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温州城市规划大跨越

admin 2005-01-14 来源:景观中国网
[center][img]http://www.landscapecn.com/upload/news/200511410454194.jpg[/img]2003——2020年温州都市区用地规划图[img]http://www.landscapecn.com/upload/news/20051
[center][img]/upload/news/200511410454194.jpg[/img]2003——2020年温州都市区用地规划图 [img]/upload/news/2005114104549187.jpg[/img]1993——2010年温州城市总体规划图(局部) [img]/upload/news/2005114104555939.jpg[/img]1985——2000年温州城市总体规划图(局部) [img]/upload/news/200511410465311.jpg[/img]70年代末温州旧城现状图[/center] 历经4年的研讨、修编,《温州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终于在2004年12月12日顺利得到省政府的认可,正式定稿。捧着这套厚厚的规划蓝图,我们感觉它比以往的那几份城市规划都来得详实和厚重,与以往的几次规划相比,这次规划在很多方面都称得上是大手笔,它把温州的城市性质调整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商贸、工业、港口、旅游城市,浙南闽东北的区域中心城市,具有滨海山水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到2020年末,我市的城市化水平将达到73.5%,足可见此次规划目标的宏伟壮阔。 温州城市人口增长的速度可能是前几次城市规划者所始料未及的,预计到2007年将达到200万人左右。人口的增加使得城市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此次规划确定了“东拓、西优、南连、北接”的城市发展方向,近期(2007年)城市用地规模将达到179.3平方公里,接近上一规划所确定的用地规模(2000年)的两倍,人均用地面积增加到89.63平方米。除鹿城区外,还将在永强建设龙湾中心区,承担城市副中心的职能,两个中心加上瓯北片、七里片、洞头片共同组成我市“双中心多组团”的城市结构。 人口的增长、城市用地的扩大、机动车数量的增加都将加大城市的交通负担。本期规划提出了由9条高速道、2条国道、1条分流道、7条省道组成我市的公路交通系统的思路,并在温州都市区、南部城镇群各形成高速公路环,构成“日”型高速交通骨架。在规划的中期,还将修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建立起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城市公交系统,使市民出行质量得到保证。初步确立的轻轨网络由六条线路组成(其中两条为规划预留线路),线路总长178.4公里,主要连接机场、火车站、港口码头、各级城市中心区及龙湾永强片和瓯海中心片等开发活跃的新区。 “景观规划”是2004年《温州城市总体规划》的另一个突出亮点。1600多年前郭璞建城时就奠定了温州山水城市的格局,又历经千年沉淀,积累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往的规划在制定和实施时往往忽略了城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保护,许多有着纪念价值的文物景观消失在城市的钢筋混凝土下,只能留在温州人的记忆中。这次规划,我们在吸取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营造山、水、城一体的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协调发展的山水城市”的建设原则,以郭公山、松台山、海坛山、华盖山和积谷山为基础建设环城公园,并保证通向景山、牛山和杨府山视线走廊的畅通。同时严格控制瓯江两岸建筑的高度和体量、色彩、整体造型等,使瓯江成为展示城市形象、丰富城市空间和开展市民活动的重要区域。 与以往的城市规划相比,2004年《温州城市总体规划》搭起了未来十几年里温州城市发展的整体框架,无论在规划设计的高度还是涉及的范围,都比以往历次城市规划更加磅礴大气。 [B]1993 初具规模[/B] 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温州经济飞速发展,1985年制定的城市总体规划已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新一轮《温州城市总体规划》(1993———2010)应运而生。 在这一次的规划中,温州城被定位为“我国东南沿海对外开放的重要工业、商贸、港口城市,是浙江南部的经济、金融、交通、文化、科技中心。”城市布局按照自然地形及功能分为:中心片、西片、东片、瓯北片、七里片等五大片,形成沿瓯江两岸相对独立,有机联系的组合型大城市。其中中心片由老城、新城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三部分组成,为全市居住、商业、贸易、政治、文教、金融中心和高新技术区;东片包括龙湾、永强、灵昆,为城市向东发展的副中心;西片为综合工业区;七里片建设成为港口及港口工业区。一个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大城市将屹立在瓯江之滨。 在编制1986年的规划时,设计者可能预料不到,不到10年间,我们城市的人口以惊人的速度膨胀,原来设想的到2000年人口数量达50.0568万的“美好愿望”提前实现,使得城市规划者们不得不着手对城市的规模进行调整。此次规划预计近期(2000年)城市人口数量将超过100万,远期(2010年)更可达到130万人的规模;规划近期(2000年)城市用地规模为95.4平方公里,比1986年版的规划扩大了2倍,其中工业用地面积2495公顷,占城市用地面积的20.1%;居住用地3145公顷,人均居住面积将从1985年的5平方米提高到2000年的11平方米,同时开辟南浦、黄龙、双屿、瓯浦、银河、汇昌等住宅区,让居住小区的概念深入人心,走入千家万户的生活。 城市变大了,出行时交通的便利就更显得举足轻重。对外,“四纵五横一环二连”的公路主网络,辅以温州机场44条航线,并结合“九五”期间建成的金温铁路,组成水(路)、铁(路)、公(路)、航(空)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对内,城市道路网络分汽车专用道、快速道、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五个结构层次,由3条快速干道、6条城市主干道和3条环路组成城市道路网的骨架,同时还将在瓯江上建设三座跨江大桥,增设渡轮航线。展望2010年,我市的城市道路广场总用地将达1820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4.7%,人均14平方米。尽管上述规划有的至今未实施,但其对城市道路建设的指导作用非常明显。 1993年的规划提出了建立由城市外围生态圈、生态带、契形生态走廊组成生态系统和点面结合游憩系统的崭新思路,拟新建扩建包括马鞍池公园在内的22个市级公园,争取到2010年时使我市的绿地面积达到1300公顷,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10.5%,其中公用绿地1040公顷,人均拥有8平方米,同时加大城市的环境保护力度,使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市区环境噪音平均值控制在60分贝以下。这些指标有些难度较大,后来在执行中存在打折或降低标准的现象,有的需要在今后的建设中予以落实。 在今天看来,这一轮的《温州城市总体规划》仍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对城市规模的预测较为保守,未按特大城市的规模要求留出轨道交通空间和走向的设想,对三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