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复兴,让文化引领我们回家
admin
2005-02-01
来源:景观中国网
对于城市复兴问题,中国规划专家关注更多的是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确实,面对如此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我们在检点丰硕成果的同时,也时常产生是否丢失太多的痛惜与感慨。城
对于城市复兴问题,中国规划专家关注更多的是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确实,面对如此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我们在检点丰硕成果的同时,也时常产生是否丢失太多的痛惜与感慨。城市复兴,让我们对保护与发展问题进行综合反思
随着宏观调控措施力度的加大,国家对土地的管理愈加严格,想获批新的建设用地越来越不容易。有人担心,会不会以复兴为名,行的是开发之实,在“城市复兴”大旗的掩盖下,再度觊觎旧城,使我们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再度遭受摧残呢?
这种担忧不无道理。事实上,伴随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对城市文化特色泯失的批评之声一直不绝于耳,不少人士认为,我们已经为此缴纳了过于昂贵的学费。
对城市文化特色泯失,来自高层和民间的批评之声都很尖锐。
说起对城市文化的批判,不能不提及一位老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建设部原副部长周干峙。作为规划界最资深的高层专家之一,他见证并参与了中国数十年的城市发展。在去年9月召开的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年会换届大会上,周干峙作了题为《为了一个更加美好的春天》的工作报告,在对中国城市规划事业进行回顾与展望的同时,他大声呼吁:中国城市文化面临严峻挑战。
在积极推进城镇化的口号下,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明正遭受历史上最严重的破坏,一边是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被蚕食,另一边又不惜斥巨资修建假古董。形式主义泛滥,崇洋媚外之风盛行,城市设计中的欧陆风越演越烈。“早在100年前,近代实业家张謇先生就在南通进行了城市规划建设的探索,虽然基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寻觅自己的道路,其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堪与现代城市规划先驱霍华德媲美。今天,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冲击,我们更需要有民族自信心,用清醒的头脑,坚持创造性的工作。”周干峙说。
海默的《中国城市批判》被称作“来自中国民间最尖锐的声音”。
“进入现代社会,自中国城市开始大规模改造的那天起,城市建设始终没有上升到建筑艺术的高度,一直是在一个低级的水平上重复和模仿。”海默认为:“中国迅猛的城市化建设使1949年以前数十年的战争和入侵以及后来文化大革命中幸存下来的一点古迹正在经受着前所未有地破坏。”“中国城市的‘特色危机’已经到了非重视不可的时候了,每个城市的特色正在消失,千城一面的景象正在成为我们的视觉灾难。”
城市复兴:让文化引领我们回家
已经成为中国热门话题的“城市复兴”,到底复兴什么?显而易见,今天的城市复兴完全不同于几个世纪以前的文艺复兴,它是一个系统的、集成的概念,是一个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的综合复兴,让一个城市和地区的发展更加具有活力。
然而,在中英城市复兴高层论坛上,所有与会并上台发表演讲的中国规划界专家及规划工作者,围绕的主题却只有一个:对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发展。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秘书长石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明确表示:从我们目前来讲,可能保护的压力更大一些,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可能是第一位的。这个造成的矛盾最大,压力也最大。“甚至于很多专家认为,在强调保护的时候,说话一定要说过头,不说过头的话就毁得很厉害了。”石楠说。
另有专家指出:某些利益集团会否借机乘此次城市复兴的“东风”,从其自身的经济利润出发,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再来一次蹂躏呢?——我们也不得不防。
让我们再看一封“美国来信”。耶鲁大学历史系博士候选人薛涌认为,现在的城市发展应该为未来的转型做准备,否则临到眼前,付出的代价可就太大了。所谓城市转型,是指从产业化城市向服务业城市过渡。如果过渡超出当初规划城市发展战略者的预料,阵痛会大得出奇。
在分析了美国纽黑文的城市复兴经历后,薛涌指出:是文化而不是工业已经成了城市复兴的动力。
“从工业化到后工业化,城市由产业中心转化为文化中心。可惜,工业化进程常常摧毁了不少城市的文化特征,成为后工业时代城市复兴的障碍。”薛涌说,“中国作为工业化和都市化的后进国家,应该有更多的‘后知之明’,为未来的发展多想一步。”“更重要的是,目前的城市开发推倒了许多古老的建筑,如北京的四合院、苏州的民宅等等。而这些正是以后从工业城市向服务业城市过渡的文化本钱。”
“一个城市不能失去历史的记忆。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目前,中国有102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这些城市的建设中,我们强调要妥善处理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鼓励这些城市结合自己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坚持保护历史遗存、改善原有功能、改善基础设施、提高环境质量的保护原则,强调对这些城市中文化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优秀近现代建筑和城市历史格局和风貌的保护。”作为出席中英城市复兴高层论坛的中国政府官员代表之一,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城市规划处副处长傅爽的观点十分明确。
如何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呢?哈尔滨市规划局局长俞滨洋认为,被动保护并不可取,要结合实际,大胆创新,走出适合自己的道路。结合该市花园街历史街区的规划与发展,他提出:要按照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充分挖掘历史遗产的文化和经济价值,对历史文化遗产利用的方式和强度提出设想,探索历史遗产利用的新的经济模式;维护保护区的整体空间尺度与社会环境,在此基础上,鼓励进行地上的适度开发,创造城市复兴的活力。
随着宏观调控措施力度的加大,国家对土地的管理愈加严格,想获批新的建设用地越来越不容易。有人担心,会不会以复兴为名,行的是开发之实,在“城市复兴”大旗的掩盖下,再度觊觎旧城,使我们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再度遭受摧残呢?
这种担忧不无道理。事实上,伴随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对城市文化特色泯失的批评之声一直不绝于耳,不少人士认为,我们已经为此缴纳了过于昂贵的学费。
对城市文化特色泯失,来自高层和民间的批评之声都很尖锐。
说起对城市文化的批判,不能不提及一位老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建设部原副部长周干峙。作为规划界最资深的高层专家之一,他见证并参与了中国数十年的城市发展。在去年9月召开的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年会换届大会上,周干峙作了题为《为了一个更加美好的春天》的工作报告,在对中国城市规划事业进行回顾与展望的同时,他大声呼吁:中国城市文化面临严峻挑战。
在积极推进城镇化的口号下,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明正遭受历史上最严重的破坏,一边是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被蚕食,另一边又不惜斥巨资修建假古董。形式主义泛滥,崇洋媚外之风盛行,城市设计中的欧陆风越演越烈。“早在100年前,近代实业家张謇先生就在南通进行了城市规划建设的探索,虽然基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寻觅自己的道路,其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堪与现代城市规划先驱霍华德媲美。今天,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冲击,我们更需要有民族自信心,用清醒的头脑,坚持创造性的工作。”周干峙说。
海默的《中国城市批判》被称作“来自中国民间最尖锐的声音”。
“进入现代社会,自中国城市开始大规模改造的那天起,城市建设始终没有上升到建筑艺术的高度,一直是在一个低级的水平上重复和模仿。”海默认为:“中国迅猛的城市化建设使1949年以前数十年的战争和入侵以及后来文化大革命中幸存下来的一点古迹正在经受着前所未有地破坏。”“中国城市的‘特色危机’已经到了非重视不可的时候了,每个城市的特色正在消失,千城一面的景象正在成为我们的视觉灾难。”
城市复兴:让文化引领我们回家
已经成为中国热门话题的“城市复兴”,到底复兴什么?显而易见,今天的城市复兴完全不同于几个世纪以前的文艺复兴,它是一个系统的、集成的概念,是一个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的综合复兴,让一个城市和地区的发展更加具有活力。
然而,在中英城市复兴高层论坛上,所有与会并上台发表演讲的中国规划界专家及规划工作者,围绕的主题却只有一个:对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发展。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秘书长石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明确表示:从我们目前来讲,可能保护的压力更大一些,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可能是第一位的。这个造成的矛盾最大,压力也最大。“甚至于很多专家认为,在强调保护的时候,说话一定要说过头,不说过头的话就毁得很厉害了。”石楠说。
另有专家指出:某些利益集团会否借机乘此次城市复兴的“东风”,从其自身的经济利润出发,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再来一次蹂躏呢?——我们也不得不防。
让我们再看一封“美国来信”。耶鲁大学历史系博士候选人薛涌认为,现在的城市发展应该为未来的转型做准备,否则临到眼前,付出的代价可就太大了。所谓城市转型,是指从产业化城市向服务业城市过渡。如果过渡超出当初规划城市发展战略者的预料,阵痛会大得出奇。
在分析了美国纽黑文的城市复兴经历后,薛涌指出:是文化而不是工业已经成了城市复兴的动力。
“从工业化到后工业化,城市由产业中心转化为文化中心。可惜,工业化进程常常摧毁了不少城市的文化特征,成为后工业时代城市复兴的障碍。”薛涌说,“中国作为工业化和都市化的后进国家,应该有更多的‘后知之明’,为未来的发展多想一步。”“更重要的是,目前的城市开发推倒了许多古老的建筑,如北京的四合院、苏州的民宅等等。而这些正是以后从工业城市向服务业城市过渡的文化本钱。”
“一个城市不能失去历史的记忆。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目前,中国有102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这些城市的建设中,我们强调要妥善处理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鼓励这些城市结合自己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坚持保护历史遗存、改善原有功能、改善基础设施、提高环境质量的保护原则,强调对这些城市中文化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优秀近现代建筑和城市历史格局和风貌的保护。”作为出席中英城市复兴高层论坛的中国政府官员代表之一,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城市规划处副处长傅爽的观点十分明确。
如何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呢?哈尔滨市规划局局长俞滨洋认为,被动保护并不可取,要结合实际,大胆创新,走出适合自己的道路。结合该市花园街历史街区的规划与发展,他提出:要按照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充分挖掘历史遗产的文化和经济价值,对历史文化遗产利用的方式和强度提出设想,探索历史遗产利用的新的经济模式;维护保护区的整体空间尺度与社会环境,在此基础上,鼓励进行地上的适度开发,创造城市复兴的活力。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