与现代完美结合的典范,成为本市独具特色的、现代化的新型城镇。杨柳青镇也由此成为本市民俗文化、生态旅游的重要景区,每年吸引来自国内外的游客数十万人。2003年,杨柳青镇被国家环保总局评为全国“环境优美镇”,成为14个全国首批环境优美乡镇之一。同年,杨柳青民俗文化旅游区也顺利当选“津门新十景”。      “三集中”模式,使小城镇建设步入快车道      在南方省区小城镇建设已形成固定模式,各地纷纷效仿之时,西青区没有盲目跟进,而是审时度势,根据自身优势、特色独辟蹊径,选择了村民市民化、农村城市化、工业园区化的城镇建设思路。其中,张家窝镇确立实施的新镇建设“三集中”模式最具代表性。      张家窝镇是典型的工业型城镇,乡镇工业基础雄厚,工业贡献率超过镇域经济总量的90%。工业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农村资源、要素的再分配成为现实之需。本着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协调发展的思路,该镇在本市率先提出“三集中”的城镇建设模式,按照这一设想,对企业、土地和人口等资源进行有序流转、合理配置,使工业向小区集中,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人口向新建镇区集中,确保农民进得来、留得住、富得快。目前,新建镇区已形成街镇工业基地和外向经济、民营经济小区,园区内集中了占总数87%的乡镇企业和50家内外资企业、20多家个体私营企业,全镇90%的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脱出来,进入企业领工资,成为产业工人。撤村建镇后,新建镇区建成农民住宅楼70万平方米,集中了全镇人口70%的农户。预计到2010年,该镇村民将全部住进新镇区,就地转为居民,全镇基本消灭自然村。      农村变成美丽的城镇,村民住上漂亮的公寓和别墅,农民变成退养有保障的产业工人,张家窝镇小城镇建设让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农民从中得到了最大利益。目前,伴随该镇工业和农业人口的高度集中,土地开始向种田能手流转,占全镇人口不到10%的种植户(其中单纯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不足300人)集中经营了1.64万亩土地,占到全镇耕地总面积的62%,土地的高度集中,为农业集约化、现代化、产业化创造了条件。该镇已累计投资1600多万元为农户购置农机具,使全镇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98%以上。此外,该镇还规划出8个特色养殖小区和农业高科技示范园,种植、养殖农民进入了农业产业化链条,农民从中年均收入增加500到1000元。      张家窝镇“三集中”的城镇建设,已成为本市乃至中国北方城镇建设的一颗耀眼明星。在该镇的直接带动和影响下,中北、辛口、大寺、王稳庄、南河等镇借鉴张家窝镇的成功经验,按照村民市民化、农村城市化、工业园区化的思路,正在稳步实施。目前,新建镇区已初具规模,凸显出人口、工业集中的优势。      新农村建设,涌起一批生态花园明星小康村      李七庄和西营门街位于城郊结合部,很多村是典型的城中村,发展中迫切需要寻找新的支点。按照可持续发展要求,各村都审慎地制定新的发展思路,把发展农村城市化作为打破瓶颈、领跑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着“占空间、留物业、想后人、再发展”的原则,稳步实施新农村建设。截至目前,两个街的30个行政村中,已有14个村的农民全部迁入住宅楼,4个村村民即将搬迁,余者预计三到五年内将全部住进新居。      在新农村建设中,他们尤为注重环境建设。住宅小区内绿化率均达到了40%以上,住宅楼内都建有花园、广场,铺设了绿地,其中很多村挖掘了人工湖,形成“楼前花园、楼后田园、人在绿中游”的亮丽生态景观。      近几年来,该区新农村建设已先后涌现出数十个经济实力强、各项工作基础较好的村庄。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原则,建成了王兰庄、宁家房子、侯台、程村、杨楼、邓店、姚村等十几个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环境优美、人民幸福的新型村庄,村民全部住进了新公寓式楼房或别墅。今年又全面启动了十余个旧村的改造工程。一些经济实力强的村,与邻村合作建设了中心村、组团村。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